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努蒂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唐诗翻译研究
——以郭著章译诗为例

2017-03-11 18:39陈丹霞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唐诗异化译者

陈丹霞

唐诗,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生活,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对中国甚至其他一些国家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加速,唐诗的翻译可帮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笔者试图通过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一系列“异化”翻译理论观点的得失,分析唐诗翻译的特点,提供一个解读唐诗翻译的不同视角。

一、韦努蒂翻译理论简述

韦努蒂通过对施莱尔马赫、弗洛伊德、德里达、路易斯·阿尔都塞、贝尔曼等人的理论及相关术语创造性的重构、发展和融合,以“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抵抗式翻译 (resistancy)”“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症候式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文本选择(text-selecting)”等术语为中心搭建了一个独具韦努蒂特色的翻译理论架构。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提出,“翻译与其产生和阅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决定着“翻译的生存力”(Venuti,2008:14),如果一味地选择“归化”,则无异于宣扬“英美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韦努蒂提倡的“抵抗式翻译”力图再现源语中“异质话语”“新词”“残断句式”等特征,通过突出源语文本所蕴含的异质性和独特文化身份,抑遏翻译带来的“我族中心主义暴力”(Venuti,1992:12,2008:21)。

在接受郭建中的访谈时,韦努蒂指出,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必须把“所翻译或研究的作品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列入考虑范畴。将外语文本翻译成英文,相当于运用“各种非标准的语言形式”,“改变当前英语的标准形式和方言”,因而异化实际上可以称之为“一种翻译实验”。(郭建中,2008)

二、韦努蒂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研究发展

韦努蒂的“异化”相关翻译理论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出现不少基于其书籍、文章、理论话语的讨论和研究,并不断辩证深化。早期多偏向于韦努蒂的理论术语与观点的解读和对比研究等。如郭建中(2000)介绍了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王东风(2008)在对韦努蒂和鲁迅关于“异化翻译”的理论进行比较后,认为二者的“文本选择标准”相近,都倾向于使用的文本是与目标语“主流价值观”相对抗的文本,但选材观方面,鲁迅更“自强”,韦努蒂更“自抑”。刘佳全(2014)在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属性进行的研究中,提出韦努蒂的理论尽管受到各种“学派理论”的影响,但并未局限于“既有理论框架”,翻译的“语场”突显了其关注的“译者主体性”,体现了“翻译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方式。

随着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引入,中国的传统译论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较以往更为丰富,但是他的异化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现象,还是存在着很多深层次问题(杨红梅,2012)。陈小慰(2010)认为韦努蒂关注翻译“大语境中”如历史文化中“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原本只“作为翻译方法”的“归化”和“异化”能够在“尊重异国文化、避免文化霸权和保护弱小文化”等方面引起“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成功”,甚至“将语言文化翻译问题上升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甚至伦理的高度”。“异化”翻译使得目标语读者的关注提高到文化伦理等更高的层面成为可能。

正是伴随韦努蒂自身理论实践中的建构解构以及学者间的思想火花碰撞,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不断发展,给各种翻译文本特别是唐诗的译文解读提供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视角。

三、韦努蒂翻译理论在唐诗翻译解读中的运用

诗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唐诗的语言形式内容各方面都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巅峰,而如何通过唐诗翻译使西方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国诗歌的独特韵味,则时时考验着译者的文化和翻译功力。很多中外翻译理论家、实践家,都知难而进,为中国的诗歌及文化交流传播付出了很大的心力,不仅有许渊冲先生,还有吴钧陶、郭著章、Burton Watson等大家、名家。有的学者认为,唐诗翻译要注重“文字”、“符号体系”和其中的“要素”,探求译文是否再现出原文的“意境”,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效果”(潘智丹,2017)。

通过韦努蒂所倡导的“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运用,可以让译文更接近源语的语言规范,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达到一定程度上传递唐诗中的语言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效果,使目标语受众能够体会到中国诗歌之美。下文将以郭著章的唐诗译文为例展开进一步解析。

