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桃源意象

2017-03-11 18:26陈麒如
兰台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孔尚任天台山武陵

陈麒如

(汕头大学中文系 汕头 515063)

《桃花扇》的桃源意象

陈麒如

(汕头大学中文系 汕头 515063)

桃源意象在《桃花扇》中按语源不同可分为天台山桃源、武陵桃源和桃花仙源。孔尚任据《桃花扇》的情节结构将天台山桃源置入“离合”线,武陵桃源置入“兴亡”线,皆走向幻灭的结局;桃花仙源则置入套式结构,成为对全剧的思考与指点。三个桃源与孔尚任的生命流程有着相当大的联系,从石门山与桃花源的对应关系及孔尚任出山后所面临的境况可以看出桃源意象的背后隐藏着孔尚任的“复归”情结。

《桃花扇》 桃源意象 人物设置 情节结构

桃源意象是《桃花扇》中一个重要的意象,除去文本标题及词牌名,《桃花扇》中与“桃”相关的词句多达八十处,其中提及桃源或与桃源典故相关的词句则有23处之多,在与“桃”相关的意象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足见桃源意象在剧中的重要性。目前学界对《桃花扇》桃源意象的探讨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桃源意象分析《桃花扇》的主旨及孔尚任的思想[1]147;二是将桃源意象置入桃花意象的发展史中,分析其在《桃花扇》中的审美意蕴[2]75。这些研究皆颇有见地,但对于桃源意象和《桃花扇》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涉及。《桃花扇》的叙事结构是“离合兴亡”双线结构外加一层嵌套结构,孔尚任对叙事结构与不同语源的桃源意象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如将天台山桃源意象置入“离合”线,武陵桃源置入“兴亡”线,桃花仙源置入嵌套结构中。且三个桃源意象所串联出来的叙事模式,与孔尚任的生命流程不无关系,本文将从这两对关系,即桃源意象与叙事结构的关系和桃源意象与孔尚任生命流程的关系入手,对《桃花扇》的思想作另一番解读。

一、桃源意象与双线结构的关系

在《桃花扇》主体故事的“离合兴亡”双线结构中,天台山桃源意象和武陵桃源意象贯穿于其间,分别代表着个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集体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也是明末文人们的普遍追求。分析两座桃源和双线结构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各自叙事结构中的走向,可以看出孔尚任对这两种追求的思考。

1.天台山桃源意象与“离合”结构。天台山桃源意象源于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于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虽然刘阮遇仙的故事中确实出现与桃源相关的描写,如“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且故事的整体剧情,尤其是结尾“共送刘阮,指示还路”、“问讯得七世孙,传闻入世上山,迷不得归”等处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多有相似,但并没说明刘阮二人是否身处桃源。直至刘长卿《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应向桃源里,教他唤阮郎”句出现,桃源意象才明确与刘阮天台山遇仙结合起来。[3]133此后,天台桃源意象便作为一种艳情的象征,孔尚任在“离合”线多次提及天台山桃源意象,便是为了点明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之间对团圆生活的向往。

“离合之情”的剧情线,即描写侯李爱情的戏共15出,天台山桃源意象主要出现在《传歌》《眠香》《寄扇》《骂筵》《题画》《栖真》这六折中,而这六折戏皆在表现“离合之情”的15出戏里。作者分别以旁观者如苏昆生、李贞丽等人的视角,还有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的视角对刘阮遇仙典故进行扩写,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天台山桃源在这一情节线中走向的是李香君的视角。

李香君唱段中的刘阮遇仙典故内涵变化丰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二十三出《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此处以在天台山等待刘晨归来的那位仙女为叙述视角,将天台山仙女的等待和香君的守贞结合起来,此处香君的心被纯粹的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所占据,对团圆生活有着十分强烈的向往;第二阶段是在第三十六出《逃难》,戏中写道:“望荒山野道,望荒山野道,仙境似天台,三生旧缘在。”香君虽亲眼见到了国破家亡,但她仍对爱情抱有希望,认为只要能与侯方域相遇,便能再续旧缘。但是此处是在“荒山”中见“天台”,桃源已有衰败之势;第三阶段出现在第三十九出《栖真》。戏中写:“拿住情根死不松,赚他也做游仙梦。看这万叠云白罩青松,原是俺天台洞。”此处李香君认为这栖霞山就是她与侯方域的另一座桃源,思念的情绪累积到了顶点。但在第四十出《入道》,张道士撕碎桃花扇,为她点明现如今的团圆都是虚妄,并引导她随卞玉京前往葆真庵出家时,香君唱道:“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4]251此处的“对面人”即指侯方域,而“幻景”则是第三十九出她初至栖霞山时所得见的,与天台洞极为相似的景致。这表示着天台山桃源意象在此崩塌,并就此接入桃花仙源意象。由上可见,天台山桃源意象在“离合之情”的情节线中经历了一个渐渐走向幻灭的过程,作者借此表达了在乱世之中寻求个人幸福的艰难和虚妄。

