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丘明
介之推不言禄
[春秋]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①?”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②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原文据中华书局1990年版《春秋左传注》)
【注释】
①怼(duì):怨恨。
②绵上:地名,在今山西省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要求禄赏,晋文公也没有赐赏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唯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必定会让晋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而跟随国君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尚且叫作盗窃,更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臣子将罪当作道义,国君对这些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去要求赏赐呢?这样贫穷地过一生,能埋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就不能吃晋国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介之推回答:“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文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这样做的话,那我就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们,便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简析】
本段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晋国名臣介之推的事迹,介之推忠君事主却不贪求功名利禄,体现了其高明的智慧、忠义的品质以及高洁的情操。在介之推看来,晋文公能够重登宝位,本质上是天命的安排,任何人不得据天功为己有,群臣的自矜自伐与晋文公的论功行赏不过是“上下相蒙”而已,并不愿侧身其中。可见,介之推独特的天人观念带给他的是超脱的政治智慧。在母亲与介之推的对话中,第一次是试探性的质疑,她认为介之推如果拒绝利禄会后悔终生,介之推不为“利”动心;在第二次对话中,母亲认为儿子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晋文公,介之推拒绝了这种求取“名”的方法,并坚定了归隐的念头。母亲明白了儿子的名利观,就表示要和他一起隐居。在这段对话中,介之推坚守的原则与母亲的旁敲侧击,都跃然纸上。传说,此后晋文公曾从三面放火烧山,试图逼出介之推母子,可惜介之推宁死不出。晋文公十分悔恨,便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予以纪念,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