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会与芝罘学校创办始末

2017-03-11 18:26胡瑞琴
兰台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教士烟台学校

胡瑞琴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烟台 264025)

中国内地会与芝罘学校创办始末

胡瑞琴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烟台 264025)

芝罘学校是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唯一一所为来华传教士子女开办的学校。该学校1881年由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发起,在烟台创办,2001年在马来西亚结束,前后长达100多年。无论学校在哪里设立“,芝罘学校”的名称都从未改变。从芝罘学校的创办始末,可以看到芝罘学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友人想要了解中国、了解烟台。

芝罘学校 戴德生 中国内地会 国际影响

19世纪初“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为首的新教传教士入华,将基督教传进中国”[1]11为标志,欧美各国教会就纷纷差遣传教士来中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作为新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市——烟台,这里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促使更多的欧美各国基督教差会来烟台开设教堂,传播基督的福音。当时的中国内地会在传教规模和影响方面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比较大,但是在烟台就建立教会来说相比于其他差会的影响力是比较小的。然而,由中国内地会创办的“芝罘学校”却是声名远扬,经历过中国国内内战、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军队劫掠和囚禁、1951年撤离中国,直到2001年在马来西亚停办。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所学校的创办不仅是感受到传教士对于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一、中国内地会与芝罘学校的创办

芝罘学校是中国近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的一所基督教会寄宿制学校,也是一所在中国设立的专门为来华传教士子女开办的学校。芝罘学校的旧址坐落于烟台市芝罘区滨海路海军航空学院院内。学校的创办得益于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和他创办的中国内地会。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一名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名医生。为了来中国传教,他曾说:“任何困难都不能左右我,我也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2]361854年戴德生来到中国,先在上海、汕头、宁波等地传教。1857年戴德生定居宁波,并成立了基督教差会,后更名为“中国内地会”。中国内地会是一个跨越各个基督教新教宗派的差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在中国内地传教,所以称之为中国内地会。1879年,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戴德生的身体极度虚弱,因此来到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疗养[3]182。烟台果然是戴德生的福地,这里温润的气候和新鲜的空气,不但救赎了戴德生的命,也为他开启了新的传教方式。他多次建议其他传教士来到烟台这块风水宝地,分享这里健康、清新的生活。不久他决定在烟台购得一块土地,开办一所专为本会传教士服务的疗养院。疗养院建立之后,又开始考虑要建立一所学校的问题,作为附属于这个疗养院的机构,以便可以让那些陪同前来休养的传教士的孩子们也可以得到妥善的照顾。很快,这样一所附属于疗养院的子弟学校就成立了。在烟台建立的这所学校,最初称为“The Protestant Collegiate School”,意思是新教学校,后来又称为“China Inland Mission School”,意即“中国内地会学校”。因为在烟台芝罘创办,以后更名为“Chefoo School”,“芝罘学校”因此得名。“芝罘学校”的时代来临。

据《图说烟台》的作者阿美德(A·G·Ahmed)记载,芝罘学校最初的创办是在不经意间建立的[4]167。1880年,中国内地会传教士埃利斯顿(Elliston)来烟台疗养,他在来中国之前就是一名资深教师,他来烟台疗养期间,正好戴德生也在烟台。于是戴德生建议埃利斯顿要发挥他的专长和天赋,可以为几个传教士的小孩教导功课。这时,其他在此疗养的中国内地会传教士,家中的小孩子也需要老师的教导,他们看到埃利斯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很好,所以,也希望他能同时教授他们的孩子。这样,这些学生就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就这样,一个只有几名学生一个教师的学校就创办起来了。这些小孩也就成为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埃利斯顿就自然是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学校成立后,壮大的速度非常之快。不久,学校就形成一所招收男女学生的混合型并可以寄宿的学校。至1926年,该学校已有在校男女学生263人;至1932年时在校学生增至271人,1940年时学生增至338人,这个学校最大的特点——称为当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只为外国人子女开办的真正“洋学堂”。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芝罘学校被日本海军查封,校长布鲁斯被逮捕,学校全部财产被没收。1942年,300名芝罘学校的师生被关押在一所“集中营”,这个集中营原本是一些传教士的住宅,位于现在烟台毓璜顶附近。1943年夏天,芝罘学校师生全部被转移到距离烟台100多公里以外的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当时在这里被日军关押的还有山东英美侨民。其中戴德生9岁的重孙女爱美当时和哥哥、姐姐一起被日军关押在这里。直到1945年,一队美国伞兵,解救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的英美侨民和芝罘学校师生共1200人。

