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法律与社会问题研究】
论近年来社会虚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
王 萍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频繁曝出虚假新闻,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新闻事件背后的策划、受众的误传、物质利益的诱导等等都是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为此,需要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的配合,共同杜绝虚假新闻的发生。
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受众
虚假新闻,通常指新闻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在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本身,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虚假新闻频频出现,给社会、国家、人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
从2010年曝光的2009年十大虚假新闻开始到当下的各种虚假新闻,其充斥程度可见一斑。虚假新闻的发生,是媒体对社会公众不负责任的表现,既伤害了公众的需求和渴望,直接损害了受众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同时影响了新闻媒介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新闻媒介的声誉,使得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下降,更甚者虚假新闻造成的错误思想引导,会阻碍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引发社会动乱。很明显,虚假新闻的频繁出现,对公众、媒体自身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的舆论宣传工具。受众对新闻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认知,与对党和政府的充分信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新闻媒体要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桥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小集体利益,随意捏造、传播虚假新闻,不仅损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媒体公信力是指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它强调的是可信度和影响力,强调的是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根本。而虚假新闻报道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一些蓄意造假、公然炒作的虚假新闻。久而久之,会自然削弱、降低甚至断送媒体的公信力。
当今社会,各类新媒体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转载的途径十分广泛,或者说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信息传播者,人人都成了一个自媒体。通常,虚假新闻若是涉及面广,尤其是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虚假新闻经传播后,势必造成集体恐慌,进而严重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义。关于新闻真实性是这样定义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1]26,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1]363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象和臆造,那么,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因此,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政府和新闻机构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条文规定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例如新闻法、记者公约等就有规定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条文。在我国《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1]359中,也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把真实作为新闻事业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新闻报道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我国的新闻事业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新闻事业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大众新闻媒介是社会公众获得社会重大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政府宣传工具和舆论喉舌,新闻不仅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公众日常生活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对于政府机关的重大决策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只有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我们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才会有力量,才能切实加强我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与此同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同理,同一事件,不同形式的报道,信任度高的新闻媒介就容易争取到受众。所以,要取得受众的信任,就必须坚持真实,向人民说真话,坚持真实性。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到来,中国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世界也通过媒体来了解中国,新闻报道直接关系到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判断和世界各国对中国事务的判断。虚假新闻的出现,特别是有损城市形象的假新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交往。
新闻关系到每个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上的变动是通过新闻媒体这条渠道。作为政府的喉舌,新闻在宣传和引导社会导向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环节,新闻报道起着监督社会正常秩序、维护人民利益的作用;作为传播知识的渠道,新闻能加快知识传播,从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由此,必须保障新闻真实性。新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真实性的存在,真实是第一,新闻才是第二,新闻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三分假、七分真,那不叫新闻。从实践角度上来看,如何去判断新闻的真实,如何去追求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真相相一致,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只有在有了新闻真实性这个规则后,我们的新闻传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新闻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诸多因素影响到新闻的最后定型,可以肯定地说,一条新闻的产生,绝对不是靠一个记者就能完成的,换个说法,虚假新闻的产生也就不可能只与记者有关,社会上的诸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虚假新闻生成的原因。
因为新闻对时效性的追求,在新闻急需发布或者是新闻发生现场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新闻部门收到新闻信息或者是他人提供的新闻素材时,往往是进行一个简单的询问,以完善信息并确定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之后就是以最快速度发表。这就很容易被有些人利用,“创造”虚假新闻。2013年3月26日新华新闻网报道《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2],这类虚假新闻往往利用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推崇、利用人们的善良来加快它的传播;此外,利用新闻工作者对这类新闻素材的取证和调查方面存在的一定难度。像这类信息,新闻工作者较难在短时间内确定消息的真实性,而信息的制造者一般又没意识到或者不愿出面澄清事实,所以这类虚假新闻很难在发表前被调查出来,而在有知情人或目击者出来说明情况、出来证实新闻的虚假性时新闻往往已经发表了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去核实新闻素材的真实性,特别是在明知对方提供新闻信息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更要对这些所谓的“真实信息”慎之又慎,谨防那些为了一己之名而忘却公平和正义的人。
