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崞县同川大马社火习俗探析

2017-03-11 20:04段珺珂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火大马

段珺珂

(忻州师范学院 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民俗学研究·

清末民初崞县同川大马社火习俗探析

段珺珂

(忻州师范学院 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崞县同川地区在古代历来为兵家修养生息之地,每年会举行练兵演习,后与祭祀神灵的社祭结合,逐渐演变成了大马社火表演。社火队在每次演出前由社火组织者招募,村民自愿参与。演出的服装、道具专门制作,配以脸谱,与所演人物一一对应。群体性的参与和以武打为主要内容的表演形式,起到了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作用,而清末民初以社火表演作为宣传革命、演练兵团的载体,又使社火具有了联合志士、聚合人心的功能。

大马社火;习俗;清末民初;同川

社火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风俗之一,因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成为研究地域生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集祭祀、娱乐、教化等功能于一身的集体性活动,各地的社火往往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对地方、村落、民众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下来的民间社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仅晋北地区就有烟灯社火、代县上阳花社火、崞县同川大马社火、河边拳功社火等数十种社火[1]17。

清末民初,同川位于崞县东南部,因同河流经其境而得名。隋代曾在此处设铜川县。至唐朝,废置铜川县,于原铜川县境内设四个将军府,其一即同川府*见唐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为金轮圣神皇帝修故伽蓝之碑》南佛寺修故伽蓝碑,现存于原平市东社镇赵村村民委员会库房内。。宋代,“同川”改为“桐川”。金元时期,一直延续“桐川”的称谓。清代该地又更名为“同川”。此后至民国,一直沿用“同川”一名。清末,同川地区设五都,同乐都从上庄至东阎庄一带,俗称北同川;崇信都从上社至赵村一带,俗称东同川;崇义都从北河底至贵儒一带,俗称中同川;神原都从南白至宏道镇北一带,俗称西同川;崇仁都从北社至宏道南一带,俗称南同川。民国时期崞县设区建制,同川为崞县第二区。从地域上看,崞县同川地处晋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古时受少数民族侵扰,战乱频仍,因此生活于此地的民众有尚武的习俗,形成了以大马社火为代表的独特的武社火。

一、大马社火形成的原因

社火从表演形式来看,可分为文社火和武社火。就山西的社火而言,太原以及晋北社火多为武社火,晋中、晋南一带为文社火。同川大马社火就属于武社火,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祭祀神灵

社火原是由古代祭祀神灵的舞蹈演变而来,全国各地的社火虽然形式各异,但一般都在元月十五举行,因此时为古代规定的社祭日[2]。大马社火的形成过程中,祭祀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被访谈者回忆,同川各村自古以来元月十五就会在本村祠庙祭神,此外当地重要的庙会人们也都会去相应的神殿举行祈祷仪式,仪式中少不了表演,这些表演的内容逐渐固定下来,大概到明朝时期,形成了大马社火。清末民初,在每年的元宵节、伏水节都会进行大马社火大演,元宵节表演一般持续三天,正月十四,在村里一名德高望重之人的带领下,村中重要人物以及社火队会进入祠庙祭拜并将神祇的牌位请回村中祀奉,之后在鼓乐的带领下,绕村一圈,最后,在村中广场或祠庙前首演。此后三天之内,会进行数场表演,期间邻近村子的社火队也会彼此串村。到正月十六下午最后一场结束,村民们会将之前请来的神祇送回庙中,完成完整的祭祀仪式*张书申,74岁,北河底村人,2016年2月访谈记录。。伏水节庙会是同川地区一个大型庙会,在五台、定襄、崞县三县交界处的北社村(现归定襄县管辖)举办。每年伏水节,同川五都八十一村会聚集于此处的龙宫圣母歇马殿(也叫龙王宫)进行祭祀、祈祷,所有村子按十二相分成十二组,每年一组,称社主,由社主带供品、社火队、戏剧等到龙王宫举办伏水庙会,进行社火表演[3]229。

(二)练兵习武

同川地势三面环山,可谓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休养生息之地。唐初,同川府是当地四大将军府之一,军队在此一边耕作一边习武。到宋代,该地设有四大兵寨,兵寨会定期举行练兵活动。同川有个杨家沟,当地流传的故事中,杨家将后裔曾经迁居到此,设立校场,训练队伍,传授杨家刀枪之法。每逢农历七月七前后,就会举行比武活动,挑选良将以待奔赴沙场。明代为防止游牧民族的侵扰,朝廷不断加强山西北部边关一线的军事力量部署,同川作为军事驻地之一,随着军队的驻扎人口不断增长,文化也繁荣起来。其时,当地人们多学习武艺,演练排兵布阵,以强身健体,对抗敌人。武术有固定套路,尚武的氛围使人们将武术套路与当地祭祀神灵的活动结合,形成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社火演艺,即大马社火,又称盔甲社火。如清道光《北河底李氏家谱》记载,明朝常遇春的随将李世兴为北河底村李氏始祖。当时李世兴奉命率领卫队驻守同川,一边垦荒,一边备战。他手下士兵某天梦到韩厥将军*韩厥,春秋时期晋赵氏家臣,位列八卿之一。驻守同川五都*明代同川五都:明永乐年间,同川设同乐都、崇信都、贵儒都、神原都和崇仁都五都。,遂将村西的凤凰山更名为将军山,并在山上建起韩厥庙,每年七月七举行祭祀表演,将李氏武功招式结合到表演中,此即北河底大马社火的由来。到清末,大马社火已成为同川地区庙会和传统节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二、大马社火习俗事象

