陈风波
(贵州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贵州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的事项
陈风波
(贵州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贵州是有名的生态省,有良好的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非常适宜各类植物、草木的生长、繁殖。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最大的劣势。贵州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形,加上石漠化较严重,很多山区遍地是石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倍加保护,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贵州;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贵州建设旅游省、公园省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都在发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大有互相攀比、互相模仿、互相借鉴的趋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概念中,说到某个地方生态环境良好,首先第一印象就是花草树木多,到处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而生态环境不好的地方,肯定是光秃秃的大地,就像沙漠或黄土高原一样,无边无际都是荒凉,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植树造林和绿化改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固然离不开繁盛的花草树木,但光只有花草树木也只是停留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没有开发、没有保护、没有利用的生态环境,一般处于无序状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二是过度保护,让生态环境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注重自然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遵守生态平衡规律,注重人、动物、自然等所有生物的有机统一,让生态环境造福人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子孙后代提供永不枯竭的生态资源。
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尤其是外地人对贵州的印象中,他们觉得贵州就是偏远、落后的高山地区,属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处女地,似乎来贵州就是看高山,看好水。连很多不懂行的旅游机构,对外宣传贵州时,也是简单的“山水概念”,导致游客不能全面了解贵州的生态旅游。
贵州属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确实存在着许多新颖独特的山和水,用奇山秀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如贵州铜仁的梵净山,一峰独秀;贵州黄果树的水,恍如银河落九天。“山”和“水”都是大自然赐给贵州的宝贝,是具有神奇生命力的,对外推介时,应在“奇”、“特”、“新”上下功夫,让贵州的“山”和“水”有故事,有文化,有内涵,才能形成良好的美誉度,才会给世人留下良好的口碑。
随着近年来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大省,贵州的旅游产业正以蓬勃之势连年增长。导致一些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士,把贵州的生态环境当作摇钱树,急功近利去开发,产生许多负面影响。(1)生态旅游存在乱圈地、乱开发、乱规划、乱设计的一些乱象,缺少科学管理和专业管理;(2)一些投资者和旅游开发商目光短浅,唯经济利益至上,开发和投资节约成本,偷工减料,导致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一片乱象;(3)贵州在生态立省的主基调下,好些旅游机构打着生态旅游的牌子,干的却是攫取经济利益的活,有些旅游景点“挂羊头卖狗肉”,用漂亮的幌子来吸引人。
生态旅游是与生态屏障的保护息息相关的,因为有些生态环境一旦惨遭破坏,短时间内甚至长时间都难以恢复,付出的代价非常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生态旅游没有规划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旅游只着重眼前的效益,规划没有超前眼光;(2)没有弄懂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缺少专业、懂行的规划人才;(3)生态旅游没有考虑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缺少前瞻思想和超前思考,规划没有生命力;(4)地方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游投资者对规划不重视,拿着项目随便乱开发。针对以上几个误区,要想在生态旅游方面取得可持续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当地民众,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带来知名度和美誉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且与当地的气候、水土、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息息相关,要开发一个地方的旅游,就需要先了解这个地方的详细情况和民俗特色,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开发,生态旅游才有活力、生命力。(1)遵义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植被良好,且有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如,赤水竹海要在“竹子”上做文章,打造竹子系列品牌和产品,让游客既在苍翠的竹林里怡心养气,又能体验到不一样的竹子魅力;(2)遵义的娄山关苍山如海,到处郁郁葱葱,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绝佳胜地。
原生态环境是天然的、自然的,如果不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感觉就成了没价值的艺术品,生态环境浮于表面,旅游环境单调乏味,游客来了之后没有吸引力,不会再来。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内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生态环境最初是大自然经过长时间天然形成的,但后面的保护、提升、开发需要人为的努力,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让其更具生命力。(2)贵州遵义红军山,生态环境固然非常好,如果只让游客去观赏花草树木,显然没多大意义,要进一步弘扬红军山的英勇事迹,明确定位是英雄的山、壮士的山,让后人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
人的素质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旅游工作者、政府主管部门的人、导游乃至游客,只有人人形成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生态旅游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人民:(1)要积极提升旅游主管部门,尤其是旅游管理者和领导的素质,定期接受新的管理知识。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既懂市场,又懂管理和营销;(2)要积极提升旅游行业类导游的素质,把导游培养成懂历史、懂文化、懂心理学和市场经济学的综合性人才。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贵州作为生态旅游大省,更应该走在前列,在生态文明上做出表率和模范:(1)良好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逼真体现,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2)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为生态旅游、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都需要物质文明来支撑;(3)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为生态旅游、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样板,为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体系;(4)贵州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多彩文化的结合,离不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重支持。
贵州作为高原山地省,发展生态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真山真水到处是的贵州,生态旅游一定要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走鼠目寸光的短路:(1)生态旅游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产业,不能图短期的利益,而要更多考虑其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2)生态旅游既是朝阳产业,也是长期产业,短期是没什么效益的,需要大家有良好的心态去等待;(3)生态旅游,保护是前提和基础,对破坏者,必须严惩不贷。同时要让全社会形成共识,爱护生态就想爱护自己的生命;(4)贵州未来的竞争优势,就是良好生态和真山真水,必须好好守住这个“宝贝”。在信息化时代里,如何让生态资源更好地与信息技术结合,是贵州发展生态旅游必须着重思考的命题。
[1]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6):679-690.
[2]熊鹰.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J].经济地理,2013,33(5):174-181.
[3]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4):556-562.
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