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乐里镇中心校 姚登位
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和质疑的学习措施,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和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生涯,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在学生预习习惯还未养成前,在自习课或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是个明智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引领,还有利于教师对待优生的辅导,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在备课时充分地“备学生”,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预习是发现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新课听讲就比较轻松,同时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反之,不进行预习,听课就没有重点,没有目的,上课就不能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为了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意义,笔者利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预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拿出两节相同类型的新内容,其中一节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另一节,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快地明确了预习的意义,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预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笔者认为课前应该给学生预习指导:
第一,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如果是在以往知识基础上加深,应注意新旧知识对比,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弄清知识的生长点;如果是新知识,应注意概念的理解。
第二,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三,还有什么问题。
让学生把这个预习任务写到课题当页,在预习时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
刚开始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要求,教师以设计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在教学前我充分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方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思考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等。设计预习问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学生所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指导预习“线的初步认识”可设计如下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线?直的线有几种?请你从端点和长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异同之处?怎样画出这三种线?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做出不同要求,确有困难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前两个问题即可,主要从预习兴趣入手一步步培养。
用多种思路、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道题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类似题目,同时还应注意算法优化。
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从而养成预习的习惯。
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并达到要求,笔者认为还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
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培养预习习惯,还应该注意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面强化学生预习习惯。每一单元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在课后巧妙的设计一个悬疑,几句话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预习。如学完了“平移和平行”后,笔者在最后几分钟适当引导:“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平行和相交两种。但相交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你想了解吗?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不费吹灰之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预习当中。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或没有正确完成预习任务。这时我们更要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
建立评价机制,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采用评价的方法对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就不同程度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不同的评价 。也可采用:看学生的预习符号、出几个小题让学生做做、提问检查等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都要及时反馈意见,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总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只有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