(一)特色语词

唐诗的许多标题属于中国古典文化中特有的词牌或诗体,运用“异化”方式来翻译比较常见。题名直接用汉语拼音对应翻译,能够突显汉语的特点,抓住读者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不过为了使受众理解其中含义,译者有时选择补充释义。

例1:郭著章在翻译刘禹锡的《浪淘沙》时,将标题“浪淘沙”译为“After a Folk Melody Called Langtaosha”。

例2:刘禹锡的另一首《竹枝词》的标题“竹枝词”则译为“After Zhuzhici,a Sichuan Folk Love Song”。

郭著章翻译的“Langtaosha”和“Zhuzhici”较好地达到了异化的效果,可是,如果只有这个部分,不熟悉中国唐诗的读者几乎能肯定是一头雾水,而译者增加的“a Folk Melody”和“a Sichuan Folk Love Song”这样的信息则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帮助读者建立对下文诗歌内容的预判,提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和兴趣。

诗歌翻译对跨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它让目标语文读者能够体会到“历史长河中异国的意境”,能够用与本国文化不同的跨文化视角来体悟新的艺术和情感(陈洁,2017)。在翻译一些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或者语句时,“异化”翻译能够向译入语读者推介传统文化,感受其文化底蕴。

例3:黄巢所写《菊花》一诗的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郭著章将其译为“the eigh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in late fall”。

“九月八”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九月初八日,郭著章在翻译时还增译了“The eve of the Chrysanthemums Day”作为“九月八”的同位语成分,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让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众了解到,九月八日是九九重阳节—有赏菊风俗的菊花节—的前夕。

例4:《听邻家吹笙》诗第四句为“疑有碧桃千树花”,郭著章将其中的“碧桃千树花”译为“the Chinese goddess peach flowers”,补充的“the Chinese goddess”部分传递给读者神仙所处的人间仙境之感。

(二)诗韵推敲

大部分唐诗讲求工整对仗,最具鲜明特色的就是它的押韵了。译者力争“在意、形、音三方面表现原诗之美,忠实于原作,达到神似、形似乃至音似之要求”(郭著章,2010:253)。绝句一般是二四句押韵,律诗则一般是二四六八句押韵,而两者首句均可入韵或者不入韵。多数情况下,首句不入韵在五言诗中较为常见,而七言诗则不少首句入韵。译者在翻译唐诗时,多会注意诗韵的对应翻译。源语中用韵,目标语中也对应用韵,以达到对仗押韵工整的效果。

例5:《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

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

清歌一曲月如霜。

郭著章的译文如下:

Miss Zhang is dressed with high hat,loose sleeves,straitened waist,

She’swalking leisurely enjoying the cool night.

Knocking at the courtyard bambooswith her hairpin,

She singssweetly to make the moon ascool asfrost.

郭著章在翻译时注意保留诗的音节和韵律的工整对等,体现了“异化”翻译的效果。四句译文的音节数目相等,并且采用与原文相应的押韵,传递了唐诗的音韵之味。

例6:郭著章将曹邺《官仓鼠》诗第二句“见人开仓亦不走。”与第四句“谁遣朝朝入君口?”相应译为:“They are not man-shy because they in government barns stay.”以及“Who lets them eat government grain at their will day by day?”。

译者用“stay”和“day”的尾韵呼应让西方读者感受到唐诗对韵的重视,所以仅仅对译文的语序作了稍许改变,将“stay”调整到“in government barns”之后。

例7:而在翻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郭著章则通过韵式的微调传达原文的意境。原诗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郭著章的译文为:

What’s got Weicheng’s path dust wet is the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near the Hotel become green again.

Iurge you to empty another cup of wine,

West of the Yangguan Pass you’ll see no more of mine.

