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龙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111000)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科教文化事业也在与时俱进,高职院校中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革.学生对体育选修课的内容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向个性化趋势迈进.就篮球选修课而言,学生的需求目标就截然不同,有的学生是想通过篮球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有的学生是想借此提高技术水平.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按需分类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选修课是按照已有的纲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编写的 《教学大纲》授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时和教学的内容,这就导致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于局限,并且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考试项目的练习中去,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压制,影响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体育课的教学较为被动.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趋于成熟、稳定,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当然也了解体育教学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因此他们并不满足于体育课上被动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选修课上,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实现体育需求目标.
选修分类教学课是在学生对选修项目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新型授课模式.学生对体育选修课的需求目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达到多样化、兴趣化,使学生容易获得学分.另一种是他们热爱篮球运动,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个人技术和比赛战术素养.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目标,同一节课采用不同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不同的考试考核方式,学生在实现选修课需求目标的同时又不影响成绩,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既然在体育选修课中选择篮球为主修内容,就说明学生本身是喜爱篮球这项运动的,将提升篮球运动技术和战术作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为日后更好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去做好前提准备.从客观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篮球的传播形式在发生变革,被更为广泛地接受,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投身到篮球运动中去.各类竞技比赛都要求注重个人技术的同时,又不忽视集体配合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提升自身的技术、战术更为关注.因此,在选修篮球课时,学生的需求目标就不大相同.抱着娱乐健身目的选课的学生,只把篮球当作运动健身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学生只学会些基本技术即可;而以提高篮球技术为目的的学生,在掌握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协调和完成参赛成员之间的战术配合[1].
若想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来参加篮球选修课的真实意图,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由学生自己填写需求目标来实现.然后,根据学生需求目标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即 “技术提高组”和 “健身强体组”.
通过测试所有选修篮球课学生的基本技术水平,统计每个需求目标的人数,结合学生自身意愿,对两组的人数做进一步调整.篮球的基本技术运球、传球、投篮可作为测试内容,采用两人一组自由组合的形式[2].从测试结果来看,大部分来自 “健身强体组”的学生动作不规范、不协调,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掌握较差,但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运动.这一组大多是女生,男生比较少.而来自“技术提高组”的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即运球、传球、投篮,并且还有一些学生有竞赛经验.这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大都参加过业余运动训练队,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这一组学生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居多.依据上述情况,对两组人数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 “技术提高组”的人数,使该组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作为两个不同概念的分类教学与分组教学,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别.相同之处是在教学时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而区别之处在于分组教学是实现相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各小组分配的学习内容是一样的,采用统一的教学组织过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分类教学有别于分组教学的地方在于依据学生对学习目的不同而分组,组别之间采用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不同,进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分类教学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按实际需求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转化.在最终的选择和确定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体育教育思想作为终身教学指导,按照学生需求目标的不同而确定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对 “健身强体组”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运球、传球和原地投篮的练习;对 “技术提高组”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训练竞技的方式,进而在提高基础技术的同时使攻防战术也得到充分提升.
在分类教学中,不同组别依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相同.由于将参与选修课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所以他们的学习内容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使在同一堂课上,不同组别之间也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的研究,目前存在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型三种课堂目标结构.合作型目标结构主要应用在 “健身强体组”.合作目标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学生或群体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实现目标的过程.学生作为个体以一种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同伴的方式活动,进而在同伴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以课堂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划分学习小组为着重点,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进行相应的指导,引导他们展开合作,充分发挥群体功能,进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课堂的信息源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过于被动的局面,从而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技术提高组”的教学组织方式主要是运动训练,采用竞争型目标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首先,提升学生对运球、传球和投篮的掌握程度,重点培养学生投篮的准确率及命中率,减少失误情况的发生;其次,对跳投、抢篮板技术也需着重培养;再次,加强进攻技术和防守战术的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竞赛理念.
在分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需灵活多样,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做好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改革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等更为生动的授课模式.给 “健身强体组”的学生上课时,可采用示范法、纠错法、讲解法等简单快乐的教学方法;给 “技术提高组”的学生上课时,可采用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法磨炼学生的技术,使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篮球选修课作为学校的教学课程还需要有自己的评分标准,篮球选修课分类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对此可以采用显隐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定,把教师的评价和小组互评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分类授课模式能开阔学校的教学视野,提升学校教学的空间,把更多的评定标准纳入了教学评价体系中,实际操作中可将各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例如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对不同学校的学生依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使体育课的教学有切实的效果.对篮球选修课分类教学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极为有利[3].
在评定学生体育选修课的成绩时,不同类别之间所采用的隐性指标是相同的,主要包括体育观念与修养、体育兴趣与爱好、自身健康状况等.隐性指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衡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及兴趣;二是学生从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情况、健康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相对隐性评价指标而言,不同的类别组选用的显性评价指标却不相同,依据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由教师制定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评分标准,学生分好小组在参加考核的时候可以进行互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组别不同,对显性评价所选用的内容和评定标准也不相同.
“健身强体组”成绩有以下几方面综合评定:理论课成绩占10%,技术项目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50%,出勤及课堂表现占30%.
“技术提高组”成绩有以下几方面综合评定:理论课成绩占10%,技术项目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教学比赛成绩占20%.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职院校的篮球选修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采取按需分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需求目标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合作型目标结构、竞争型目标结构,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采用相同的隐性指标和不同的显性指标对篮球选修课不同类别组的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的成绩评定,能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日后更加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