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屹宣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中国的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对高等汽车技师的人员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拉越高。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学院不断致力于行业更新和创新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的信息化进度,结合移动互联、车载网络等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
与早期实践岗位的紧张相比,随着我院汽修产业的发展,学生的实习岗位大大增加,学校的训练岗位也得到了相对的提高,但是近几年学生的数量众多,还是没有达到每人一个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每个人不平均的实训经历,必然对以后的工作造成影响。
不平均的世勋经历其实是训练岗位不足导致的,指导老师精力有限,一般只能对进行操作的同学予以指导,其余同学获得的指导有限。除非亲自动手实践,不然指导老师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而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观看,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学院推行小班教学和增派实训教师人手。[1]
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学院针对提升学生的实训素养更进一步实施理实一体化。事实上,这是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一个指导老师,要时刻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但是操作起来确实很难的,老师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标准,大多数的老师偏向理论化,上课时候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的却少之又少。有人考虑过请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教学生实践,但是又无法满足理论学习的要求。学校应该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实,对于实训教学,学生都是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理论知识尚不完善,往往会导致实训设备的损坏。所以学校也在加强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设备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设备的贵重。从根本上让学生能够小心认真的进行实训。另一方面,汽修是一个消耗惊人的专业,或许可以尝试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模拟训练来掌握技术。
2.1.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智能技术系统在维修前通常以车辆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技术和车辆控制技术、车辆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四部分共同点是车辆电子设备、公共汽车、车身程序的“智能化”,是一个封闭的系统。[1]
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使得原来的封闭体系变得开放,可以实现车与车、建筑物、基础设施、甚至是人之间的信息交互。
这就是汽车行业现在关注的问题:“车辆联网”——车辆传感器或识别设备,以获取相应的动态和静态车辆数据或用户数据、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提炼、处理、运用,还可以按照需求对车辆的状况进行监管及提供服务。因为需要实现车与车外部的互联,就可以在汽车和汽车外部之间实现数据的感知、仪表数据等汽车各类数据的传输,为厂商和相关部门远程数据采集、分析、远程协助甚至是远程控制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支持。
同时,可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添加车载系统对外通信部分。学习专业课程后,学生可以对整个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趋势产生更清晰的认知,也可以更加清楚的去理解和掌握车载系统内部的有关设计。
2.1.2 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目标
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课程也需要专业的汽车技术和固有的无缝连接,相互集成可以使整个教学体系完整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以“互联网+”为基础,认真掌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培训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学习课程、各种课程的地位、功能和关键技术的相互关联、综合运用的课程知识。基于上述考虑,汽车部门聘请了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进行授课教师,作为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成员的教学研究,分析和案例讨论,案例分析,帮助教师了解相关的情况下,汽车智能专业知识,还可以用于研究的方向知识领域的汽车工业及其结合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操作和实践,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使学生受益。其次,学院和部门也派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并完全控制总体设计、项目开发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结合这些内容和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作为类的材料,所以整个教学已经成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和实践。此外,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并通过“发出”来了解最新的教学研究进展,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水平。[2]
2.1.3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
现有资源如汽车智能、计算机控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实验室等已在集合学校实施,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例如:汽车智能实验室的互联网通信接口设计,增加车载平台和移动网络实验培训内容,嵌入式终端和车辆平台驱动实验和培训开发;互联网应用实验室可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验。同时,实验室联合设计了基于汽车网络的简单微型实体模型,充分展示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内容框架。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对汽修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说是一次汽修教学史上的创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对汽修专业有很大的意义,现总结如下:
汽车网络培训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可以被模拟每个操作步骤的形式提出了台式电脑,和是否完整、准确地掌握技术,学生可以客观、准确、完全掌握车辆维修的整个工作过程通过虚拟训练类,而不是一个的一部分。[3]
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的虚拟仿真训练的房间,可以感觉到眼前的课程培训,即使学生不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但也可以知道不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和维护问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当然,这是由于一些售后专业教师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模拟过程能够重现的实际场景,对学生也在实际工作中受益。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课程不仅能完成每个流程的培训课程的培训,也让学生在该领域实际操作培训,通过虚拟实践课程准备,学习理论之前实际操作培训工作,这是因为虚拟培训课程是一个真正的一步思维训练课程唯一明确的指导课程,培训需求和培训链接,才能真正进入培训场地可以有针对性,而且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损失,最大节约培训时间的操作。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评价的复杂性和有效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互联网+”可以同“微课”结合,教学模式将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搬到以智能终端为学习平台的互联网上,学习资料以直观生动的短小视频融入到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节奏,减少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节奏的分歧,使得学习更加自主化。“互联网+”背景下评价还能收集考试外的职业倾向、学习动力、实践能力等数据支持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综合性评价。[4]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教学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必然。提高整车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在“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贴近现实,形成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的可参与、可见的教学环境。
[1]冯春林.高职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大众科技》2007
[2]张继鹏.关于我院高职汽修专业教育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0
[3]覃雪梅.民族地区高校师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4
[4]刘亚敏.;教学评价中双向多维反馈模式的构建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