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荣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既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每个传统节日里,人们都要进行一些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各色各样的传统节日,展现了社会上衣食、信仰、娱乐等种种习俗,反映了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不但会对社会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也产生一定的作用。
首先,传统节日可以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农耕文明时代,由于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平时能够顾及温饱已经很不错了。而大多数节日有特定的饮食习俗,如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等等,每到节日期间,人们都会尽量随俗行事,尽量饱吃一顿,而且吃的也比平时讲究些、好些,也就是,趁着节日来改善一下生活。在衣着方面,平时大家艰苦朴素,在过年时,尽可能地穿一件新衣服,哪怕这件新衣服今年就穿几天,也心里是高兴的(留着明年穿);或者即使大人穿不上,也要设法让孩子穿上,新衣服的新,象征着新年新气象。在其他方面,过年时,人们会打扫房舍,更洗衣被,使居住和衣着也比平时干净一点,舒适一点。“虽然任何节日都不能从跟本上和整上体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状况”,[1]但确实可以起到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作用。
其次,传统节日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农耕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终年辛苦,只有在节日时才能休息。他们在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可言,他们能有的娱乐活动,多数是从主要的节日中获得的,特别是春节和元宵节,扭秧歌、舞龙、耍狮、弹唱、元宵节观灯、猜灯谜等等,这些娱乐活动,给了人们平时没有的快乐和狂欢。
再次,传统节日既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热爱,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夕夜的守岁,含有的对即将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老者守岁又叫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守岁时,大家力争彻夜不睡,谁守的时间最长,谁就福寿延绵。守岁时人们同时吃着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吃着柿饼,寓意“事事如意”,吃着糖,寓意“甜甜蜜蜜”,吃着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总之,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幸福如意。春节给孩子压岁钱也是起源于抵抗邪恶的祝愿。“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钱用红纸包好,红纸象征着好运,晚辈们拿到压岁钱就意味着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端午节时,天气渐热,一些毒气会上升,人们插艾叶,喝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耳鼻处点雄黄,都是为了去五毒、驱邪除祟,防止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腊八粥用各种杂粮制作,既是节俭的表现,又有利于身体健康。清明节人们踏青、荡秋千,过年时舞龙舞狮、扭秧歌,重阳节登高等都是大家喜爱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更是全民性的卫生大扫除。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的精神面貌,并且也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
许多传统节日及其活动都与民众的信仰密切相关,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教化民众,使之遵守传统的社会规范,从而发挥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就是如此。 关于灶王爷的来历,说法不一。有史料记载,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2]《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3]但是,民间则流传一个与上述记载颇有不同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户特别的人家,姓张,家有兄弟二人,各有手艺。哥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泥瓦匠,弟弟是赫赫有名的画师。哥哥手艺高超,街坊邻居修房盘灶台都请他,他盘的灶台尤其好,因此,人们送他“张灶王”的称号。张灶王是个热心肠,他在出去盘灶的时候,只要遇到谁家有纠纷矛盾,一定会不厌其烦地沟通劝解,直到事情圆满解决,所以时间长了,人们有事了喜欢找他帮忙,把他当老长辈看待,非常尊敬他。可惜,张灶王只活了七十岁,去世的那一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深夜。在张家,平日里,由于有张灶王的掌管,家里和和睦睦,一片太平,突然一下子张灶王离世,平时只顾画画写诗,从来也不管理家务的弟弟,一下子没了主张,家里也因此乱成一锅粥。弟弟整日愁容满面,心神不宁。忽然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张灶王周年忌日深夜,他把熟睡的家人叫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于是领着大家来到了灶台前,借着忽明忽暗的烛光,家人们看到了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时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里不得安宁。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大家听了十分惊恐,急忙跪地求饶,连连表示以后安分守己、平安相处,并把大哥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奉上,请求原谅。从此以后,张家平安无事,和睦相处。张灶王显灵的事也就传的家喻户晓,并且越传越神。其实,腊月二十三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提前画好的,他是想借此吓唬一下不听话的家人,谁知,以假乱真,取得了如此大的效果。因此,事后,当其他人打听事情的经过时,画师干脆将计就计,把画好的灶王像送给邻里。之后,每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灶壁上就贴灶王像,并给灶王爷上供,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腊月二十三也就成了祭灶日,祭灶日慢慢地成为全国祭典的日子,逐渐有了固定的仪式。
一年一度的祭灶节仪式既是对灶神权威的确认,又是对其教诲的重申,加上神威的震慑,人们大多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危害社会秩序的事。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与腊八节都与佛教有关。中元节活动与盂兰盆会的佛事活动有关。腊八节本是源于腊祭,但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相传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曾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正好这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他吃后体力得到恢复,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各种米煮粥,届时供佛,此粥即为腊八粥。在上述传说的影响下,腊八节大为传播,更加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使其因果报应、五道轮回的说教家喻户晓,人们因此多能自治自律,不做违法缺德的事,社会秩序因此也得到了维护。
另外,人们还利用传统节日的机会进行社交活动。每年过年时,不管路程有多远,工作有多忙,大家都会克服困难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一顿除夕夜的团圆饭,大家开开心心、热热闹闹,欢聚一堂,吃着饺子,说着话,总结着过去,展望着未来,享受着天伦之乐,家人的感情和凝聚因此得以增强。在节日期间,探亲访友,男女相会,结伴共游等活动,又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邻里同事而言,通过互相拜贺,消除隔阂,增进感情。传统的节日活动,使得家庭内外人际关系和睦,也就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29.
[2]礼记·礼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6.
[3]庄子·达生[M].北京:中华书局,19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