译者没有选择与原诗的韵脚一一对应,而是译成每句均有十二个音节,并且在句末形成了aabb的押韵结构,尽可能让受众感悟到原文的音韵效果。

(三)对仗结构简化

但诗歌翻译一直是公认的“难”,译文和原文常常难以完全意义上的等同。王佐良(1989:57)提出诗的可译性,认为虽然译诗有得有失,但总体来看,特别是“文学与文学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增益”,可谓“得大于失”。

例8:王维的这首《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语言风格质朴淡然,清新隽永,虽简短却强调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郭著章的译文为:

You have come from my hometown,

You should know what happened there.

Before my home’sgauze window,

Were those wintersweetsblooming?

由于《杂诗》的原文用笔十分俭省,译文虽然没有句句五个词的数目对等,但每句基本采用三个音步、七个音节,从结构上简化用词,尽可能使其效果接近原作,字里行间向受众表达出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情结。

(四)诗意

辜正坤(2015)指出,原文和译文语言载体的不同致使双方的语言艺术规则与效果各具特点,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原原本本地照搬,但译文可以争取在对应的语言艺术领域取得“最佳近似度”的艺术效果。

唐诗作品多样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思想和艺术通过合理的运用“异化”翻译一一展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当然,唐诗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也不适合僵化地使用“异化”翻译来贯穿唐诗翻译的始终。根据译文期望取得的效果和目标受众群的特征分析预判,译者可以较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例9:郭著章在翻译顾况《过山农家》时,将“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译为:

“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the farmer said.

“We are very much pleased by the fine day to air our grain.”

这里,译者充分把握了源语中的话语特点,以直接引语的方式翻译间接引语,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这样一来,话语的意味得到了形象生动的体现。

四、结 语

吴文安和朱刚(2006)认为,“中译英时可以异化,传播中国文化,尽量不被英语文化同化”。但终究每个国家的翻译语境都有着自身的“历史性”和“特殊性”,而各种翻译策略的效果亦具“复杂性”,如果异化翻译“丑化了民族文化”,归化翻译“颠覆民族文化”,都无法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译者应当“具备明确的民主政治意识,对翻译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在传播自身优秀民族文化的大前提下,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内采取的恰如其分“异化”翻译策略能够彰显中国汉语的语言特色,能够潜移默化地传达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取得吸引更多的西方读者关注中国的文化的效果。

韦努蒂的理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解读唐诗译文效果的视角,却并非全能。刘亚猛(2005)深入解析了韦努蒂的理论,提出韦努蒂将“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之间的“对立”“推向极致”,通过“有意暴露和凸显”“种种内在断裂和矛盾”,实现了“自我解构”。亚猛先生进一步指出,韦努蒂的这些翻译理论“与其说提供了任何答案,倒不如说提出了许多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的伦理问题”。无论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译者应在具体语境中予以分析。

[1] LA WR E NC E V.T he T r ansl ator’s I n v isibil it y:A Hist or y o f T ransl at ion[M].New Y or k:R out l edge,2008.

[2] LA WR E NC E V.R et hin k ing T r ansl ation:D iscour se,Subj ecti v it y and I deol ogy[M].London&New Y or k:R outl edge,1992.

[3] 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8(3):43-46.

[4] 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

[5] 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2):5-10.

[6] 刘佳全.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下韦努蒂翻译理论属性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4(3):120-131.

[7] 杨红梅.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J].山东语教学,2012(3):30-35.

[8] 陈小慰.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修辞分析[J].中国翻译,2010(4):5-10.

[9] 潘智丹.唐诗翻译的整体性原则[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10.

[10] 陈洁.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模糊性审美维度的认知—以《红楼梦》诗歌英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104-107.

[11] 郭著章,江安,鲁文忠.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2]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3] 辜正坤.世纪性诗歌翻译误区探讨与对策—兼论严复先生的翻译[J].中国翻译,2015(3):75-81.

[14] 吴文安、朱刚.翻译策略的语境和方向[J].外国文学评论,2006(2):90-99.

[15] 刘亚猛.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J].中国翻译,2005(5):40-45.

猜你喜欢
唐诗异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