(一)组织形式

清末民初,同川许多村子都有自己的社火队伍。社火队的组织者,由村中有一定威望、能够召集起众人的人担任,此人还要通晓社火内容、程序。由于年节期间各村社火要互相串村,兼有比较的意思,所以各村社火组织者必须是彼此都认识的表演名家,负责与外村联络和表演时带队,无特殊情况不会更换。社火队伍一般有三十多人组成,演员二十人左右,化妆、锣鼓、服装十人左右,主要成员为本村村民,由社火组织者在表演前进行招募,自愿参与。大马社火有固定的招式套路,主要演员都是社火传承人,从小学习,有自己固定的演出角色。清末至民国,当地习武风气浓厚,各村都有武术名家、社火表演高手指导演员。“当时的青年们平时在田间地头,农闲空暇,以锄、锹等农具为器械,在行家老手的指导下常常演习动作。村中不少人对演出场次,人物身段非常熟悉。因此,每当演出,一经召集,稍作排练、化装,即可出场”[3]。参加社火表演并无报酬,据北河底村社火传承人李培田介绍,农历七月七是同川古庙会,正是起麦子时,北河底村社火队的组织和参与人员可以在七月初一和十五各吃一顿饭,仅此而已。

(二)道具准备

大马社火属于广场表演的哑剧,如前文所述,是从习武练兵演变而来,所演剧目均是体现古代作战场面的,演员需要扮演将军、士兵等各种角色,还要有比武对打的情节,因此服装道具需要专门准备。清末民初,演员所需行头都由当地的手艺人自己制作,与角色一一对应,化妆、鼓乐也有讲究,不能随便乱用。

演员行头由头帽、服装、鞋靴、兵器以及旗帜组成。头帽有头盔、耳不闻、金王帽、包巾等,其中头盔最为讲究。据当地人讲,民国年间北社西村有个匠人梁向海,专门制作戏剧头盔。他制作的头盔先要用布料、麻纸在模型上制坯,再涂上各种颜色的胶漆,装饰绒球、挂穗等,工序复杂,做工精美,闻名乡里。服装有铠甲、战袍、八卦衣、玉带以及与铠甲配套的各色靠旗等。头盔、铠甲平时装入专门的头盔箱与衣箱中,由村集体保管,也有的属个人所有,演出时借出来使用。兵器有大刀、双刀、片刀、长枪、钺、鞭、锤、棍等,全部为真刀实枪。除此之外,大马社火的脸谱也非常独特。演员表演时,都要画上脸谱,这种脸谱是采用熬油熏黑的特殊技艺,将颜料绘于人脸之上,这样的妆容不会被汗水冲渍,色彩不会混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社火表演中,每个角色有其特定的服装、道具和相应脸谱,不能混淆。如扮演关羽,就要画红脸、挂黑须、穿绿甲、手执大刀,所配的旗帜还要与衣服颜色一致。除了固定的服装道具,根据所演剧目不同,还需准备特定的道具。如张飞夺粮这出剧,会有一人手推独轮车,车上放一布袋,上面贴上写有“粮”字的红纸。

(三)表演程式

大马社火的演员一般有二十到二十四人,分为敌对双方,两方各有统帅一名,大将三四人,鞭探两名,棍探两名,统帅和大将每人还配有一名打旗的马童。其中鞭探棍探一般为儿童。演出通常在村中广场或庙前举行。演出时,场地正前方插一面“纛”字军旗。锣鼓响起,两方入场摆出自己的阵容,是为走场亮相。统帅走在前面,后跟一名马童(打旗人),手执帅旗,之后是大将,每名大将身后又有一名马童执将旗。“将旗”是一面黄底三角形红色牙边旗,旗上写着大将之名,插在一根约三米长的竹竿中间,旗子上方是一红一黄两面三角形小旗,竹竿顶端则有染成红黄蓝绿四色的鸡毛掸子,上面拴着小铜铃。每当大将出战,马童就会摇动将旗,配合表演,大将观战,马童则站在其身后。走场亮相之后,即为正式演出。不同剧目有不同场数,一般为十到十五场。其中包括单人演武、双方对战、安阵等环节。

以“张飞夺粮”为例,表演队伍分为魏阵和蜀阵。蜀阵统帅黄忠,三员大将分别是张飞、赵云、张著。魏阵统帅张郃,大将为许褚、徐晃、王平。双方统帅通常会由村中社火传承人或行家扮演,作为压轴。该剧一共十四场,第一场困黄忠,第二场黄忠许褚单杀,第三场张飞、黄忠和许褚三杀,演员要按流传下来的招式套路演武,非常考验基本功。第四场为蜀方安阵,统帅黄忠手执令旗,带领己方人员绕场几周,之后站成特定队形即安阵,也有的地方叫布阵。第五场张郃黄忠单杀,第六场是张飞夺粮,与许褚对打,第七场张飞、黄忠对阵张郃、许褚。第八场赵云寡胜众,赵云以一敌四,与敌方四将打斗。第九场魏方安阵,之后为多场对打,到第十四场,八人大战,魏败蜀胜,表演结束。当时将帅对阵的招式承袭于李世兴将军和杨家将,演员动作标准连贯,伴随激烈的鼓点,常引得围观群众叫好不断。