有些假新闻不是由于有人故意为之,而是由于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对某方面认识不透彻或误解、失误而无意为之的假新闻。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新闻信息的原始材料出现纰漏,在对新闻信息收集时对事实的了解不够深入,再加上受众之间的以讹传讹,最后造成新闻失实。
《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3]的一系列报道轰动全国 ,据新京报记者与中国之声记者调查,原来此新闻提供的图片及所表述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倒。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而老外赔付的1800元,是经交警现场调解后双方最终同意的赔偿金额,包括医药费、急救出车费和精神损失费。这样的虚假新闻影响很大,也折射出很多问题。在网络世界相当发达的今天,现在的时间可以用秒来计算,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都很快,新闻也不再只由新闻工作者来发掘和传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来传递信息,一些新闻信息出现在他们手中的速度会早于新闻媒体,而作为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又不会过多地了解事实的真相,很多人又喜欢道听途说,他们在看到一则值得留意的信息后,会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评论后就立即将消息传播开,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讹传讹的现象。
同样,《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4]这则虚假新闻的报道中,媒体记者虽然在报道中披露了相关调查的结果,但是,因为之前迅速传播的大量的虚假信息的出现,有关事实真相的报道已经被其所湮没,无法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社会上频发的虚假和消极消息使社会公众精神紧绷,对社会上出现的消极信息不去甄别的接受,甚至不负责任的夸大。在面对这类虚假新闻的时候无论是新闻工作者或者是消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都应该把握好报道和传播消息的尺度,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多采用积极思维,首先澄清事实,再进行客观解读,不要妄加自己的主观臆断,同时要选择和加强对正能量的报道,积极引导公众不要只关注社会阴暗面,从而形成有关正面、积极、阳光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氛围。
在新闻中会呈现很多的数据,记者不是全才,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懂,那么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到的?这些数据的来源一般是从相关的技术人员处得到的,往往只要数据不是偏离的太离谱,新闻工作者们也是没有办法知道数据的真假的。例如,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向相关技术人员询问数据,得到的答案有好几个,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被告知真实的数据情况。
因为新闻时效性的影响,许多媒体为了保证新闻的快捷而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核查,在对稿件的运用上对一些“权威”过于信任,对得到的稿件不加以甄别而直接引用。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移花接木”或者稍作加工,换个面孔发表。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的媒体单位在引用较大新闻平台的稿件时是不再确认这些新闻的真实性的,他们的潜意识中会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大新闻频道发布的新闻都是真实的,直接引用就可以了,就算出了问题到时候也没有我们的责任。2011年的《中国打造全球最大超级城市》、2012年的《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数学难题》《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广电总局出台六禁令》等等虚假新闻都有很多新闻媒体在消息出来之后对消息进行转播。
在新闻领域里,摆拍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者是重现某些画面的时候就会用上摆拍,就像《今日早报》2012年11月17日刊发的《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很多时候,值得记录的画面是很难被拍摄下来的,新闻现场难重现或新闻现场的效果不好,为了追求较好的画面感和充足的素材的时候就用上了摆拍。
还有一种“摆拍”现象,它追求的不是新闻内容的完美,而是为了寻找“出名的途径”。信息记录者根据社会对某一现象的推崇,特意去摆拍符合某一现象的画面,以求达到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条件。这种为了利益而摆拍的现象更加的可耻。2013年《新快报》发表文章《孩子,谢谢你!》[5]。《新快报》随后辟谣,称新闻配发的那张图片是精心策划过的。真实的情况是:报道中的女环卫工人被对方要求拍一则付费广告,为她撑伞的女童是对方花钱请来的,而女童的母亲也是人为设置的,是一开始找她拍广告的其中一人。
作为新闻传播的首要渠道,无疑,新闻工作者应该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主要责任,新闻工作者理应遵循《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认真核实新闻的信息来源渠道,确保新闻各项要素的准确性;报道新闻时不能夸大不能缩小不可歪曲事实,不能要求和摆布采访报道对象,严格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刊播新闻报道时要按要求署真实姓名;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响。然而现实是,虚假新闻仍频频出现。2013年11月12日上午,3名记者因涉嫌非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受贿罪,在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6]。3名被告人分别为《今日早报》经济中心副主任金某某、《都市快报》财经证券部主任朱某、《每日商报》经济部首席记者楼某(女)。其中,金某某的涉嫌受贿金额高达332万余元。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2012年1月6日《美国生活》播出的《戴西与苹果工厂》,记者在事后接受采访时承认部分内容是他自己添枝加叶后形成的,且相关数字如童工的年龄也是他自己猜测的,此类情况与《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在“中联重科”事件[7]中扮演的角色极其相似。
新闻失实毒害的是社会,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我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但对新闻真实的把关和管控不能只靠新闻工作者,只有把群众、政府、新闻把关人等等可以利用的力量运用起来才能使新闻真实性得到保障。
新闻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具备过硬的新闻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2013年,有关雅安地震的新闻,正是新闻记者们怀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及时的报道相关消息,才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雅安地震的最新情况。面对众多的利益纠葛和各种诱惑,新闻工作者要严于律己,把握好自己,严格遵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严肃工作态度、严格执行纪律、增强责任意识、不收受贿赂、不为出名而虚报、假报新闻。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来源时,不论是其他新闻平台还是群众提供的信息,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都要进行仔细审查,不能为了图一时之便而滥用信息。新闻工作者要认清自身,养成强硬的行事作风,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敢说实话,不因外力因素而隐瞒真相。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工作时不能带上个人情绪,要保证所采新闻,客观、真实。例如2014年有关“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一系列报道,正是新闻工作者们公正、公开的报道才使人们知道了输油管道爆炸的真相。