2.武陵桃源意象与“兴亡”结构。《桃花扇》中另一个桃源意象取意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后世无问津者”的结尾本身就给武陵桃源赋予一种隐秘的、不可随意靠近的神性。后世文人喜用“桃花源”表达自己的隐逸情绪,如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温庭筠《赠张炼师》的“他日隐居无访处,碧桃花发水纵横”。陶渊明的武陵桃源构建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卢晓河先生认为这不仅是“道家小国寡民、至德之世思想的产物和儒家大同社会的形象化”[5]52,也是处于晋宋两朝更迭期的人们普遍的愿望。联系《桃花扇》所刻画的时代背景,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关内李自成势如破竹,再加上连年的饥荒,统治者和人民都面临着多重困境,与晋宋两朝更迭期的时代背景多有相似,足见孔尚任在“兴亡之感”情节线中引入武陵桃源意象的深意。

武陵桃源意象相关的词句共15句,主要出现在《听稗》《投辕》《题画》《会狱》《逃难》五出戏中,除了《题画》一折是“离合”、“兴亡”线交织的结点外,其余四折皆在“兴亡之感”的情节线上。在这些语句多借用《桃花源记》故事中渔翁和寻找桃源的后来人的视角,对典故进行续写。

柳敬亭甫一登场就以“渔翁”自居。如第一折侯方域等一行人来拜访他时,他便说:“门掩青苔长,话旧樵渔来道房。”以及在第十一出为侯方域送信,在军营门口被左良玉的官兵拦下时,他说道:“俺是个不出山老渔樵,那晓得王侯大宾客校看这长枪大剑列门旗,只当深林密树穿荒草。”还有第三十九出《栖真》曾自云“我老柳少时在泰州北湾,专以捕鱼为业”。柳敬亭自诩“渔翁”与他在“兴亡”线中起到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第十出《修札》,他向侯方域献策,让他以侯恂之子的身份,发一手谕劝挥兵下南京“清君侧”的左良玉退兵;第十一出《投辕》,他又投入左良玉门下成为幕僚,为其献计献策,可见柳敬亭在“兴亡”线中充当一个指点式的角色,所以在第一出《听稗》柳敬亭才说:“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若把渔翁放回《桃花源记》中,可看到渔翁误入桃源,在归家的路上,“处处志之”。换而言之,“渔翁”柳敬亭自认自己是有经验者,可以为后人指点迷津。

但是《桃花源记》的渔翁所指之路并不能抵达桃源,而且从《桃花扇》的情节来看,柳敬亭让侯方域修书劝左良玉退兵,反而使侯方域遭马阮二人怀疑追拿,被迫出逃,与香君分离;而劝退左良玉的本意是为了让他放下私怨,共赴国难,可惜另一方的马士英等人并不配合,反而借机设防,自家人打自家人,最终柳敬亭所希望的举国合心共同御敌的场面并没有出现,明朝终究还是灭亡了,柳敬亭所献计策全部失效。所以在第二十八出《题画》中,侯方域亦作诗对“渔翁指路”作了回应:“渔郎诳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秦。”《桃花源记》中亦写道:“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兴亡”一线的桃源意象,一直是一种被追寻的存在,可侯方域、柳敬亭及一众复社文人对桃源最终是“寻而不得”的,这样的剧情走向揭示了孔尚任对这种理想社会的追寻持消极态度。

一个是步步幻灭,一个是寻而不得,双线结构中的两座桃源最终的破灭预示着剧中人物追求现实中美满生活愿望的失败。而与此同时,两条情节线也在第四十出《入道》处汇合,“局外指点”的套式结构也在此出现,下节便就桃花仙源意象与套式结构的关系及桃花仙源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二、桃花仙源与套式结构的关系

