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研训有道”论坛提升研训工作品质

2017-03-11 13:56贺明学
辽宁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学科

◎贺明学

利用“研训有道”论坛提升研训工作品质

◎贺明学

“研训有道”旨在诠释“课研之道”“教研之道”“科研之道”。“研训有道”主题系列论坛活动是2015年12月由教师进修学校启动,坚持“目标超前性、内容时代性、形式多样性、效果实效性”的研训原则,充分调动参与论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历时一年时间,组织了中学教学教研、小学教学教研、学前教学教研、艺体教学教研、德育教学教研、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干部培训8个系列专场论坛。论坛主讲教师80人,参与论坛教师970人,引发教师深度思考,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明晰了办学理念,实现了思维碰撞、思想交流及深度互动,从而引发全市教育工作者直面问题,集思广益,让“研训有道”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高起点谋划,科学设计论坛方案

通过“研训有道”论坛活动,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教育教学前沿,阐述研训工作思考,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坚持立德树人,研究学科素养,关注深度学习,提升研训品质,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一)论坛主题

即研训有道——以学科建设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以培训创新为动力。围绕“高品质课堂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科研文化培植”三个方面,诠释“课研之道”“教研之道”“科研之道”的内涵。

(二)论坛目的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习方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教学规范,提高教学效率。理性专业引领,把脉教学行为,关注深度学习;第二,正视学科问题,架构学科教研,明晰教学、教研、科研思路,分享研究智慧,提升区域研究工作品质;第三,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创新;第四,深化课程改革,遵循教学内在规律,体现学习本质内涵,追求“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论坛要求

每个论坛安排3名教研员、3名教学领导、3名骨干教师分别进行主题交流,每人发言不超过20分钟;进修学校主管校长和部主任负责论坛动员和主题总结,校长作总结讲话,基层学校主管领导和骨干教师代表参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上级业务部门同志参加。

交流发言要具有本领域的科学性、深刻性、实践性、实用性,引发论坛参加者理念碰撞、思想交流、深度互动;论坛结束后,编辑交流发言专集,择优在《兴城教育》和兴城教育网站上发表,论坛参加人写出主题心得。

二、高标准施行,科学组织论坛活动

本次论坛活动开启以后,全市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将本次论坛活动作为提升教学研训水平的一个重要契机,乘“机”而为,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理念系统得到了优化,行动意识得到了加强,行动策略得到了创新和丰富。截至目前,本次论坛活动成果类型丰富,形态完善,内涵深刻。

(一)论坛组织

1.准备充分

为进一步加速推动我市中小学教学研训工作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学研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科学创建适合我市中小学研训工作的新方式,本着立足现实基础,面向未来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坚持构建人才高地,坚持专业引领、服务基础教育”为工作宗旨,拟定教研工作策略,破解教研工作难题,提炼教研工作经验,创造一流教研业绩,坚持“放眼未来——前瞻性、聚集改革——导向性、立足问题——针对性、实际应用——指导性”的工作思路,策划了兴城市中小学“研训有道”主题系列论坛活动。

根据活动策划,我校于2015年12月20日印发了《兴城市中小学“研训有道”主题系列论坛活动方案》。各部门根据所属领域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解读,深入领会论坛的主题和目的。严格筛选论坛发言人,每个研训领域确定9名发言人,每个论坛专场负责人要针对论坛的主题和目的安排相关理论与经验的学习,论坛发言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本研训领域的某一主题,发言时间为20分钟,由负责人对发言人进行主题要求和指导。至此,我们从认识上、理论上、行动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部署周密

本次“研训有道”论坛活动领域涵盖了研训工作的八个领域——中学教学教研、小学教学教研、学前教学教研、艺体教学教研、德育教学教研、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专场、干部培训专场。参与论坛人员涵盖研训教师、基层领导、骨干教师三个方面,每位论坛主讲教师均围绕本研训领域的某一具体主题开展研究。

我们召开了兴城市中小学“研训有道”主题论坛活动启动会议。启动过程中,全面、细致地解读了《方案》,对兴城市中小学“研训有道”主题论坛活动作了具体安排。同时,就如何组织开展论坛活动广泛地征求了各校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为赢得全市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支持奠定了基础。

3.指导到位

我们对基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发言稿从主题与选题、内容和结构、角度与风格进行了全面指导。领导和骨干教师拟写的初稿完成后,我们认真审阅,提出修改意见。中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按照修改意见修改后,我们再次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历经几次,最终形成了立意、内容、结构、语言及风格特点鲜明的发言稿。

每场论坛,首先是主题动员,然后是主题发言交流,最后是主题总结,整个流程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思想深邃,异彩纷呈。

(二)论坛效果

1.理论水平迅速提升

本次论坛活动开启之后,全市中小学形成了人人知道论坛、人人关注论坛、人人谈论论坛的舆论氛围。通过广泛而持久的舆论,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学研训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得到了迅速提升,为提高今后的教学研训工作质量蓄积了新的动能。

全市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借助本次论坛活动这个平台,对理论系统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审视,通过科学吸纳和增殖,使理论系统得到拓展与完善,为今后教学研训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储备。

