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41)
数字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赵中华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41)
新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国逐渐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在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各国文化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化的进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传承与发扬提供条件已经成为各国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渠道,在数字化技术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突破传统的局限,取得更为显著的进步。为此,本文将重点探索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找出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时代;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2005年3月,受数字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的找出:“数字化时代之下,我国应该充分的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构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以数字化时代为背景,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本文将以应用现状为基础,剖析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最后,本文还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及存储
基础的数字化采集、整理与存储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种类庞杂,信息总量庞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存储面临着较大的难度。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恰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存储提供了工具。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技术有:文字识别、录音、录像等。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逐渐增加,信息量持续扩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譬如:在传统戏剧的采集当中,表演者的动作、语言常常通过文字、照片等进行记录,虽然能够大体的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但缺乏精准性。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的科技,如:动态捕捉、全息摄影、虚拟现实等新兴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断的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供了新的手段。
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常以文字、图像、音频等方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样,种类庞杂,结构差异大,包含大量的信息数据。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储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体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和信息都能够得到稳定的存储,并能进行及时的检索。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及重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环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已经不具备完整的形态。譬如:敦煌壁画艺术,随着时间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凭借强大的复原技术,数字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复原和重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不至于彻底流失。
目前,数字化的复原技术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虚拟漫游、三维建模及图像处理等技术运用在现场调查及保护修复方面。通过对现场数据的采集,通过分析科学考证,需要进行修复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数据化编辑,转换成相应的数据文件,将数据文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复原重现;二是结合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演变模拟,根据专家掌握的信息和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复原。如:敦煌壁画艺术,在进行对现有资源进行采集基础上,要对侵蚀的损失的壁画艺术进行演变的模拟,通过历史、绘画、宗教等专业的考证分析,还原壁画艺术缺损的图像,还通过仪器设备分析因侵蚀导致的色彩退变因素,还原敦煌壁画艺术的色彩原貌。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现方面,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现提供了详细的方案,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数字化技术下得到重现,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2〕。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及传播
近年来,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档案馆的出现与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共享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些信息数据可分为数据存储平台和交互体验平台两大类,两者之间既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数据存储平台:收集创建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通过创建网站,通过连接数据库资源,将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传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查询平台,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资料。另外,我国部分数字博物馆为了强化数字化水平,还向公众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渠道及交流场所,公众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并对该领域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譬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3〕
交互体验平台: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定的交互性互动形式展现出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科技,传播增加趣味性,吸引人们关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了敦煌的一个洞窟的艺术,观者通过佩戴相关VR虚拟现实设备,通过位移,便可畅游在虚拟的世界中,一览敦煌壁画精美的艺术,对于观察到的数据化影响,可以通过多角度观察,还可以触控每一个精美“雕塑”或“绘画”进而了解到艺术背后的故事。在数字化博物馆当中,通过人机的交互,人们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观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与发展。
2.4 辅助设计及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创造出更符合新时代环境的新发展形式,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的空间,从根本上去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数字化的辅助设计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从早期的录音录像拍照等技术到数字化的数据重建技术,通过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可以完整的呈现出来,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文字描述,传播上更直观有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
目前,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之下,数字化技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与此同时,其在数字化资源质量、技术应用及资源共享等方面依旧面临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解决。
3.1 尚需完善的地方
3.1.1 数字化资源的总体质量不高
在经济持续发展,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日渐膨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最近几年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大量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顺利转化为数字格式,形成数字化资源。但客观来说,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形态质量不高,体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数据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三维扫描和动作捕捉等数字化技术设备成本及人员成本较高,数据采集及编辑处理,工时较长,技术成本高,所以这些技术其实并未得到全面的普及,这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料很难得到系统的收集,无法进行详细的记录。此外,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各异,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俗等,为资源的采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其二,数据缺乏可利用性。现阶段数据的采集,形式手段单一,仅停留在文档的存储阶段,并未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调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缺乏可利用性。一方面,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并不完善,资料笼统,未能按需求进行细分;另一方面,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整理编辑。
3.1.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
客观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依旧停留在表层,应用的程度比较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广度不够。从理论角度来看,数字化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复原、共享与传播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用,但实际上,并未将最新的信息化数字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辅助设计与开发方面,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如:3D扫描技术,最新的技术资源,可以实现对物体模型高精度的建立,这项技术现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上,鲜有使用,对于模型采集仍停留在图片模式,或是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模型创建,不仅还原度低,且制作成本较高。
其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度不够。目前,数字化技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与整理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精髓提炼并不多。
除了以上两方面之外,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更新速度也不断的加快,但我国尚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的引进最新的数字化技术。目前,所拥有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虽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支持,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1.3 缺乏完善标准的约束,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体量庞大,形式多样。如: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等。正因如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储与保护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标准之上,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然而,我国目前并未制定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标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各自为政”,未能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机整体,不利于资源的共享。〔4〕基于此,缺乏完善标准的约束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2 提出几点建议
3.2.1 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质量的管控
由于数据体量庞大,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质量的管控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立足实际,以现有的技术为基础,构建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质量筛选系统,将没有利用价值的数据进行剔除,保留可利用的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归类,形成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体系。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利用价值也将发生一定的转变,还需要及时的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准确性、真实性。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来看,数据信息的质量决定了其传播的效果。基于此,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质量管控应该是我国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其可以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筛选系统、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方面切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总体质量。
3.2.2 积极引进并推广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此,我国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先进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一方面,鼓励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技术研发团队,研发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增强我国数字化技术实力。当然,在此前提下,还应当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呼吁各类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及数字展览馆更新数字化技术,提高数字化水平,确保技术上的支持。
3.2.3 建立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加强虚拟文物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外比较多见的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一方面是对平面绘画、图案进行研究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另一方面,是对三维艺术品、工艺品的造型进行数字化重现的设计系统。通过建立数字化的设计系统,从图案分析、模型扫描入手,对已有的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提炼,创新设计已有图案、三维艺术品,产生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新品,与保护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行研究,这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发扬。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分为:一类是将3D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图像视频处理、人机交互等科技应用于保护修复的各个环节。一类是虚拟复原及演变模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将原本一些变色、脱落、破坏的文化图案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到原作效果,让传播更加完美。
3.2.4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标准
从根本上来看,完善的资源管理标准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依据。当下,我们应该从数字化现状出发,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不规范的地方,制定详细的约束标准,以此来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提高信息数字化水平。除此以外,从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及数字展览馆的视角来看,其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发展,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形成共识,是各个国家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举。为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的长效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及存储、复原与重现、共享与传播以及辅助设计与开发等视角,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质量、数字化技术应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标准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对此,作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可以从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质量的管控、积极引进并推广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以及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标准三个方面出发。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在未来有广阔发展前景。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51(2):49-55.
〔2〕张婕,钟蕾.文化视野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J〕.包装工程.2014,35(14):110-113.
〔3〕李松,王学文.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155-160.
〔4〕陈明秀,王奇.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3(11):26-28.
Study 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Dematerialized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Digitized Visual Angle
ZHAO Zhong-hua
(DepartmentofArtDesign,AnhuiVocationalInstituteofIndustryandCommerce,Hefei,Anhui, 230041,China)
The developed digitized technology provides new prospect for protecting the dematerialized cultural heritages. The paper puts the stress on inquiring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ized technology to protection of dematerialized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poses some valuable suggests.
Dematerialized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ed ag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2017-01-21
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的数字化交互展示研究”(SK2016B008)。2017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数字化视野下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SK2017A0817)
赵中华(198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1008-3723(2017)02-006-04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2.001
C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