除“离合”“兴亡”线的主体结构以外,《桃花扇》还有一个跳出主体故事的套式结构。《桃花扇·小引》中写道:“场上歌舞,局外指点。”[6]7“指点”二字足见这一结构是孔尚任为抒发己见而设的。与前文提及的双线结构一样,孔尚任也将一个桃源意象即桃花仙源意象置于这个结构之中,但有别于前文两种意象的是,天台山桃源和武陵桃源代表的是世人对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的追求,孔尚任却以它们走向破败作结局,说明他认为这两种追求终究无法解决问题,而将桃花仙源意象置于“指点”的套式结构中,表明了这是孔尚任提出的在乱世寻获安宁的通途,所以分析桃花仙源意象的思想内涵,对了解孔尚任在历史大变革中对个人生存的思考有着重要作用。

1.桃花仙源意象探源。严格说来,桃花仙源意象亦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在唐代转变为神仙的居所。王先谦写道:“《桃花源》章,自陶靖节之记,至唐,乃仙之。”王瑶先生在其著作《读陶随录》中亦写道:“唐人作桃源行,以之为永生之神仙。”黄永武先生曾指出“王维、韩愈、苏东坡、萨天锡都有著名的《桃源行》诗,将桃花源美化成一座憧憬中的‘仙源’”,此处的桃源意象将求仙与桃源并置,充满了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笔者认为,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安插桃花仙源的意象,既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有关,又与剧本所刻画的时代背景相关。

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来看,桃源仙化纵然与唐人的慕道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古代文人对“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考和追寻古已有之。刘湘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古叙事文学研究》中提到:“魏晋时期,寻找桃花源式的仙境,是奉道文士的共同愿望。在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中,洞天福地中的安乐和谐,与不死成仙的永寿延年同时存在,成为埋藏于人们心灵深处隐微的理想与愿望。”[7]176实际上,桃花仙源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文人对神仙居所的追寻。许地山在《道教史》中提及,神仙信仰的最初表现便是人们开始寻找神仙的居所,而这一信仰刚开始流行时,有一派文人“只以神仙、仙山或帝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必信其为必有,或可求的”[8]114。这些文人被许地山统称为“骚人派”,以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为代表,他们借以对神仙居所的想象,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从《桃花扇》所刻画的明末清初时期来看,文人皈依的事件不在少数。吴增礼先生在其著作《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中指出,“明末清初,一些遗民把宗教视为安顿自我身心的‘港湾’,利用宗教展开自救。这些宗教大致包括佛教、道教和天主教”[9]。魏礼有云:“聪明俊豪之士,笃挚之人,无所发抒其胸中,或蒙难亡命,率多弃妻子,祝发披缁衣,托迹空苦,以修炼其身心。”黄宗羲亦云:“近年以来,士之志节者,多逃之释氏。”这三则材料都指出皈依宗教成为不愿降清的明代遗民的一条出路,孔尚任为作《桃花扇》做了许多实地考证工作,想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由此看来,孔尚任是将入道归隐看作是明末文人的最后出路,他所安插在套式结构多种的桃花仙源意象,一方面既有高于主体结构中两座桃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要与语出同源的武陵桃源意象区别开来,下面试就这两点入手,分析桃花仙源的思想内涵。

2.桃花仙源的思想内涵:个体精神的超脱。《桃花扇》中与桃花仙源有关的词句主要出现在第二十八出《题画》和第三十出《归山》,且多出自道士张瑶星之口,至于张瑶星在《桃花扇》中的地位,孔尚任在《纲领》中写道:“张道士,方外人也,总结兴亡之案。”[4]25张瑶星位处“经星”,又是“方外人”,意味着他的视角和他所揭示的剧本寓意应在离合、兴亡两线之上,起到收煞和升华的作用。试一出《先声》中提到张瑶星所写的《满庭芳》,结句是:“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可见他充当了“场上歌舞,场外指点”中“指点”的作用。

