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广州 510665)
张元济:近代新式教科书的编辑先驱
谢德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广州 510665)
清末,我国教科书近代化正处于启动的关键时期。张元济作为我国近代新式教科书的编辑先驱,在教科书的编辑宗旨、编辑方法、编辑科目、编辑内容方面做出了尝试与努力,对我国教科书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元济 新式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 近代化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我国著名教育活动家、编辑出版家、藏书家、商务印书馆元勋。“教育救国”和“人才救国”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03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正值“清末新政”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他为迎合改革的需要,着手编辑出版教科书,成为我国近代新式教科书编辑的先驱。在教科书的编辑宗旨上,他注重道德教育的熏陶;在教科书编辑方法的改进上,他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科书科目的完善上,他突破传统教材那种经史子集分科方法的窠臼;在教科书内容的丰富上,他重视儿童学习的特点与兴趣。张元济所做的这些尝试与努力,对我国教科书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和重要的无声读本,教科书对教育承载着“谨守先民榜样,保全国民精神”这种功能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张元济认为,教科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起到“生民之大用”的功效,以“故学成之辈,无不知爱其国,卫其种”来达到“立国之精神”的作用,才能使“教育之道不至背驰,可以保持国民自立之性,亦可以杜塞旧党、汉奸之诟”[1]57。正因为教科书在培养国民独立和爱国精神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元济从“教育救亡”的精神出发,以培养爱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为归宿点,结合时代的要求,抱定教科书的编辑注重道德教育的熏陶这个宗旨。
他在《最新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编辑大意中说:“德育为万事根本,无古今、无中外,一也。我国往籍之言道德者不可胜数,然高深之理论、奇特之事迹非乳臭者所能骤几。”[1]63张元济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在《高等小学用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中,要求体现“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养成国民国家之思想”“引起国民崇拜英雄之观念”“改良社会之习惯”等编辑的指导思想[1]130。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民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缘起》中就特别突出这一编撰宗旨:“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2]
这些教科书的编辑都体现了张元济注重道德教育的熏陶这个宗旨,也反映了他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教育忧思情怀。1904年8月,张元济在写给汪康年的信中说:“如今时势,断非我一无所知者可补救。……弟近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小学教科书,颇自谓可尽我国民义务。平心思之,视浮沉郎署,终日作纸上空谈者,不可谓不高出一层也。”[3]196只言片语之中道出了张元济作为一个教育活动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又寄托了他立足出版,昌明教育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改良国家民族的迫切愿望。
在抱定教科书编辑宗旨的同时,张元济对教科书的编辑方法做了改进。出于对儿童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规律的考虑,他提出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及未知,按儿童脑力体力之发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而达到“务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常识,然后进求古圣贤之要道,世界万国之学术艺能,庶几拾级而登,无或陨越”[4]534这样的目的。
在传统蒙学课本的改进上,最能体现张元济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循序渐进方法编辑教科书的是《最新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在这十册书中,第一册从学规入手,“专言孝弟”,“略言处事接物及立身之要义”;第二册“言卫生行几之义”与“处事接物之道”;第三册“言家庭之道德”,“立身之事”与“处世爱物之事”;第四册“言修己持家之道”,“利物之义”,“以合群爱国终焉”;第五册“隶事较详,陈义较高。至于立志、博爱、守法诸目”;第六册“陈义较高,更增忠义、力行、自信、治产诸目”;第七、八册“为前诸册所已见,而陈义较高。与国民之义尤三致意”;第九、十册“为前数册所已见,特陈义较高、隶事较详”。
另外,据蒋维乔回忆:“第一册教科书中,采用之字,限定笔画;且规定五课之前,限定六画;十课之前,限定九画;以后渐加至十五画为止。第一册每课之生字,五课以前,每课不得过十字。第一册共计六十课,前课之生字,必于以后各课中,再见两次以上,俾使复习。全书各册文字规定之字数,第一册每课从八字至四十字;第二册每课从四十字至六十字;三册以下,不为严格限制,听行文之便,若文长,则分二课。第一、二册,每句空格,每行必到底,适可断句,不将一句截为两段。”[5]649
可见,张元济在教科书的编辑上摒弃了传统蒙学教材使用的方法,兼顾儿童认知发展水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这种编辑方法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修身”课程的设想与安排,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道德修养基础。这样,编辑出版的教科书更趋于科学化和人性化。