各新闻单位要健全采编工作制度,加强新闻审查监督,严肃处理假新闻制造者,把防范虚假新闻的措施落实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新闻节目的采编、制作、播发过程中,在面临利益与真相的冲突下,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原则不动摇,能为新闻工作者撑腰、做新闻工作者坚实的后盾!不同的新闻媒体间要注意合理竞争,不要为了抢新闻而对新闻真实性不负责。在对新闻的采编过程中要注意对事实的还原,不要刻意地追求宣传效果而忽略了对事实的报道,在涉及专业领域、专业知识时,新闻工作者不能只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编辑的内容,要在对专业人士进行询问、确认后再进行编辑。要避免让观众看到新闻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避免采用容易引起观众误解的剪辑方法。将新闻事件剪辑完毕后,要反复查看,反复思考,保证剪辑后的新闻事件与原事件保持一致。
新闻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政府部门有义务、有责任保障新闻事业的发展,保证新闻工作者的利益不受侵犯。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我国应当加快《新闻法》的确立和完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即新闻采集、编辑制作、传播等活动中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及承担的义务,使新闻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能够明确新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让新闻工作者有说话的底气。世界各国实行新闻法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或者除新闻法外,还制定有广播法、电视法、大众传播法等。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 都有专门的新闻法。
网络的兴起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等因素,新闻工作者往往对新闻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把关人的缺失,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自由和开放造成的信息泛滥,良莠不齐的新闻舆论冲击使受众难以辨别新闻的真伪,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使虚假新闻得到传播而真实新闻受到抑制。[8]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非职业传播者提高自身的责任心,认清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提高自身的素质,不盲听盲行,不把事情简单化、情绪化,要努力核实事实的真相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速度和名气。在无法核实的情况下,对新闻的转播不要简单地复制,而要标明出处,更不要对所见所闻断章取义。
新闻的真实性关系到千家万户,而一个小的数据、小的片段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形成靠的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新闻信息的提供者和数据的提供者有责任和义务确保自己所提供的数据是真实的,要努力核实自己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要与新闻工作者说清,不可妄报数据。2013年有关“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报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有很多数据,包括感染的病例、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等,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不会因为数据的虚假而引发恐慌。
新闻作为日常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其真实性需要社会每个人负责。无论是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看,还是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来看,抑或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维护新闻真实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受众与整个社会首先应认识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认识到新闻真实性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造假、不传假。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而言,如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之《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中的第一条就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首要责任。”[9]93新闻媒体只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才能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新闻真实性需要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的配合,共同努力杜绝虚假新闻的发生。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郑小红.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EB/OL].(2013-03-26)[2017-05-20]. 腾讯新闻网,http://news.qq.com/a/20130326/000530.htm.
[3] 钟江为,娄静.“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事实不符[EB/OL].(2013-12-13)[2017-05-20].中国江苏网,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3/12/13/019621863.shtml.
[4] 王姣.长春老人发病倒地178人跨过仅1人停下[EB/OL].(2013-12-13)[2017-05-20].中国江苏网,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3/12/13/019621863.shtml.
[5] 郑光隆,黄莹.孩子谢谢你[N].新快报,2013-08-01(A08).
[6] 浙江三名财经记者涉嫌受贿受审金额达500余万[EB/OL].(2013-11-13)[2017-05-20]. 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jsxw/201311/t20131113_4194590.htm.
[7] 陈永州事件的戏剧性逆转[EB/OL]. (2013-10-29)[2017-05-20].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3/1029/10/9CBKPLAG00014Q4P.html.
[8] 王萍.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现状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3):95-96.
[9] 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0.
TheCausesofFakeNewsConcerningthePresentSocietyandItsCountermeasures
WANG Ping
(Press Agency,Wein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Being real and objective is the life of the new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false news are frequently reported in a combination of many factors.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is fac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hallenge. News events planning, audience’s misinformation, the material benefits and so on are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false news. Hence, it needs the cooperation of journalists, audienc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mutually to put an end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false news.
news; authenticity; false news; audience
G206
A
1009-5128(2017)23-0079-05
2017-09-08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陕西文化对外传播力路径研究(17JK0261)
王萍(1980—),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影视文学、新闻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