从剧中可见,张瑶星的理想形态也经历了从武陵桃源过渡到桃花仙源的过程。他本是锦衣卫仪正,后不耻权奸当道,遂自建松风阁,打算就此退隐,此处他仍怀抱着对武陵桃源那种理想社会的幻想。但是在第三十出《归山》,哪怕他已经放下权力,归隐山林,朝廷中人还来叨扰,“衙役走入花丛,犯人锁在松树,还成一个什么桃源哩。”此时他明白在现实中追求武陵桃源的理想社会是不可实现的。所以他放弃了松风阁,与蔡益所一道去栖霞山隐居,“舍了那顶破纱帽,何处岩穴着不得这个穷道人。”此处舍了“破纱帽”不仅是舍了官位,还连这个官位带来的欲望和身不由己一并舍去。可见张瑶星归隐的原因除了避乱,还有对本心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本身恰合道教“返本归真”的修身意旨,此处张瑶星的思想正逐步从武陵桃源过渡到桃花仙源。

至于“大收煞”第四十出《入道》中,张道士撕碎桃花扇,骂醒侯李二人并指引他们各自出家:“你们两廊善众,要把尘心抛尽,才求得向上机缘。若带一点俗情,免不了轮回千遍。”[6]121此处张瑶星所说的“轮回千遍”,与这一折结尾的“不因重做兴亡梦”续四十出《余韵》的“烟雨南朝换几家”互相呼应,意指在时代大变迁之下,离合兴亡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也不应沉湎于其间。《入道》的唱词《水花仙子》和《南双声子》也道:“勘叹您儿女娇,不管那桑海变”[6]121,“翅楞楞鸳鸯梦醒好开交,碎纷纷团圆宝镜不坚牢”[4]251,“芟情苗,芟情苗,看玉叶金枝凋;割爱胞,割爱胞,听凤子龙孙号。水沤漂,水沤漂;石火敲,石火敲”[4]251。家国君父、凤子龙孙,如水中的泡沫敲石上的火花稍纵即逝;夫妻重逢,情根再种,也不过是鸳鸯梦碎宝镜,虚幻而不坚牢。以上皆表明张瑶星已然勘破了离合兴亡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一道理,随着天台山桃源和武陵桃源的相继破灭,离合兴亡线归结至一处,桃花仙源的意象也渐渐凸显,揭示着剧中人物开始从追求现世安宁转向对永恒超脱的探寻。

张瑶星是套式结构中的“经星”,那么还得结合“纬星”老赞礼的话语,才能完整理解套式结构中的“指点”之意。《余韵》中,老赞礼唱道:“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以“造命”“神圣”“造化”揭示个体生命在现实中的无能为力,为了排解苦闷,只好在心中进行自我调节,因此《问苍天》结句写道:“释尽了,胸中愁,欣欣微笑;江自流,云自卷,我又何疑。”[6]124孔尚任自评老赞礼是“一部传奇之起结也。赞礼为谁?山人自谓也”[6]123。说明老赞礼一直是孔尚任在剧中的“代言人”,由此可见这种在现实中追求无门而朝向精神层面的自我宽慰是孔尚任站在个体生命的角度对这起兴亡案的思考。

三、桃源意象与孔尚任的生命流程

天台山桃源意象、武陵桃源意象和桃花仙源意象的相关描写中有一个共同主题,即“复归”主题,如侯方域在第二十八出《题画》所言“重来浑似阮刘仙”,柳敬亭第一出《听稗》的“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以及侯方域《题画》的“重来那得便迷津”,皆展现了“初入仙源——回到尘世——再寻仙源”的叙事模式。笔者发现这种叙事模式与孔尚任的生平有着相似之处,从中或许可以得到孔尚任寄托于《桃花扇》中隐晦的愿望和情感。

1.初入仙源。孔尚任于康熙十七年九月隐居石门山[10]18,并著有《石门山集》。孔尚任选择石门山作为隐居之所的缘由散见于《游石门山记》,主要可归结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致两个层面。首先,石门山是古代先贤隐居之所,《出山异数记》写石门山:“相传古之晨门吏隐于兹。唐张叔明亦鲁诸生也,卜宅其麓。杜子美有《访张氏隐居诗》,又有与《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李太白亦有《鲁城东石门送杜甫诗》。皆其处也。”《募修玉泉寺疏》亦写道:“唐诗人李白、杜甫,皆有题咏,而竹溪六逸之张叔明,则又挈家于其间,名迹胜址,杖履不能穷诗书之乡,而更有山水之富,岂非游之所必及乎?”[11]1899可见在他眼中,石门山属于先贤的隐居名所,修身之胜地。其次,在《游石门山记》中,孔尚任屡屡将石门山的景色比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文中甚至有不少语句化用《桃花源记》。比如孔尚任见石门山景色后大叹:“然去鲁城不半百,鲁人世无问津者!”“桃源不在天上,何至迷旧路哉!”[11]891此处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对应已相当明显了。此外,孔尚任对石门山景象的描写与武陵源也有相似之处,如“巉出谷口,又生天地,当面大溪封断,外有山、有树、有人家,再着几点落花,居民定是秦人”[11]1894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在地缘方面,孔尚任认为石门山就是他理想中的“桃花源”。