三、大马社火习俗的功能

(一)娱乐身心,强身健体

大马社火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演员的表演招式带有武术的性质,扮相又加入了戏曲的元素,所演内容多为三国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伴随着鼓乐表演出来,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这种观赏性本身就带有娱乐民众的意思。大马社火又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节庆时或庙会上演出,增加了农村的喜庆气氛和热闹氛围。清末民初,同川地区的民众多从事农业劳动,节庆和庙会是其难得的闲暇时光,通常是一年中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社火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常常引得场外观众阵阵喝彩,更是将喜悦的气氛渲染出来,大马社火不论是对社火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能发挥娱乐身心的作用。

社火既是一项民俗活动,又是民间体育活动,不仅有娱乐身心的功能,还能强身健体。大马社火源于当地驻军的比武练兵,人们日常学习武术,既为锻炼身体,又为保卫家园,社火正是当地人习武的集中表现。首先,社火表演者前期需要长期专业练习,从基本功到演武招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成,多数表演者都是从小学习。演出时以两阵大将对打为主,有大量的武术招式,需要不断进行肢体动作,演出时间往往长达一个小时,这些都必然能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在社火表演中,主角统帅的扮演者常是村中年纪较大技艺精湛的社火传承人,虽然年龄大,但这些人行动敏捷,身手矫捷,这是常年练习的结果,也证明了社火能够强身健体。其次,对其他社火参与者来说,不论是化妆师还是鼓乐手,都需要跟着社火队走街串巷,有时还要走到邻村去表演,也间接锻炼了身体。再次,对其他民众,虽然并未直接演出,但很多社火爱好者也会跟着学习一招半式,在业余时间练习社火内容。而演出时,往往是全民参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与社火队互动、喝彩叫好,跟着社火队绕村。这些都能起到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联合志士,聚合人心

文化具有价值整合的功能,可以让拥有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人们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而相似的价值观念又会产生对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进而凝聚人心。社火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对所属地民众的价值观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马社火的表演中,有武术招式和军事知识,所演剧目有很多体现保家卫国的思想,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当地人多具有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清末民初,正处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同川地区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革命人才群体。较为著名的如续西峰、弓富魁等。民众革命热情的高涨与当地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而社火作为该地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方面,大马社火从精神层面弘扬了尚武精神,与革命宣传的理念有所契合。另一方面,清末当地以组织社火的形式集结了一批仁人志士,成为凝聚革命力量的平台和载体。革命先驱续西峰,同川西社村(现属定襄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在忻州、代州和宁武府发展同盟会员,组织忻代宁公团*忻代宁公团,是由清末忻州、代州和宁武府一代的人民群众组织的武装部队。,以办社火的名义进行军事训练。据忻代宁公团纪念碑载:“……一九零五年八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有西社村人续西峰……在忻代二州与宁武府各县发展同盟会员,以办社火之名实行军事训练”*忻代宁公团纪念碑碑文,此碑现立于定襄县西社村。。在同盟会的影响下,北同川上庄村村民成立了仁义堂,招募有志之士组成社火队,平日学习武艺,逢年过节就到北同川各村进行社火表演,同时宣传尚武精神[4]165-168。通过这样的社火表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同时也能够吸引人才,扩大了革命的队伍,最终起到了联合志士、聚合人心的作用。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李智信.社火溯源[J].青海民族研究,2008(4).

[3]张福根.定襄民俗杂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2.

[4]李直峰.仁义堂与忻代宁公团[G]∥山西文史资料(76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Research on the Customs of Dama Shehuo in Tongchuan of Guo County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DUAN Jun-ke

(DepartmentofHistory,XinzhouTeachersUniversity,XinzhouShanxi034000,China)

Tongchuan of Guo county in ancient times have always been the place for the soldiers to recuperate.Every year there are troop training exercises,which later are combined with the sacrifices practices to the god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Dama Shehuo performance.The Shehuo team is recruited by the organizers,and the villagers volunteer to participate.The clothing,and props used in the performance are specially made,which match the correspondent facial masks,thus the correspondent roles.Group particip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rtial arts play a role in amusing the minds and building the bodies.And Shehuo,as the carrier of publicizing the revolution and training the troops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has the function of associating honest patriots and increasing cohesion.

Dama Shehuo;customs;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ongchuan

2017-01-06

忻州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QN201415)

段珺珂(1989-),女,山西原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史。

K892

A

2095-185X(2017)01-0030-04

猜你喜欢
社火大马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犹似握住一生的雷电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县社火
陇 州 社 火
安发一路欢歌游大马
如果大马不是马?
穿越大马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