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新滘中学 张铁锁
教育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个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够保证教育的稳定性和方向性。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家庭和学校,社会力量的教育主阵地在家庭和学校之外,渗透进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还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表现的更为明显。本文针对家庭和学校(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如何对二者的焦点——学生(孩子)展开教育工作,即家校合作,进行探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资源的分布严重失衡,特别是教育资源。城乡结合部,即城市和乡村相交的地域。资源的分布对人流的分布起着导向作用,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群聚集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在该地域的中小学生源大多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女,特别是在一线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外来务工子女作为该地域中小学的主要生源,他们具有学习基础不扎实,与当地同龄人交流较少,朋友较少等特点,自卑与自尊、差别与迷茫同时生长在他们心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压力很大。
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情况对他们接受教育影响较大。
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方面:大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他们大多从事零散、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工作稳定性低且大多没有保障,费力且工资不高的工作。在住宿方面,大多是租赁环境较差,租金较低的房子居住,空间狭小,周围基础设施不完善,常常是一家人挤在一起。在家庭成员关系方面,整体关系较和谐,但对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明显偏少,这对家庭关系存在潜在威胁。在此情况下,其子女的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家校合作的出现正是教育进步的标志,它其实就是家庭和学校针对孩子(学生)的教育展开合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孩子(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变化也影响着家庭和学校的关系。而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学生)的教育方面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低。
家校合作的开展主要是由班主任来做的。家校合作的开展形式,常见有家访、电联(泛指,包括通过软件和平台的交流和联系)、设立家委会、开展亲子活动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方失位,打破家校合作的平衡性,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匹配,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学校就像“牢笼”,在这里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需要听从老师的安排;而鉴于自己是独生子女的情况,出了校门:1.在家里,自己是小皇帝,我行我素,想做什么都可以,父母都要顺着自己的意思;2.或者到了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父母都在外,没有人约束自己;3.平时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周末才能见到父母,而他们也都宠着自己或者说自己不听他们的话,自己是自由的。这样鲜明的对比,孩子(学生)进入校门就像是进了“牢笼”,一出校门,就像是出了“牢笼”,再没有别人的看管和约束,这样强烈的对比极易造成学生行为上的巨大反差,特别是个性鲜明的学生。笔者称这种基于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家校合作称为“牢笼”教育。
第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第二,部分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存在自卑心理。
第三,家长对家校合作参与意识薄弱。
第四,家长学习能力不足。
笔者认为考虑到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实际,家校合作的“牢笼”状态较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只能想办法尽量缓解,而想要达到缓解的目的就必须解决实践过程中最大的矛盾——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焦点——过分关注成绩。
由于地域的问题,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生存压力很大,而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当地户口,流动性较大。想要发展的更好就必须要与其他兄弟学校争夺优质生源,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有吸引家长和学生的高升学率(它正是我们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便极易陷入应试教育,过度关注和要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怪圈。再加上当前政策鼓励学校独立自主,进一步增加了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生存压力。
家长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还要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但大多数家庭是做不到对孩子的妥善教育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却又想孩子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关注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孩子心理、生理方面的发展,其他才艺方面的发展。而实际中,就有部分孩子(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并不突出,但却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艺。迫于升学的压力,当孩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强制性地剥夺他们发展才艺的时间和机会用来学习,具体的表现就是学校举办校园活动时,为孩子(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机会和平台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学生)家长是不支持他们参加活动的。而大部分家长也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出现问题时才会主动的和老师联系,询问的基本上都是学习上的问题,从未或很少关心孩子(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缓解这一矛盾,需要家、校做出巨大的努力,在关注成绩的同时,多关注一些孩子(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家庭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外来务工人群即便困难再多,也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身上。
教育要走心,就是教育要有耐心、细心、爱心。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孩子(学生)其他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孩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鉴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每个孩子(学生)都是尖子生,不可能掌握所有我们想要他们掌握的知识。因此,想要打破“牢笼”,我们就要正确的认识孩子(学生),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学生),从多个方面及时评价孩子(学生),并及时鼓励和表扬,用心与心的交流,明白学生的需求与愿望,为学生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平台和环境。教育走了心,也就接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