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谚语的汉译

2017-03-11 21:58乐国斌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谚语意图译者

乐国斌

(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语言与文化】

关联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谚语的汉译

乐国斌

(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谚语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和文化精华,富含民族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谚语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谚语字面上的信息意图和内在的交际意图往往大相径庭,这让谚语的翻译工作成了一项挑战。依据关联翻译理论,谚语翻译工作者首先应充分考虑谚语原文与译文读者所处的认知语境不同,既要明确谚语原文的交际意图,又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判断,目的是让译文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关联翻译理论;谚语;翻译方法

谚语历来被视为语言文化的精髓,既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共性,又体现了其个性。[1]有共性是因为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在许多方面相近或一致;同时,谚语浓缩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态度乃至宗教信仰,因而极具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从形式上看,谚语句式洗练、结构均衡,且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看,谚语是各族语言的精华之一,蕴含着各族文化的信息和特点。了解并掌握英语谚语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并非易事,准确地翻译谚语则更难,因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谚语的文字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源语文本的修辞效果、音韵效果和文化内涵。因此,谚语的翻译一直都是译者的一大挑战。

鉴于谚语在语言中的特殊地位,翻译界对谚语的研究从未停止。对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主张异化翻译谚语,保持源语的语言特色,借以丰富本国语言;二是主张归化翻译谚语。因谚语富含源语的历史文化,如果直接译出,译文可能比较牵强,可读性受损,故应舍弃源语的语言表达特色,而保留源语的民族文化色彩;三是主张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来翻译谚语,即直接翻译加注释。这些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都为谚语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种翻译策略对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可译性预期不足,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过于乐观;第二种翻译策略则对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预期过高,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过于悲观;第三种翻译策略兼顾了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和谚语的语言特征,却并未对谚语的语境做动态分析。上述三种观点都忽略了谚语翻译的一个重要前提——语境。的确,同一条谚语体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虽然没有变化,但其出现的场合并非千篇一律,因此译者需要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同一句谚语,如果仅以语言和文化差异作为英汉谚语翻译方法的选择依据,可能失之偏颇。[2]

一、关联翻译理论对谚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基于语用学相关原则,Deidre Wilson和Dan Sperber于1986年提出了关联理论。 1991年,Ernst August Gutt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交际过程;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而推理的依据则是关联性。[3]关联性的建立基于两个因素:处理信息所需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语境效果好,推理(处理信息所需的努力)时所需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处理信息所需的努力)时所需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从原文和译文的动态语境出发,准确判读原文与译文各自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包括源语与译入语的个性和共性,以及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各自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的个性和共性。语际交流的关键就在于创造一种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即无需花费不必要的推理(处理信息所需的努力)就能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译者需要的不是最大关联性(maximal relevance),而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4]

因此,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之一。译者要根据最佳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包括译者自身的知识积累、原文提供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等)中采取恰当的语境假设,从源语文本的交际线索中厘清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文本的内在交际意图)并获取最佳关联性。译者进而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做出准确的判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准确、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简而言之,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阐释活动涉及三方: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译者作为交际的一方要想让交际顺利进行,既要明确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又要准确判读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然后才能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5]

二、关联翻译理论在谚语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意图可以分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是指为了促成交际而提供交际线索的意图,而交际意图则是听话者在说话者信息意图的启发下经过推理获取的信息。[6]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一方面根据文本的字面信息意图来揣摩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原文的内在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应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揣摩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是翻译的第一步,如果译者在这一步“差以毫厘”,译文就可能会“谬以千里”。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的判断是翻译的第二步,如果在这一步出错,译文就不能有效地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翻译的第三步就是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将源语文本译入目的语,让译文成为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的媒介。

(一)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人们对话语的理解主要是从认知语境中选取相关的信息,加以推理和判断,进而找到话语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语境是指人们所了解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所构成的集合;互明语境是指交际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或者事实。[7]译者和原文作者在特定的认知语境上实现共鸣是原文意义得以有效传达的前提之一。在翻译英语谚语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审查原文作者创作的意图,并结合语境深准确地理解所使用的谚语。例如: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英语谚语“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所含的交际意图并不止于鸟的群居性,而是更深层的人的群居性。考虑到汉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鸟”被替换成了“人”和“物”,并以汉语中类似的谚语对译,这样,译者让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了最大的语境效果。