随着晚清教育改革的兴起,张元济认识到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幼学故事琼林》等启蒙教材以及近代中国教科书的雏形——《蒙学课本》和《蒙学读本》已经不能适应新式教育发展的需要。于是,他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突破经史子集这种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分科方法的窠臼,对我国教科书的科目进行完善。
清廷学部颁布了学堂章程后,张元济等商务人便按章程规定的学制,陆续编成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教科书各一套。初等小学教科书包括国文、格致、算术、笔算、珠算、地理、修身等7种;高等小学教科书包括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珠算、理科、修身、农业、商业等9种。中学教科书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化学、生理学、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用器透视画、投影画等12种,另外还有英文初范、万国舆图、铅毛笔画帖等[6]。
同时,为了便利教员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张元济在编辑《最新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中,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专门编了《教授法》。《教授法》是配合课本教学使用的,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它与各个科目中的每册课文相对应。此外,在编辑《高等小学最新国文教科书》时,张元济还另撰《详解》一书,以供教员使用。
张元济等商务人编辑出版的教科书,在当时可谓是科目之齐全,体系之完备,涵盖面之广,学科建制之健全,堪称是当时教科书中的“教科书”。而《教授法》和《详解》更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是其他出版机构所匮乏的。张元济对教科书科目方面的完善,体现了近代分科设学和近代学制的新理念,也彰显了作为编辑出版家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教育之方,莫先蒙养”。在儿童蒙养阶段,张元济呼吁“勿滥读四书五经”。“四书五经虽先圣遗训,而不宜与蒙养”。对小学生而言,“强令诵习,徒耗丧脑力而已”[1]58。教科书质量的优劣、内容的合理与否,不仅体现在能否很好地贯彻教科书的编辑宗旨、反映学制的要求,而且也要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与兴趣,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教科书编辑出版方面,张元济特别重视小学的国文、历史和修身等科目。在《高等小学用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中,他明确地要求“本编详列有关宪政之事”“详列本国要政及世界大势”“采集古今中外名人事迹足为模范者”,同时,“注重爱国、合群、进化、自立等事”,“兼采天文、地文、博物、物理、化学等学”、“农、工、商、矿等事”以及“中外游记”。而且在具体内容的编排时,要“排比之时颇费苦心”,“文字仍以明达为主”,“图画注重事物,不涉空泛”[1]130。
又如,民初编辑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从选材上看,主要是生活中儿童熟悉及必需之事,突出对儿童生活知识技能的教育,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之需要;在内容上,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政体、社会状况和经济建设情况,体现了民初人们对国家、对自身的新认识,体现出不同于封建礼制下的价值观、思想观。课文涵盖的内容广阔,纵古今通中外、修身为学、历史地理、科学实业等均有涉及,而且文章浅易,适合儿童阅读,符合儿童的学龄特点和学力要求,也符合民国教育“以合于国民性”的要求。同时,课文选择了大量科技和实业及新兴产业相关的内容,以积极的方式介绍科技、实业和新兴产业,教授学生科学技术和新知识,了解实业。以第六册为例,第九课《铁路之关系》、第十一课《博览会及商品陈列所》、第十三课《报纸》、第十四课《广告》、第二十七课《制铁大王》,均为介绍实业、新兴产业及相关内容[7]44。
由此可见,在编辑教科书的内容上,张元济一改过去那种单一呆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注重儿童学习的特点与兴趣,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囊括古今中外的知识题材来丰富教科书的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私塾教育仅限于四书五经的内容,反映出张元济编辑出版教科书的用心良苦。
我国近代教科书诞生于晚清,并不是偶然的。在我国,传教士在教会学校里使用的教科书可谓是我国教科书近代化的先声。尽管它是服务于西方文化侵略中国的“宗教传单”[8]239,但对我国近代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
从传教士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到1902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成立,使得中国教科书近代化步伐的加速成为了可能;从译介西方教科书到国人初步尝试自编教科书,为我国教科书的近代化做了前期准备。
我国近代新式教科书编辑的先驱张元济,在教科书的编辑宗旨、编辑方法、编辑科目、编辑内容等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努力,无疑推动了我国教科书的近代化,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侯且岸.教育救国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转引自史春风.商务印书馆近代教科书出版探略:从国文(语)和历史教科书谈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张人凤.张元济全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王余光.教科书与近代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7]闫苹,张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8]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34
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社科类)(2015WQNCX085)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722827)。
谢德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
G416
A
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