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洲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双语图式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诊断与策略
陆 洲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调查与专访,将图式理论引入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双语图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习者口语表达的自然过程——“思维过程→口语输出过程”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进程。
图式理论;英语口语教学;双语图示法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从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四六级口语考试政策之中,亦可感受到听说读写这英语“四艺”中的“说”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现行的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由于扩招导致的大班化、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使得本就困难的口语教学难上加难。探索将双语图式理论引入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有助于为英语口语教学打开新局面,希望能达到的目标有二:一是能够通过这样的口语课堂让学生觉得英语口语有话可说,而不惧开口说话;二是让学生感到在开口说话的各个重要的环节都受到了辅助,而不怕开口就说错话。
众所公认的图式概念的提出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图式说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异质认识的联接问题,而图式则是联接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亦即经验与理性这两种异质认识的中介[1]。皮亚杰的图式,既是认知结构,又是行为模式,使主体能够“对同一类的各种事物或不同状态下的同一事物恰当而又经济地发生作用,从而缩短反应的时间和节省做出反应所需要的精力”[2]。格式塔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把图式概念运用于现代心理学研究之中,指出既得知识在记忆储存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通用形式与联接形式即为图式。他通过实验测试得出,记忆的储存作用并非复刻性的,而是建构性的,是一种积极活跃的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模式。这种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与以往经验相似的活动起作用的。反复的作用产生图式,而图式一旦形成,对之后发生的活动的影响将一直持续[3]。美国人工智能学家鲁姆尔哈特(Rumelhart)进一步阐释了图式作用的流程。他认为,图式是以等级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结构块,人们通过既存图式的激活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同时不断将新事物纳入既存图式所构成的有机结构之中[4]。之后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图式进行了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图式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总体概括起来都具备以下特征:(1)图式是一个分门别类的待激活的框架结构;(2)图式之间既可相互嵌套,也可相互交叉;(3)图式概念应用广泛,既可表征抽象意象概念,也可表征具体事物形态;(4)图式能够帮助我们感知世界,理解语言[5]。
简言之,图式在人类认知与行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中介作用,这对于语言学习,特别是二语学习者对二语的理解、记忆与应用过程的把握与改进,将会起到一定的启发性作用。
国内对于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口语教学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的听、读、写三项起步较晚,最初多采取理论探讨的方式①。近几年来有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但多是针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阶段,或是专业英语的课堂口语训练,专门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课堂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②。将图式理论与口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所采取的方式多为两类,第一类从图式的本源定义出发,强调构建相关图式或激活原有图式,以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产出能力;第二类根据需要把图式按不同功能做出分类,再分别讨论如何利用各类图式来满足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需要。这类研究当中,通常把图式按功能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6],再从三种不同分类的图式角度阐明提高学习者表达能力的具体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假设→实践论证”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在探讨前期对不同专业与程度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对非专业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调查与专访。选取不同层次与类别的对象,进行逐个访谈,并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全程录音。访谈的对象包括我校土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环境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各5名,学生的英语水平以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平时表现为标准,分别选取了优、良、中、弱(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基础较差,因此艺术类专业的同学是作为英语水平较弱的样本)的样本。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1)希望学校开设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口语课程么?为什么?(2)觉得自己英语口语表达的瓶颈在何处?(词汇、句法、内容构思、文化差异)(3)如果开设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口语课程,由什么样的老师来教授比较能够接受?希望是能够进行中英双语教学的老师还是纯英语教学的外教?(4)口语图式教学对口语的提高是否有帮助?希望得到有母语提示的双语图式的帮助还是单纯的英语图式的帮助?
对于第一个问题,所有接受访问的同学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从各自专业的学术与今后就业的角度出发,均认为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各个学生观点不一,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口语表达的熟练度问题,在面对一些深入性的英语问题的时候无法做到流畅的思考与回答,由于双语的转码问题需要很长的一段反应时间。对于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则是需要补充大量的词汇与句法结构。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也很统一,学生们认为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母语的帮助。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举了一个实际案例,他所在的院系实验性的开设了面向非专业学生的口语课程,重金聘请给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上课的英国外教来教授。起先听说有这样的机会学生们的表现都很积极,外教在课堂上与他们的互动也比较多。但是渐渐去上课的人越来越少,问及原因,都是觉得外教的纯英语教学让他们觉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有一些隔阂,令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越来越不自信。最后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偏向于喜欢看到带有母语提示的双语图式,认为这样的图式让他们感到“很安全”,因为他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快速得到自己所要的信息用于自己的口语表达当中,并且感到有话可说,说了不容易错。所有的学生对图式输入的口语教学方式均表示欢迎。
基于以上访谈情况,结合当今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目前非专业大学英语口语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授课规模普遍达到50人以上,如此条件下的口语教学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频率与深度。这样的条件下是不是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口语教学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口语一贯都被认为是语言的输出,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口语课往往十分强调课堂的输出训练。而基于图式理论的口语研究告诉我们,输入才是英语口语教学基础性前提。因为口语是言语的交际,其过程包括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与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其中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阶段的编码环节实质上就是激活与重整大脑中原有图式,以建立新的符合目标语规则的新图式(选取储存于大脑中的语料按照新的语义与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编码),为随后的有效输出做好准备的过程。所以,正如张燕燕所说,没有足够的输入积累而成的图式,或者不对这些图式进行激活,口语的输出就无从谈起[7]。