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优化大数据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产品质量大数据的发展。产品质量大数据在有力的政策支撑下,生产、提供、利用主体日益多元,利用状况不断深化。

又如:Every dog has its day (风水轮流转)

同样,此处的英语谚语所含的交际意图并不是狗的运气,而是指人的时来运转。通过以汉语谚语对译,译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了最佳的关联性。

类似的谚语译例还有不少,如:There are other fish in the sea (天涯何处无芳草)、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饥不择食)等。

(二)准确判读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际活动。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差异巨大,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往往受制于译入语语境。[8]由于源语文化所具有的传统思维、人文典故等在译入语文化中可能缺失,在谚语翻译过程中如果只考虑谚语字面上的信息意图,恐难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为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判读。例如:

A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一英语谚语所含的交际意图体现在豹子身上固有的斑点这一字面信息上,而在汉语中这样的字面信息并无类似的交际意图。为了保证语际交际的成功,译者应正确判断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间接翻译的方法译成读者熟知的汉语谚语。

又如:Do not cast the first stone (欲责他人,先思己过)

此处的英语谚语源自《圣经》里的一个故事,所含的交际意图与字面的信息意图并不完全相符。如果采用直接翻译方法,译文读者可能由于对《圣经》的认知语境缺失而无法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鉴于源语文本所携带的文化典故在意译入语中缺失,译者取交际意图而舍信息意图,采用解释的方式来帮助读者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在某些情况下,原文信息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相重合,但多数情况下原文信息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相差甚远。如果译者通过判断得知原文的字面信息意图与内在交际意图重合,即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恰好是原文的字面含义,就可以考虑使用直接翻译。这样的译文不会影响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语境交际,相反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扩大读者的认知语境。

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此处的英语谚语所含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基本一致,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译成“一石二鸟”,而不是使用间接翻译的方式译成“一箭双雕”。这样也实现了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实现了最佳关联性。类似的谚语还有:Nosecond bite at the cherry (吃樱桃没有第二口,没有第二次机会)、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等。

然而,对于那些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相差较远的谚语,则不能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而应该以交际意图为重,把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表达出来。如: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乌鸦笑猪黑,五十步笑百步)

此处的英语谚语所含的交际意图并不是字面上的信息意图,故译者应审查原文作者的真实交际意图,在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翻译方法,译成具有类似交际意图的汉语谚语。

反之亦然,汉语中的“亡羊补牢”包含“为时未晚”交际意图,与字面上的信息意图不符,翻译时应取其交际意图。试比较以下两种译文:

A:“mend the fold after a sheep is lost”

B:“better late than never”

译文A采用直接翻译方法,取信息意图而置交际意图于不顾,译文B则采用间接翻译方法,取交际意图而舍信息意图。后者不仅准确传递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也准确判读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让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结语

谚语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和文化精华,富含民族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谚语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谚语字面上的信息意图和内在的交际意图往往大相径庭,这让谚语的翻译工作成了一项挑战。依据关联翻译理论,谚语翻译工作者首先应充分考虑谚语原文与译文读者所处认知语境的不同,既要明确谚语原文的交际意图,又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最终目的是让译文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1]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65-68.

[2]曹曦颖.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J].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94-95.

[3]Gutt Ernst August.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ranslation Without a Translation Theory.Target 2 (ed.Gideon Toury and Jose Lambert)[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0.135-164.

[4]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5]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2003,(4):15-17.

[6]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 Blackwell,1995.255-256.

[7]吴海霞.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38.

[8]戴炜栋.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2-5.

【责任编辑:王 崇】

H315.9

A

1673-7725(2017)04-0210-04

2017-02-15

乐国斌(1975-),男,湖北黄冈人,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谚语意图译者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