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芙蓉
摘 要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在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下开展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经历类似做科研的活动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 综合与实践 经历 体验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情感体验,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这些对教师的新要求来看,数学实践与综合领域的教学,有点类似于教师组织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适应实践与综合应用对于老师教学的新要求呢?笔者试以以下两个教学片断加以分析说明。
片断一:
师:淘气告诉我一个小秘密,他说妈妈对他说,人的一个拳头的长度和脚长是差不多的,这是真的吗?请大家汇报一下的拳头一周长和脚长。
生1:拳头一周长19厘米,脚长21厘米
生2:拳头一周长18厘米,脚长19厘米
生3:拳头一周长20厘米,脚长23厘米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拳头长和脚长是差不多的。
师:是的,这是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一个数学秘密,象这样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下面我们来量一量,组长的头长,一拃长,一步长,双臂伸展的长度及身高各是多少,并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的表中。
师:谁来读一读合作的要求?
生:1、量一量。(2人量,1人记。)2、观察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测量填表。
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测量任务由老师提出,测量内容由老师确定,如何分工由老师布置,至于为什么要测量,怎样测量?为什么要分工合作,如何分工合作?没有给机会让学生思考。学生只需根据老师要求按部就班操作即可,因此,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不知道头长怎样量,不知道一步长指的是什么,导致数据相差若远。2、不会合作,有的量,有的东张西望,不知自己该做什么。3、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老师布置的测量任务不感兴趣。
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老师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做了一些调整,收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片断二:
师:双休日,大家测量了自己的拳头一周的长和脚长,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1:拳头一周长19厘米,脚长21厘米
生2:拳头一周长18厘米,脚长19厘米
生3:拳头一周长20厘米,脚长23厘米
……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拳头一周长和脚长是差不多的。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这个数学秘密的?
生1:用尺子量。
生2:比较。
师:同学们真能干,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拳头一周的长度和脚长,通过记录、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了拳头一周的长度和脚长之间的关系。这是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数学小秘密。你还想知道身体上的哪些数学秘密?
生1:一步有多长?
生2:脖子一周有多长?
生3:头有多长?头长与身体上什么的长度有关?
生4:身高是多少?
生5:腰的一周有多长?
……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一下一步长,一拃长,双臂伸展的长度,身高和头长,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秘密?
生1:量一量
生2:还要把量的结果记下来,再比一比。
师:现在可以开始量了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1:一步长怎么量呀?从哪里量到哪里?
生2:一拃长是指什么?
生3:头长怎么量呀?
师:谁能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生1:一步长指走路时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生2::一拃长是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度。
生3:头长是指从下巴量到头顶的长度。
师:那测量时怎样找准头顶的位置?
生1:可以把一本书平放在头顶上,再把书和尺子对齐。
生2:可以把手掌放平在头顶,看手指尖指着尺子上的哪个数。
师:大家的主意真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测量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吗?你还有什么想提醒大家?
生1:要注意从零刻度开始量,
生2:要把尺子拉直。才能量准。
生3:要分工,一个人对齐零刻度,一个人找到末尾对着几。
生4:还有一个人专门让我们量。
生5:还得有一个人记。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这样分工来量就容易多了!现在可以量了吗?
生:老师,没表怎么记呀?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我们不仅要量,还要及时记录结果。老师这里已为每个组准备了一张表,请组长来领。
学生开始测量。
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变化,表现为发言积极,兴趣浓厚,测量过程有条有理,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一些数学基本活动的经历与体验。
世界一批最优秀科学家特别是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在儿童和学生教育中开展“做中学”(Hands on)活动,这样的活动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首先,让儿童选择和确定做一件事,就像选择一个值得做的研究问题,按着让他们说一说做什么,大概如何做,这个环节像在科研中的开题;然后,做好要做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与别人一起做,很像完成研究的过程;最后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学生,就按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问题、语言、做事要求、交流方式,让他们比较清晰地经历“有目的做事过程”,实际上,这与做研究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选题——告诉大家做什么,开题——告诉大家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可能有什么结果,有什么难处,如何克服等;结题——按照预想解决问题、根据实际调整策略等。最后,结题——以各种形式报告结果。
在片断2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如通过“你还想知道哪些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内容,知道“做什么”。由“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秘密?”,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方法,知道“怎样做”。由“现在可以量了吗?”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学生的交流找到对策。排除做中的障碍。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测量操作活动就不再是一个按教师要求必须完成的被动任务,而变成了一个有目的的,自主设计的研究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应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方法,感受到分工与合作的必要性,并初步体验如何分工与合作,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点科研味。大大提升了学生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