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代春
摘 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心理和人格发育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必将承受来自环境、人际关系、专业发展、经济状况、恋爱与失恋、重大丧失、与“自我”有关的问题等压力,也是不良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他们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即社会支持能使其免受或少受不良社会应激的伤害,有效提高社会适应性。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本文将对社会支持系统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危机 预防和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在现实世界里,既没有离开社会的人,也找不到没有人的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心理和人格发育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必将承受来自环境、人际关系、专业发展、经济状况、恋爱与失恋、重大丧失、与“自我”有关的问题等压力,也是不良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他们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即社会支持能使其免受或少受不良社会应激的伤害,有效提高社会适应性。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
为此本文将对社会支持系统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危机等相关概念
1.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健康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保障,当人们处于应激之中,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以力量和信心;当人们处于顺境之中,它同样可以给我们快乐和充实。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也就是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人们赖以满足社会生理心理需求的资源;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程度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作为评定其的社会支持大小标准。
1.2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1)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2)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即危机状态。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特征及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而自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至今不断发生的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表明,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
2.1种类
(1)情境性危机:即个人无法控制和预测的突发或超常事件结果引起的危机,如亲人死亡、失恋、遭遇暴力伤害或自然灾害等。
(2)发展性危机:个人在正常成长过程中因急剧的变化和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遭受意外事故、疾病、性行为问题、家庭沖突等。
(3)内心危机:指潜意识中固有的某些心理问题的暴发,如自卑或过度自负产生的问题。
(4)存在性危机:指人生目的、意义、价值、责任等人生根本问题的出现导致的个人内心冲突和焦虑。
2.2特征
(1)突发性和紧急性,心理危机常常用出人意料,具有不可控性,需要紧急应。
(2)痛苦性和无助性,心理危机给个体的体验一般是痛苦的,还可能涉及到尊严的丧失和羞辱,常使人无所适从、无助和绝望。
(3)破坏性和传染性,心理危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危险,给周围人造成伤害,还会使全校师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使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模仿,使危机事件加重。
(4)危险性,心理危机隐含危险,危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甚至生命。
(5)潜伏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不以直接方式体现,而是潜藏于个体内心,当遭遇特定应激事件时导致危机事件暴发。
2.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除了受重大生活事件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等诱因影响外,还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方式限制了人们探索压力条件的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及对采取不同类型的精神治疗手段的反应。
(2)社会心理支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对个体而言,获得确定的评价的意义比其他任何事都更为重要。这是人们应付大量压力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这种重要的支持资源一旦丧失或没能发挥或支持失當,面对压力的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
(3)应付机制的形成。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付焦虑和减少紧张,并逐步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付机制,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4)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机还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的特异性有:注意力明显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3社会支持系统在当前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方面的现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构成,据目前的研究统计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统计总分水平一般,其中客观支持较高,主观体验的支持其次,而对支持的利用率较低,并对所获得的支持普遍感到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时,只有11%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而有5%的人根本不求助。而在寻求帮助的对象中,主要集中在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中,普遍把父母放在首位,其次是朋友,再次是恋人或老师,而其他组织机构或个人如专业咨询机构和人员基本不在考虑之列。表明目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呈狭隘性和非专业性,极易造成重大心理危机暴发时应对的局限性。
在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中还发现:(1)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上总分高于男生;(2)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获得的支持最多,其次是大四、大二、大三,其中一、四年级获得的客观支持较多,一年级的支持利用率最高;(3)家庭因素差异显著: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和支持的利用率上明显低于非低收入家庭。
4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都必然使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者其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者,整体而言,学生感受到的支持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因此,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不仅不在应激情况下发挥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身心体验,预防心理危机暴发。
要有效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中的地位与作用,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完善。
4.1建立自助支持系统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基础是学生个体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需要和维护,其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在助人的基础上自助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个体应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概念,直面心理特征导致的矛盾,掌握解决心理问题及行为的一般方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心理素质。
4.2重视来自家庭的支持
家庭是人生的归属、心灵的港湾,来自家庭的支持是众多社会支持中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家庭的格局、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经济状况和地区的差异,直接决定支持的方式、力度和效果。其中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决定作用,调查表明,来自采取民主教育方式的家庭中的学生心理比非民主家庭学生的心理更健康。在目前在绝大多数“四二一”独生子女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家庭支持更多地侧重于对孩子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而对情感、情绪方面的支持显得薄弱;而低收入家庭则物质保障不到位,情感、情绪的支持较多。
4.3强化来自学校的支持
大学校园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也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直接、最及时的来源,因此,加强和完善学校支持更为迫切。
首先,建立预警机制:(1)普查预警: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筛选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确立预警对象;(2)追踪调查:对预警对象追踪,及时掌握其情况变化,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反馈信息;(3)预警评估:在掌握预警对象动态信息的基础上,定期分析其情绪变化、行为方式特点,评估危机的程度,确定是否预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其次,完善防御机制:(1)成立健康教育中心或危机干预中心,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危机处理和相关课题研究;(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学生提供随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公布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的网站及热线,使学生及时了解获得支持和求助的方式和场所;(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利用广播、院报、橱窗、专题讲座、报告会、心理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4)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信息员的培训,邀请专家讲课,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4.4关注来自社会的支持
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也是大学生的关注点,来自社会的支持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后盾。媒体、政府、医院、派出所等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有力后盾,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要有这种后盾意识,危急时刻及时地、全方位地寻求到有效的帮助,确保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时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4] 纪梦楠.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2008(06).
[5] 杨洪玲.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及干预机制探索[J].吉林教育学报,2009(10).
[6] 李海静.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J].高职高教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