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回归视野下非遗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渗透

2017-03-11 03:02姚松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萍乡面具艺术设计

姚松奇 陈 晓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江西萍乡 337055)

在新时期背景下,为有效建构多维度民族文化体系,政府或社会相关部门对传统民俗艺术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大力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作为艺术表现能力强、技艺操作灵活的特色文化种类,需要在挖掘传统传承主体的同时,采取由国家指导,社会团体与高等学校及教育部门协同合作的传承体系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萍乡作为傩文化、民俗表演以及花果雕刻、农民画艺术品的重要发源地,需要充分挖掘其文化渊源和艺术设计形式,并努力结合高校艺术教学模式来优化其现实应用价值。

1 萍乡非遗文化特点和主要类型

萍乡作为民间艺术活动的重要起源地,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文化,其傩神文化、花果雕刻、民俗表演、神秘烟花、灯彩艺术等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乡俗文化。大体来看,当前保存下来的萍乡非遗文化主要涵盖傩面具雕刻、烟花制作、花果制作、春锣演绎以及农民绘画等。傩文化作为萍乡保存时间最长的民间艺术类型,其所涉及到的古傩面具、民族服饰以及法器道具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的游客。傩文化作为当地居民对傩神的敬仰与精神寄托,通过表演各种舞跳来沿袭此种非文化遗产形式,傩文化中的舞蹈表演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索室、夜场演出以及封洞等。舞蹈表演中艺术者所戴面具也通过多种涂抹与结构设计来传达傩神文化对神灵的敬仰情感。采茶戏是萍乡流传已久的地方戏曲,其丰富多样的调式种类、音频旋律、韵腔设置以及戏曲构造赋予了萍乡更为神秘的地域色彩,经过较长时期的积淀与改良,采茶戏细分成了“神川腔调”、“民间小调”以及“词调”等多种类型,演变成极具系统性的地方非遗文化。萍乡的春锣表演兴起于清朝晚期,极受当时的民间艺术团体的喜爱,春锣演奏作为当地居民向亲朋好友报春的重要形式,常伴随二胡等乐器来进行曲目的改造以及表演方式的转换,逐步由传统的报春器材演化成人物与历史事件评述的表演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萍乡非文化遗产的种类。

萍乡文化作为中国典型民俗文化,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民间艺术品种类以及传承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其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对接。然而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当前萍乡部分非文化遗产面临继承中断、艺术形式扭曲以及文化再生困难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质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民俗文化作为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历史文化形式,常选用口授心传、家族继承的流传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在新时期背景下,非遗文化在保留原来传承方式的同时,应注重采取涵盖核心家族继承同外界群体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打造“多元互动”的艺术继承格局。

2 非遗文化对高校教学的借鉴作用分析

大体来看,高校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学是综合培育学生质量的重要途径,其艺术教学资源的选取、课程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及课程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均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有促进意义。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质课程资源补充,对艺术类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在日常授课的基础上,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深化:第一,挖掘非遗文化的史料价值,即充分探索非遗体系中的数字资料、文字资料以及实物类资料等;第二,注重思想道德传承,即充分探索非遗渗透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理念等;第三,注重教育价值,即提取非遗所代表的地域特色与覆盖知识层面,以此来指导教育体系的优化。高校作为继承弘扬地域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利用度的重要场所,需要借助校本课程的高效研发、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来进一步拓展非遗文化对高校教学的促进意义。

3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路径分析

萍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素材资源,旨在立足于地域特色文化来促进文化传承与高校教学发展的双重提升。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

首先,利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进一步丰富非遗文化。在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下,高校在深化文化遗产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应注重受教群体对传统工艺技术、制作流程以及艺术品意蕴分析的能力,注重非文化遗产对提升受教群体“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借助非遗萍乡傩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有效融入新时期艺术发展理念的同时,注重添加中国古典文化元素,以各文化领域的传承性、代表性以及文化深入性来增强现代艺术教学设计的多维性与实践应用价值。萍乡傩文化作为极具民族历史特色、文艺特色与生活实践特色的传统文化,其艺术形式与理念发展规律对当前美术设计教学有显著的促进意义,如借助并吸收傩面具的造型、绘画特色以及民间色彩搭配特征,促使学生对傩文化的艺术元素进行归纳理解进一步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将其作为优质艺术素材、原创设计理念来促进自身艺术设计能力的提升。

其次,建构“产-学-研”的连贯教学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需要依托社会生产实践体系来进行完善与拓展,萍乡非遗艺术体系在对传统的地域特征进行多维度传达的同时,也根据时代发展特征添加了新时期社会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地域文化体系。“萍乡花果”文化品牌作为品牌视觉效果创新的艺术典型,其品牌设计覆盖了多个领域的学科,涉及到的图案绘制、色彩传达、文字设置、文化形象延伸以及卖点控制等多个层面都对原有的手工技艺与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此种文化品牌的多维度创新与延展改变了社会教育领域以及消费者群体的常规认知。“萍乡花果”文化品牌以原生态元素为切入点,经过雕、织以及磨具切割来制作独特的花纹图案,这些颜色特异的花纹图案类似于剪纸工艺,通过设计多类美术造型(立体类、平面类以及实物原型类)来深化美术设计人员对文化品牌的深入认知。

最后,地方非遗项目有利于促进高校诸多课程设计的提升。萍乡地域的傩文化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涵盖面具制作、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成为萍乡文化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作为萍乡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性、体系覆盖率以及社会对接度均对艺术设计团体的价值理念有一定的影响。大体来看,“傩面具图案”的设计形式是高校艺术教学与视角传达教学的重要乡俗素材,在傩面文化中,主要有祸神、福神和耍神等三种面具造型,这些面具大多通过对五官及装饰的夸张变形来突出每一类面具的独特寓意,这些变形理念大多来自于民间传说或相关文学作品,其凸显的视觉特征与人格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促进了当前高校艺术教学的优质发展。高校适当将傩神艺术文化引入到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以傩文化中的艺术特色作为课程资源补充素材,深化受教群体对其造型特色、颜色布置以及服饰纹理等方面的认知,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傩面具卖点、傩庙或拜访傩面艺人等来收集相关艺术设计资料,使受教群体更为直观地了解傩面文化的历史来源、文化典故与现实发展状况。高校可以参加相关的美术设计大赛,为促进萍乡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效对接,设计大赛可将傩面文化等典型文化作为主题,充分解读傩面具的艺术语言与设计特色,解读萍乡非遗中的文化元素符号,倡导学生根据傩面具的艺术特色与视觉体验来优化学生的审美认知。

[1]钟声标,李世国,张洵.赣传统傩文化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4):162-164.

[2]倪倩,江璐.将赣傩面具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5-7.

[3]段佶哲.浅谈视觉传达艺术的创新设计教学理念[J].艺术教育,2018(01):167-168.

猜你喜欢
萍乡面具艺术设计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星.云.海》
《花月夜》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面具中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