2.回到尘世。但是从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的种种史料表明,他在石门山的隐居或许是带有目的性的,实属“以隐逸求高官”。中国古代文人常有以隐逸得贤名,然后博取朝廷关注而被赐官的先例。例如唐代卢藏用就因考进士不中而隐居终南山,最终被朝廷请出山外,拜官左拾遗。孔尚任在20岁前后曾参加岁考不中。康熙二十年,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期间还“典负郭田,纳一国子监生”[10]18,为其友颜光敏所不耻,修书讥讽其“支离可笑”、“倒行逆施”。而孔尚任也确实在康熙二十四年再度出山进京,由此步入仕途,并作了《出山异数记》,其文中有多处字句表达了他对康熙皇帝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已登国子监博士高位的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往淮扬治理黄河。这段经历对他往后的创作《桃花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亲见官吏腐败挥霍,河道因修治不善而灾情反复,百姓民不聊生。此时的孔尚任对官场的黑暗面目产生失望之情,他在当时的著作《湖海集》就多次传出这种情绪,如卷五《除夕夜怀》:“人情薄厚今宵见,仕路逢迎几处全。”[10]45以及卷六《元夕船泊渔村作》:“吾来计三年,冒雨施凿疏。西决东不流,何以救黎庶。”[10]46另一方面,孔尚任在任职期间寻访六朝遗迹、南明遗老,了解各个朝代的兴亡,对明代灭亡表示惋惜,《商调集贤宾套:博古闲情》写道:“这九百年幽怨少人知”,“试看这易酒浓,还带着英雄泪”。但在目睹官场的腐败后,他又不由得担心前朝兴灭的循环会再度重演,于是作《桃花扇》以“警世易俗”,告知众人明代的三百年基业是如何隳败消歇的,认为这可以“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10]51,可见这时他作《桃花扇》的动机,不只是为了缅怀旧朝,更是为了给当朝以前车之鉴。

3.再寻仙源。孔尚任在《商调集贤宾套:博古闲情》的最后一首曲子中表露过他想弃官归隐,但苦于现实因素未能成功的心绪:“游戏浮生世,都愁白发生,谁把乌纱弃,听那景阳钟儿,明天还要早起些。”[10]61事实上,在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孔尚任曾与王士祯商谈重修石门山范氏庄之事,似有再度归隐之意。联系《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新朝统治者遣皂隶访拿山林隐逸,这不正与孔尚任三十五岁被请出山的情景一样么?但是孔尚任改动了男主人公侯方域原本出山为官的史实,让其出家修道;续四十出里皂隶寻拿隐逸,苏昆生、柳敬亭一众四散奔逃,皂隶最终空手而归,这种“违背”了孔尚任作《桃花扇》所秉承的“征实”旨意的情节,实然是孔尚任借此以寄托自己重拾初心、复归桃源的愿望。

《桃花扇》中的桃源意象内涵丰富,天台山桃源象征侯李二人对爱情的追求,武陵桃源代表了下层文人对和平社会的期待,桃花仙源则是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俯瞰南明的兴灭,从而参悟到朝代兴灭男女离合皆非永恒,要从这种循环中超脱的通途则是葆真修道,远离尘俗。

[1]赵山林.试论孔尚任的桃源情结[J]. 江淮论坛,2015(05).

[2]黄强.桃花明艳映千秋:论《桃花扇》中“桃花”系列词语典故和场景的运用[J]. 戏曲研究,2001(2).

[3]张天星.天台桃源意象与古代小说戏曲中的性描写[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卢晓河.唐人慕道与“桃源”意象之仙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孔尚任.云亭山人评点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刘相兰.中古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许地山.道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

[10]袁世硕.孔尚任年谱[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11]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评注辑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4.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29

陈麒如,汕头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I237.2

A

2016-11-29

猜你喜欢
孔尚任天台山武陵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天台山诗页(组诗)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雨中寻访天台山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
孔尚任与《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