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45)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李丹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45)
目前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和错配现象,导致社会上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使得我们必须从供给侧入手查找原因,明确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意义,查找出目前职业教育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矛盾,从产教融合入手寻求解决对策,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助推地区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据统计,2014年高职教育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46.9%,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了一千万人。[1]却仍然频频出现“用工荒、技工荒”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供给出现了脱节和错配,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教育供给侧改革方面寻找思路。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一词始见于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第23条要求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使用人才。随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了产教结合向产教融合的转变[2],直到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产教融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地位逐步得到突显和认可。[3]
产教融合,以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支持社会、行业、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从而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4]它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有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模式,让行业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教育教学环节方面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与行业企业精准对接,从而增强职业院校供给产品的质量以及在行业企业中的适应性。
2.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意义
在产业发展中,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与所创造的价值成正相关。而产教融合的本质就是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因此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产教融合符合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切实加强产教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一文中曾指出:“要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要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的背景下,这样才能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5]产教融合是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在实践中需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通过优化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生产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引领行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二是产教融合符合人才培养的成长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品是学生,学生的技术技能体现教育供给的质量。然而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需要不断地动手实践来实现。因此产教融合在专业设置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等环节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以及生产过程等实现对接的要求恰恰满足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保证了高职教育供给产品的质量。
三是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带来了机遇。行业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利益保障支持,一直以来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都是热情不高。而产教融合在于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协同机制,旨在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最终实现产教双方共赢的目的,因此将会为校企之间改变企冷校热现状提供很好的机遇。
伴随“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的提出,我们反思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情况,不难发现:虽然目前的高职教育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但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及供给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院校供给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供给主体是政府。供给的主要目的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和创新提供人才支撑,降低地方企业交易成本,保持本地企业竞争力。但政府作为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者,很难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故单纯由政府举办职业教育很容易造成与市场需求的脱节。[6]
2.有效激励不足,难以吸引行业企业的关注度
行业企业是对市场最为敏感的组织,同时也是利益的追求者和职业教育的终端需求者。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与职业院校间的共同利益驱动,使得他们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合作也不够深入,特别是那些对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且具有危险性的特殊行业和具有高度技术壁垒的特殊工种的行业企业。因为没有有效的激励政策,为了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企业往往不愿意接收相应的实习实训,即使是接收也是敷衍行事,难以发挥效用。
3.专业设置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与产业结构出现错位
由于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未能实现精准对接,造成专业设置的优势和特色无法体现,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而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现代产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严重错位。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产教融合的升级改造,影响高职供给产品质量
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许多教师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更谈不上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与科技研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而企业派驻师资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教学理论功底不足,且缺乏从事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因此,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在产业升级改造中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了高职供给产品的质量。
5.人才培养中“工具性”价值倾向严重,人才素质结构存在较大缺陷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过度强调供给产品的“工具性”价值培养,而对学生的“社会性”价值关注较少,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只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具备的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缺陷,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产业及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为特征,整合校内外人才、智力、服务等资源,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7]可见,产教融合将是高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实现产教精准对接,以校企协同育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一,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精准性。一是优化专业设置,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蓝本,使专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精准对接,确保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8];二是设置专业预警机制,以区域产业需求标准、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跟踪反馈情况等为主要依据作为专业设置的考量,进而把控专业数量和设置方向;三是以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以及产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优化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从而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精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职业标准是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准则,同样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以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以目标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规律,将职业标准与素质能力融入相关课程中,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打下基础。
第三,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实现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确保学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共同开发与企业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并模拟完成企业典型产品生产工作任务,让教学情景、教学过程更具企业产业链的真实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能主动将知识、技能、态度相关联,提升自身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在课程标准制订中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匹配,确保课程标准规定要求能得到明确,同时也能再现企业生产全过程、管理全过程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实现生产与教学的相互融合。
2.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激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
第一,推进高职院校法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改革,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创新产教融合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为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打消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顾虑。二是允许校企之间的深度共建,通过双方合作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构建利益分享机制。特别在政策上应给予参与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一定的利益倾斜,如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等,激励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深入开展。三是政府适度放权,放手让高职院校通过与市场实现精准对接,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第二,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方向发展。一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行业企业优化升级目标要求和生产实际,构筑学校与行业企业、高职与中职、高职与高职等信息交流、技术支持的多方交流平台,并形成各类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内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融合共生,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从而为高职教育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提升提供条件。二是实现集团内同类领域校企之间点对点合作、点对面合作,形成互助合作交流平台,使学校作为区域发展人才储备库的作用得以发挥。
第三,以各类产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全面推进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需要,加强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交互式合作,通过订单培养、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二是通过对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在产品研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同步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发展。
第四,打破高职师资人员聘任制度藩篱,允许高职院校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高薪聘请部分一线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实现企业化人才管理新机制。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的优化升级。
综上所述,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在高职院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适时调整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向纵深发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所需,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职业教育专题评估报告[EB/OL]. (2015-12-02)[2016-10-20].http://education.news.cn/2015-12/02 /c_128491156.htm.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2016-10-18].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2746.htm.
[3]祝成林,柳小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41-45.
[4]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4-118.
[5]鲁昕.切实加强产教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4-56.
[6]陈晨明.从要素投入到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6(9):16-21.
[7]俞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6(25):272-273.
[8]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责任编辑,沈阳职院:刘瑞军]
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LIDan
(She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Shenyang 110045,China)
At present,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ocial talents have been seriously disjointed and m ismatched,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labor shortage in society.So it need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rom the supply-side,spec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seek the conflict in the supply-si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ly and find out the solutions from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Thus,it ca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boost the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ent.
supply-side reform;vocational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talent training
G710
A
1009—7600(2017)03—0004—03
2016-11-2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项目(JG15EB149)
李丹(1980—),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