1940年前后,主要由于战乱的原因,该校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课程学习,其教学工作曾一度转移至四川嘉定府(乐山)(1941—1944)和印度的噶伦堡(1944—1946)。二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北方政局复杂多变,芝罘学校难以在烟台恢复,因而只好把学校搬迁至中国内地会的上海总部(1946—1947)。1947年,中国内地会又购得位于江西牯岭地区一处校舍,作为学校的新校址。1951年后,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的外国基督教差会都要撤离中国,中国内地会也不例外。从1951年2月至4月,芝罘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撤离中国大陆。芝罘学校虽然撤离了中国,但是芝罘学校却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被保留下来。传教士撤离中国后,他们重新部署了在东亚地区的传教事业。芝罘学校,作为中国内地会传教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在1951—1998年的日本、1952—2001年的马来西亚、1952—1954年的泰国、1954—1961年的中国台湾和1956—1981年的菲律宾等地重新建立起来。直到2001年6月,芝罘学校在马来西亚的最后一所学校停办,拥有百年历史的、曾经落脚许多国家的芝罘学校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自离开中国大陆的这50年间,无论在哪里办学,“芝罘学校”(Chefoo School)这一名称从未改变。

二、芝罘学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1.引进全英式教学管理模式。芝罘学校虽然坐落于中国山东烟台芝罘,但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却是全英式的教育模式,被称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文学校”。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期设置、教材选择、教授方法、考试范围等,都采用英国教育模式和基本规范。就考试来说,毕业考试坚持采用英国牛津统考制度。1898年前后,共有29名男女学生参加了英国师范学院的入学考试,其中的24名学生成绩为一等,其余学生也全部顺利通过考试。后来,芝罘学校的学生被批准可以参加由英国牛津大学组织的联考。由于芝罘学校在牛津联考中良好的信誉,在1945年芝罘学校师生在潍县集中营关押期间,教学环境恶劣、教学设备简陋、学生基本日常生活受到威胁,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却从未因为这些外部条件受到影响。在这里,该校的毕业学生仍然坚持采用英国牛津考试的严格标准。牛津考试委员会赋予他们一个特别允许,就是他们可以自己命题组织考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份莫大的奖赏和荣誉,让我们非常高兴。”[5]74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学校也有三届学生顺利完成基本的学业,前两届全部合格。略有遗憾的是,1945年,第三届的11名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9名学生合格。其实在那个动乱的岁月中,这个成绩已实属不易。芝罘学校可以说是当时唯一一所在中国的纯粹的英国式学校。

2.选择品格高尚的优秀教师。对于在这里读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为了献身中国内地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远离了英国相对优越的教育环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芝罘学校必须要全面负担对这些孩子抚养、培养的神圣责任。因此芝罘学校在教师资质的选择上,首先秉承的原则是必须自愿成为中国内地会会员。这一要求意味着学校教师背景相似,来源整齐,都具有忠诚的信仰和目标一致的人生准则。他们拥有严明的纪律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开阔的学识视野,拥有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所信仰的上帝都绝对虔诚,言行举止都遵从于上帝爱的教导。比如,在学校担任教师时间比较长的安迪(H.J.Alty)先生,从1890年到1920年,30年一直都在学校工作。埃比尼泽·默里(Ebenezer Murray)先生,从1888到1914年,将近30年一直都在学校工作。雷金纳德·哈里斯(Reginald Harris)先生,毕业于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SelwynCollege),于1913年至1945年,长期担任科学和数学课程,并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32个春秋。学校就是他的家,他的家就是学校。他的人格魅力、管理才干和教学风格都深深留在历史的记忆中。玛格丽特·派尔(Margaret Pyle)女士,她于1910年到1951年,一直在这里工作,终身未婚,她说她把自己嫁给了芝罘学校,她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毅力,时常感染着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为芝罘学校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

