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

2017-03-12 03:37:42周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培育物质文明

周觅

(湖南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

周觅

(湖南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支配,人人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需要文化上的整体自觉,因此以文化为视角,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逐步改变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路径。

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培育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生态危机表面上是生态系统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此,中央专门在2015年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这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

1 生态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既是人类长期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成果,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劳动积淀与智慧结晶。

1.1 破解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态文化自古就有,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原始社会的生态文化以敬畏自然为核心,体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朴素的、被动和谐的平衡思想。而农业社会的生态文化则以利用自然为核心,包涵的是一种在落后经济水平上的生态平衡。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转向控制、支配和征服自然。“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方式,使得生态破坏现象愈演愈烈,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凸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新的生态文化,破解生态危机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1.2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物质产品愈加丰富、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人类开展生态建设、生态消费、生态文化创作提供了时间、空间、物质手段等各方面的物质保障。

1.3 科技进步使生态文化发展有了科技准备

科技的进步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化,同时也促进了生态文化的发展。随着以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为主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到工业文化的利与弊,并以此来调整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实现人类文化的根本变革。

2 生态文化的思想内涵及表现

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1]。具体而言,生态文化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2.1 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是生态文化的内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反映的是人们认识自然,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它要通过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等环节,逐级外化和具体化,最终达到生态物质文化[2]。同时,生态精神文化在发展中也会受到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的影响、渗透和制约。

2.2 生态行为文化

生态文化的行为层次,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实践活动。生态行为文化既受到生态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受到生态制度文化的规范。生态行为文化是联系生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无论是生态精神文化要外化为生态物质文化,还是生态物质文化通过认识和审美内化于生态精神文化,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完成,而这种活动本身就构成了生态行为文化[3]。

2.3 生态制度文化

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与生态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管理机构和总和。它是生态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生态行为文化的制度规范,对于保障和巩固生态物质文化成果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成熟和完善的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4]。

2.4 生态物质文化

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是指人类文化意识形态、行为实践及其制度规范活动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成果,是生态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例如生态型的建筑、服饰、交通、饮食、生活器具等等。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近来年,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体现生态文化的思潮。低碳工业、绿色学校、人居生态、海绵城市等词汇成为流行词汇,居民生态意识也逐渐提高,可以说,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生态文化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对于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和环境冲突,它的成长和发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在生态精神文化层面,占社会发展主流的仍是传统文化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功利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在生态文化行为方面,由于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伪生态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消耗型的生产方式,奢侈型的生活方式仍蔚然成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在生态制度文化方面,缺乏总领性、全局性的法律,资源环保类的法律法规内容落后于现实需求,规定不严,执法不到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在生态物质文化方面,节能生态型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各类生态公园数量较少,城市规划和建设缺少对能源、资源及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等等。

3 构建生态文化培育体系

生态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在生态文化构成的四个方面中,生态制度文化的培育相对而言是最容易实现,其次是生态物质文化的培育,最难的是生态行为和生态精神文化培育。因此,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

3.1 尽快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形成健全的生态制度

制度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导向型,党中央也多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特别是在目前全民生态精神文化较薄弱的条件下,生态制度的完善和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尽快制定出台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或生态建设的法律,将生态性、社会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统一考虑,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其次,要完善立法内容和法律条文,通过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立法和各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尽可能实现立法的全覆盖;再次,要转变政府考核制度,将绿色GDP、环境政绩综合考评制度、生态补偿政策制度、环境保护追责制度、环境准入以及环境审计等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要积极推动社区基层参与,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他们的知识和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良好氛围。

3.2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体现绿色的生态物质

在生态物质文化培育方面,最主要的是满足人民日益提高地对生态环境、健康食品等物质需求。比如,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大力发展海绵城市,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建设高效的城市给排水、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完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足够的公园绿地、绿道等;大力改造农村环境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广科学农业技术,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生产健康、环保农产品;推广环保节能技术,实现工业绿色制造等。

3.3 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文化

生态行为文化直接受生态精神文化影响,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具有生态价值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活动等。培育良好的生态行为要以人为本,重视每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生态需求和参与意愿,明确他们在生态建设中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层面,通过树立新的生态道德风尚,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和陋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应用、垃圾分类处理、鼓励绿色出行、适度消费等。在企业层面,要加快对企业法人的生态意识的培养,把低碳、绿色观念纳入企业培训体系中,大力推行绿色生产体系。在社会层面,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让他们成为生态环保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既能引起更多公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监督作用。

3.4 全面加强生态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生态文化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他文化形态发展的根源和内在推动力。生态精神文化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轰轰隆隆的宣传,人民的生态意识在一夜之间就提高了,必须通过长期艰苦的教育来进行培育。一是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把生态教育纳入全面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全民树立生态意识[5]。加强民众对生态文化认知,养成民众特别青年学生和国家公职人员生态思维的习惯,并树立良好的生态信仰。要让生态教育贯穿每个人成长的各个时期,覆盖到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使生态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并自觉地把可持续发展观念贯彻到生产和生活方式中。二是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公众亲身参与和体验各种生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生态认同感,另一方面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强化人们的行为,例如使用节能型电器和节水设备等。三是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一方面利用好各种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报道和传播,同时也要进行反面的警示教育,加大对生态事件的曝光强度,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1]王争亚.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15-05-01.

[2]江泽慧.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总论[M].人民出版社,2013.

[3]宣裕方,王旭烽.生态文化概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4]樊宝敏,韩慧.以生态文化驱动绿色发展[J].林业经济,2012(12):3-7,15.

[5]王明安,刘旭芳.城市生态文化培育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以常德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9):219-223.

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07-02

周觅(1985-),女,湖南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培育物质文明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