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图记

2017-03-11 17:07归有光
领导月读 2017年12期
关键词:归有光山川县令

[明]归有光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①。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吴。异时吾民将择姓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②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人也。

(原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归有光散文选注》)

【注释】

①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

②惓惓(quán):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都是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春秋时吴国宫殿的故址就在灵岩山上,那里还有西施的遗迹。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古迹。太湖浩浩渺渺,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谓海内奇观。

我的同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到祸害而感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光添彩了。或许,吴县的老百姓还将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使那儿的人民怀念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简析】

《吴山图》是归有光的朋友魏用晦离任吴县县令时,当地百姓送给他的一幅山水画,其功用相当于“去思碑”,体现民众对廉洁、贤明的地方官的认同与怀念。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紧扣官与民的关系展开议论,抒情含蓄。在第一段中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先写吴县的山川形胜,显示出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二段交代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第三段属于感兴议论,作者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举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一定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真正的政绩在百姓的口碑里,也会永远被百姓记在心中。

猜你喜欢
归有光山川县令
县令判案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山川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不曾杀陈佗
寒花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