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

2017-03-11 15:04罗春玲
关键词:校企职业高职

罗春玲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113122)

关键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职业技能;改革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摸清市场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越深入、越广泛,学校从企业和市场获得的人才需求信息就越准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结构、选编合适教材、引入或培训师资、设置相应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等 ,从而培养出市场和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1].

1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1 “校”与 “企”脱节

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实训室、仿真实验中心,学校也尽可能地模拟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学生熟练操作,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仅有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操作,其他同学仅仅是观摩.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没有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基本环节、操作内容、具体步骤等方面来确定,导致企业工作要求与校内职业教育学习内容脱节.另外,不同的企业提供的实训工作岗位不同,差异较大,表现为实习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仅是重复某一项专业技能,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指导,没有实现 “校”与 “企”的有机结合,没有将 “校”的知识在 “企”中升华.

1.2 企业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一种供需关系,这一供需关系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但在供需关系中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实践机会,相当于提前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教师可以借鉴企业的制度管理完成学生职业化教育,使学校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学生学习更贴近就业,学生能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作为需求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提供必要的实习指导、场地设备、后勤保障以及经济支持等.而获得的回报是优先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除此以外其他方面的收益微乎其微,这不符合企业赚钱盈利、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目标.再加上目前毕业生过剩、人才流动性大,企业可以很容易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到技能娴熟、不需再培训的人才,因此企业热情不高.

1.3 合作教育研究欠缺

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要求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要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对接,与企业要求对接,进一步探讨新时期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足,学科和专业设置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一些实训课程的设置缺乏必要的调查,不能与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相一致,有很大的随意性.

1.4 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除了企业实习指导外,具备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也是校企结合教育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有经验的教师在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及时向企业反馈相关信息.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兼具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缺乏实践经验.

2 解决措施

2.1 调整课程目标

学校要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调研经济发展现状,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岗位需求有预见性地调整专业与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一致性,使职业技能实训与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相一致,力争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2.2 探索合作新机制

校企长期合作需要建立健全管理、经费、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学校要建立与校企合作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以及激励考核制度,调整现有的教学管理机构,成立校级管理机构统一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中多头联系、职责不清、运行不畅等矛盾[2].同时解决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当前形式下,学校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增强服务企业意识,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使其意识到校企长期合作的重要性.

2.3 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以先进的工业文化作为校企合作的文化基础,学校要调整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把来自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流程与规范及时引入课堂.传统的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必须彻底改变[3].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是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围绕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服务于这一目标.要把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职业培训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论证教改方案,寻找与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尽量减轻企业的负担,建立企业可以稳定获益的校企结合长效机制.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主动参与区域经济规划的研究与开发,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库”,进而获得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2.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采用 “教师下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的模式培训教师.“教师下企业”就是建立教师定期实习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比例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及时掌握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技术人员进学校”就是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提高学校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介绍企业最新信息和要求以及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3 结语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要切实加强学校教育方面的管理,大力推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办学层面还是人才培养层面的改革,还要不断 探索、不断完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类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