(二)根据图式定义的第一个特征,图式的激活需要使新信息找到与之匹配的已存知识,并被置于图式总体框架结构的合适的空档之中,才能被看作被激活。而现实的情况是在目标语知识掌握比较贫乏的情况下,学习者往往只能动用母语图式的框架来匹配目标语学习产生的新信息,而这样做的问题是,母语图式的框架与目标语新信息无法达到一一对应。由于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差异,一种语言当中的常见现象在另一种语言当中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文化当中的常见形式也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之中无法找到与之相近或者相对应的任何类似替代物[8],在此情况下,要激活所需的图式就很困难,此时一般学习者的应对策略就是找到自己认为最接近的空档进行归类,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称之为“Chinglish”的种种表达。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应对外语学习的跨文化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图式的激活和具体化在认知领域本应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但是由于二语习得中文化的特异性,我们需要对这一下意识的过程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信息负载的文化差异性问题。
(三)学生对于口语表达训练也存在十分严重的怯场现象,就算做出了表达也往往流于最低层次的寒暄、自我介绍之类的基本表达,要想进一步做深入的描述性或探讨性的表达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思维能力的诸多限制。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指出我国的二语习得领域中普遍较为关注母语的负迁移问题,而忽略了利用语言共性促进母语语言对于目标语的正迁移的可能性。以同样属于语言输出的写作为例,Lay(1998)的作文文本分析结果表明,更积极的运用母语思维的学生在作文内容、结构与细节上优于较少用母语思维的学生。Krapels(1991)将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母语称为“构造内容、谋篇布局的策略”[9]。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母语迁移理解为对二语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干扰”[10]。在现有学习条件下,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二语环境,因此想要通过大家所认为的最优选择的“浸入式”环境,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式的训练并不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反,重视母语语言与思维的正迁移作用,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应是符合当前教学实情的更好的选择。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了针对非专业大学生口语课堂的“顺势疗法”——双语图式法,即根据学习者口语表达的自然过程——“思维过程→口语输出过程”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进程。考虑到口语表达的情境性,建议以话题型任务为前提进行课时安排。思维过程是口语输出的准备阶段,是英语口语的大脑构思部分,这一过程包括了语料搜集与言语构建两个步骤。该步骤的难点在于词汇的搜集与话语内容的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引入话题的同时给学习者提供与话题相关的全面、丰富的词汇语言图式,可以PPT的形式对话题相关词汇进行分类有序的罗列,并附上中文解释,使学习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到自己所需的全部词汇。也可用图式导入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调用自己与话题相关的已存词汇图式,再在学生已有词汇基础上进行丰富与补充。在第二步骤话语内容构建上,可先鼓励学生用母语自由的构思出内容的框架,再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内容框架进行内容图式的建构。由于英汉文化的特异性,可对内容图式进行操作性分类,以在教学过程中更有的放矢的加强训练。沿用李力提出的内容图式的分类,将内容图式分为共享图式,差异图式与特有图式进行建构[8]。例如在上“节日”(Festivals)这个话题时,“新年”在英汉两种文化当中都代表了辞旧迎新,这就是共享图式。而新年在英语国家是按阳历(solar calendar)过,而中国则是按阴历(lunar calendar)过,此为差异图式。中国的新年又叫春节(Spring Festival),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要全家团圆(the whole family get together)贴春联 (paste spring couplets)、放爆竹 (set off firecrackers)、包饺子 (make dumplings)、看春晚(watch Spring Festival Gala)。这些就属于特有图式了。根据三种内容图式对学生已有的内容图式进行重新建构和整合,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且言之有物,对于话题任务的英语表达就呼之欲出了。口语的输出阶段是对学生英语口语实战能力的考验,因为课堂规模的关系,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互动,但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替代。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也可采取小组演示(group presentation)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口语的实战训练。教师通过课堂巡视与小组汇报演出的方式对学生的口语输出进行实战指导。在口语输出阶段,学生在语言图式的语音方面以及形式图式亦即话语修辞的构建方面需要一定的辅助,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与构建正确的语音图式与符合相关情景的话语修辞图式,使学生在话语输出过程中做到正确,精准的表达。
图式理论导入英语口语教学,其意义就在于使母语思维与口语输出的转换过程更加具体,更为流畅,从而减少语言差异造成的思维和表达间断。基于双语图式的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通过口语表达的各个阶段全方位的辅助,最大程度上引导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语言输出逻辑,帮助他们走出无话可说的胆怯与迷茫,从而达到让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并且开口之后言之有物的学习目标。
注 释:
① 黄海泉,钱莉娜(2008)《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杜晓文(2008)《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肖婧,陈素娟(2009)《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等。
② 矫灵灵(2008)《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夏衍 (2016)《图式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设计研究》;刘芬,杨晓青(2013)《从图式理论看母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申甜(2016)《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词块教学在商务英语口语中的实证研究》等。
[1]温纯如.康德图式说[J].哲学研究,1997(7):27-34.
[2]石向实.论皮亚杰的图式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3):11-16.
[3]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3.
[4]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R.J.Spiro,B.C.Bruce&W.F.Brewer.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C].1980.
[5]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998(4):20-45.
[6]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27-30.
[7]张燕燕.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析[J].求索,2015(11):189-192.
[8]李力.图式的分类及其在机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118-121.
[9]王文宇.母语思维与二语习得: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2(4):6-10.
[10]张海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思维与迁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51-54.
(责任编辑:江 玲)
A Bilingual Schema Approach:the Diagnosis Strategy for non-English Majors'Oral English Classes
LU Zhou
(School of Humanities,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 350108)
A bilingual schema approach is proposed from interview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non-English majors’oral English classes.The design of teaching procedure,step by step,is suggested to follow such naturalways of students’speaking courses that they can feel the scaffolding all the way through.
schema theory;oral English classes;Bilingual schema approach
G64
:A
:1674-2109(2017)05-0080-04
2017-04-14
本文为福建工程学院校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双语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非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GB-K-17-39)
陆洲(1984-),女,汉,助教,主要从事双语双文化教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