3.培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生。芝罘学校学生的潜力和素养是最不可忽视的成就。整个学校的学风就是刻苦学习、珍惜荣誉、善于思考、追求卓越。芝罘学校学生的构成大致比例是:50%的学生来源于中国内地会的传教士家庭,25%的学生来源于非中国内地会的其他在华传教差会传教士家庭,其余25%则来源于在中国从事商贸活动或者在政府机构中工作的西方人家庭。在芝罘学校早期入学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物,比如顾保罗(Paul Goforth),此人后来成为东亚历史研究专家;艾达·普罗伊特(Ida Pruitt),她后来成为组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关键人物;金辅仁(George King),曾在兰州设立波顿纪念医院,是基督教新教最早进入陕西、甘肃的传教士。还有戴德生的重孙女爱美(Mary Previte),她成为著名的作家,还是美国新泽西州议员,其作品多次荣获普利策奖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誉为美国现代剧作家的桑顿·沃尔特(Thornton Wilder);著名宗教研究学者杜德雷·伍德伯瑞(Dudly Woodberry),也是芝罘学校的校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校友,当属被称为“无冕之王”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Henry Robinson,1898—1965)。亨利·卢斯1898年4月3日出生在烟台蓬莱,卢斯的父亲是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传教士,卢斯小时候就在芝罘学校读书。14岁才首次回到美国。卢斯一直都很热爱中国,更热爱烟台,把烟台看做他的第二故乡。1932年时,他曾经回到烟台,故地重游。

4.延续连绵不断的校友情谊。1908年,芝罘学校校友会成立,现还在四个不同的地区设有分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其会刊《芝罘》(Chefoo)创刊于1908年,至今仍在出版。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在世的芝罘学校校友尚有300多人。令人兴奋的是,2012年7月9日,烟台海军航空学院家属区迎来了25位特殊的外籍游客,他们都曾就读于芝罘学校。共同的思念,使他们从世界各地汇集到烟台这座小城,为的是寻找70年前的历史景象和回顾曾经在这里生活的美好时光。

据《江西日报》2012年7月23日的报道,2012年7月14日至7月17日,尽管是炎炎夏日,然而一片清凉的江西庐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24名原牯岭芝罘学校的校友。他们曾经在庐山度过了美好的孩童时期,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时隔60多年后重游儿时故地,想必那些发生在青山秀水之间的童年趣事,又重现在他们的心中。

5.具有广泛深远的国际影响。时光可以远逝,历史却要存留。一些著作、刊物、报道等以各种形式传达着芝罘学校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曾在芝罘学校任教的加拿大学者高登·马丁(Gordon Martin)著有《芝罘学校: 1881-1951年之间的历史和回忆》,2013年由陈海涛、刘惠琴两位学者译注出版。曾在芝罘学校任教20余年的安迪(H.J.Alty)著有《芝罘学校简史》,(Short History of the Chefoo School);曾在芝罘学校就读的学生祝康宁(Frederick Judd)著有《芝罘学校的历史》(芝罘校友联合会杂志)(A Song of Salvation in Weihsien Prison Camp)。担任校友团团长的伊恩·格兰特于1908年创办芝罘校友联合会会刊《芝罘》(Chefoo),并任主编。此刊物至今仍在出版。

2013年由烟台市政府联合中央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完毕的十集纪录片《烟台开埠》完整再现了当年历史,其中以亨利·卢斯先生的出生地为切入点的“烟台城市形象宣传片”还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中国屏”。

芝罘学校,至今仍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具有深远的影响。

[1]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4.

[2]史蒂亚著,梁元生译.挚爱中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3]郭大松.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4]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图说烟台[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高登·马丁著,陈海涛、刘惠琴译.芝罘学校:1881—1951之间的历史和回忆[M].济南:齐鲁书社,2013.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24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民国知识分子与基督教研究”(项目编号J13WE02);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资助项目“晚清传教士与烟台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20130301)。

胡瑞琴,历史学硕士,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G529

A

2016-10-27

猜你喜欢
传教士烟台学校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学校推介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长征中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