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建设分析①

2017-03-11 18:34黄凌云罗春燕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职业

黄凌云 罗春燕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江苏镇江212000)

教学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建设分析①

黄凌云 罗春燕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江苏镇江212000)

随着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学徒制的教学效果尤为受人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设置是核心,在课程建设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不断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强校企融合,深化建设改革,充分利用好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对于学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效果显著,课程体系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载体,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与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实现服务地方和社会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优胜劣汰的节奏加快,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学校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所以要以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按照岗位的需要设置教学内容,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同时设置课程体系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课程形式多样化。在课程开发中注意课程的合力,既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兴趣拓展职业能力。

一、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现状及其优势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开发现状

现代学徒制是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思考的成果。教师和师傅是教学和传授技能的主干力量,课程体系是维系教师和师傅之间的联结纽带,指引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及课程体系开发起步较晚,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与德国合作,学习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2006年,江苏大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形成本土化的“定岗双元制”培养模式,2011年,宁波北仓职业高级中学尝试与当地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等,在建构现代学徒制和建设课程体系方面我国的学校和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课程设计,但仍然遇到了很多阻力,一是中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较少,课程建设范围有限,课程建设发展缓慢;二是很多学校开发课程体系或直接与国外的企业合作,照搬照抄国外课程内容,或参照德国、英国的教育模式与当地的企业合作,效果不佳。西方国家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内容根植于西方的价值理念、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中国现代学徒制的服务对象是中国的学生,因此开发和建立本土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课程设置要将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即校企深度融合,这种背景下课程体系开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解决了学校与企业的就业对接问题。课程体系的设计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学校和企业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自身的教育价值理念,尤其是企业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诉求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打造的,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了学生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企业又是人才培养最终的归宿,因此实现了就业的直接对接。

2.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课程安排,教学和实习合二为一,采取工作实习为主,学校理论教学为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探索和理解,从而促进工作技能的提高,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3.提高实习质量。传统的校企合作,学生是阶段性地在企业实习,一是学生对于实习的热情不高,与学校、教师的联系不紧密;二是学生在初步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后又要面临实习结束的尴尬,而现代学徒制课程设置充分尊重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学生有充足的岗位实践的时间,可以在真实岗位中操作和磨炼;二是有师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师傅是长期和稳定的,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4.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是学生是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中工作,在法律上是企业的雇员,享受企业的福利和工资待遇,有工资的激励作用;二是企业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会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动性,在实际操作中及时用理论提升自我。

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融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开发主要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使开发出来的课程既要符合企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的需求,又要符合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开发主体责任不明

课程体系开发的主体究竟是企业还是学校,如果是学校,学校对于企业的要求和行业的标准掌握不全面,如果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缺乏制定专业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能力,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和学校相互推诿,企业认为学校应该是主导,自己是配角,对于制定课程体系没有热情,同时企业也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教育体系,缺乏对于实习内容和考核的系统规范,如师傅人选随意,科学性不强,师傅的角色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等,企业愿意直接享受学校的培养成果,学校则认为学生主要是学习操作技能,在这方面企业更为专业一些,企业应该起主导性作用。分析其原因在于校企双方缺乏沟通,缺乏明确的责任义务关系。企业对于培养人才的责任感低,学校教师普遍缺乏一线的长期工作经验,在开发课程体系中主体责任模糊。

(二)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所向不一致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益,而不是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但是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后,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水平了解甚少,教师看望学生的机会有限,教师更多地扮演起家长的角色,而不能发挥“教学导师”的作用。在学校和教师、企业两者的合作中,双方各自为政,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占据市场份额,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的是把人培养成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人,学校是希望和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降低教学成本,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利益所向不一致。学校、企业所追求的目的不一样,企业追求的是短暂的效益,忽略了长期效应,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以企业为中心,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三)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化程度低

课程体系科学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对于中国的学情和国情分析较少,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忽视中外企业之间的差异、忽视中外学生的差异;二是课程内容编制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所向;三是制定过程过于行政化,缺乏学术权威、民主决策的程序,在实施前缺乏科学论证和企业专家审核;四是课程体系缺少修订程序,或者修订周期过长,修订过程形式化的现象严重;五是课程设置未能考虑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促进、交流;六是企业在编制课程体系时过度依赖学校,导致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学校制定,甚至企业实训课程的制定和考核也是学校完成,实训课程的专业深度不够。中国学校和企业过度依赖西方的成功经验,缺乏本土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学校在育人工作中显现出浮躁的状态,对课程体系的编制不够重视,随意性强,企业对于课程体系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学校和企业双方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教学需要出发,明确课程体系开发的目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向

1.寻求利益的一致性。尽管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方向不一致,企业谋求的是利润,但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份额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才,而人才是需要培养的,企业不能满足于利用学校现有的初级的人力资源,在长远上来看,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企业应致力于课程的研发,双方将培养的重点放在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向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是双方共同的诉求,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桥梁。

2.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化。学校和企业参照国家已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对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实地考察,双方商谈和预测企业岗位群的技能发展趋势,分析岗位中各工作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来制订课程标准,继而确定课程体系框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引人“课程审议”思想,尤其是校企互审程序,不仅要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参加,同时还应包括学生代表、政府人员、协会代表等人员参加,确定校企双方的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带队成立课程教学团队,采用责任到人制度。

3.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实行本土化教学。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全部适合中国的实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实行本土化教学,尤其是所使用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制定要处理好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训课交替进行、相互促进

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其中企业课程是核心,学校课程要为企业课程服务,企业是制定课程体系的主要决策者,挑选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知识和内容,校企课程模块均应包括选修和必修的形式,选修课程主要是职业、素质拓展课,必修课程主要是岗位基础课和实用的岗位专业课,理论和实训课程交互递进,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集中上课、企业报告、岗位培训等,与企业合作时要充分地配合企业的生产规律和季节性来安排学校课程,以构建专业课程的进度安排,学校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好引导、督促作用。

(三)强化课程体系效果考核

课程体系效果包括两方面的考核:一是内部考核,即校企双方的教师和师傅共同对课程的实际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二是外部考核,即政府人员、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考核,根据结果和反馈的意见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企业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形成综合的整体评价体系。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38-43.

〔2〕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89-91

〔3〕管平.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6):88-91.

〔4〕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

〔5〕王娟.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31-33.

〔6〕孙元政.英国职业教育的精华与借鉴〔J〕.辽宁高职学报,2011,(7):1-4.

(责任编辑煜旸)

G712

A

1672-5646(2017)04-0123-03

①本文系江苏开放大学“十三五”2016年度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校企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罗春燕,编号:16SSW-Z-008。

黄凌云(1984-),女,江苏镇江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