2.研训路径前景广阔

全市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借助本次论坛活动这个平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深入学习了有关理论与经验,反思总结了自身行动过程与结果,提炼开发了具有创新特点与示范意义的教学研训形式与方法,为今后教学研训工作的开展积累了新的行动策略。

本次论坛活动,我市中小学研训领域以开创性的举措、形式进行主题发言交流,是我市中小学研训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

3.工作创新永无止境

本次论坛活动从策划、准备、启动到开展,每一个阶段都昭示我们,开创无止境,只要勇于开创,善于开创,就完全可能开创出新局面、新成果、新境界。只要我们坚守理想,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勇于创新,必定会取得研训工作的新进展,开创新局面,达到新境界。

三、高质量推进,不断深化论坛成果

本次论坛交流,是论坛活动开启以来直接成果的精彩展示,令人振奋,催人进取。教学无终点,研训无止境。论坛圆满结束并不是论坛活动的终结,而是未来行动的新起点。未来的教学研训之道,应如何探求和施行呢?认识会生发动力,认识的程度决定动力的程度。没有科学、全面理念的求与行是无“道”的蛮干;只有科学、完善的理念,才能保障探求和施行的正确方向。要全面认识“道”的意义,为探求和施行提供强劲的动力。

(一)确立科学的办学思想

校长的办学理念是一面旗帜,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要志存高远,具有教育情怀。在目标上,仰望星空,坚守理想,崇高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事业破浪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行动上,脚踏实地,践行使命,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对质量提升进行深层次剖析。

二要勇于探索,具有教育胸襟,既要改革创新,开阔胸襟视野,回归教育本真,拓宽办学思路;也要求真务实,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眼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要丰富学养,具有教育追求,既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科专家,研训行家,教育大家;也要勇立潮头,围绕中心工作,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关注热点问题,教育关键领域;研究改革前沿,提炼教育思想。

四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有丰富而深刻的学术背景,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有透彻的理解。

五要有科学的管理方略,包括目标的制定、制度的健全、过程的指导、及时的评价。

六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思想的引领者,思路的谋划者,教育改革的推动者。

七要探寻学校最优的发展道路,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看清本质,有独立个性化的办学主张和举措,要有强烈的教育情怀、高超的教育追求、系统的教育思想,以成功的教育实践理念引导行动方向。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当然也是教育研训的方向。要站在德育为先的高度,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探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有效之道,探求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科学之道。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要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把课程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出来,要把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人文情怀、艺术修养、身心健康是衡量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美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

(三)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全面、科学地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更要积极地开发、编写、实施校本课程。要积极广泛地开发课程的平台、载体、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鼓励探索,允许争鸣,多元发展。坚持启发、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批判思维;坚持高品质课堂理论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第一保障,是对教育本质的叩问,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睿智的现实价值。立敬业之志,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通过论坛,我们执着守护教育信仰,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真情挚爱的教育情怀,做教书育人的楷模;兴笃学之风,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深刻洞察教育规律,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有精湛的学科教学技能,更有独到的学科教育思想,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有为师之范,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守神圣职责,严谨笃学,为人师表,不断追求卓越的教育信念,潜心探索学术研究,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做立德树人的榜样。让每位教师都有所作为,让每位教师都绽放光华,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五)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研工作要有实质性的研究过程,使教育教学紧密相连;要有创新性的研究内容,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连;要有实效性的成果推广,在推广应用中不断改进。我们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学校发展的作用,围绕课程改革主题开展研究,围绕立德树人主题开展研究,围绕学校治理主题开展研究;强化问题导向,聚焦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成果质量。

(六)把握学科教学本质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实施的首要平台。离开课堂教学的研训之道,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楼阁。要围绕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叙事、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行动分析等载体和形式,反复进行探求和施行。

1.要遵循学科课标探求和施行

学科课标是学科的“宪法”,规定了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偏离或无视课标的研训之道,就是偏离或无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必定是盲目之道。

2.要遵循学科本质探求和施行

学科本质是学科的根本属性。遵循学科本质的研训之道,才是切合学科根本属性的研训之道。偏离或忽视学科本质的研训之道是弱化学科根本属性或无视学科根本属性之道。

3.要遵循学习规律探求和施行

学习规律是学习过程、方式、方法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决定着学习的速度、质量与效率。研训之道的前提要求是遵循学习规律。偏离或无视学习规律的研训之道,必定是低效或无效之道。

4.要依据学科教材探求和施行

学科教材是学科课标的载体,具体落实学科课程形式、理念、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偏离学科教材的研训之道,实质就是削弱学科教材落实课标功能的低效之道。

5.要依据核心素养探求和施行

核心素养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基本诉求是培养“真实性学力”。这个界定内在地规定了教学的功能是“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递”。偏离或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基本目的和内在规定的研训之道,是违背培养目标和教学功能的误人之道。

6.要依靠坚持改革探求和施行

研训之道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墨守陈旧的研训之道,只能越行越窄,最终无道可行。只有坚持改革的胆识,与时俱进地除旧布新,才能探求到和施行通实用和适用的研训之道。

7.要依靠坚持行动探求和施行

研训之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反思、学习、交流,才能不断探求到和施行通实用和适用的研训之道。

在未来的研训之道上,只要以“敢问路在何方”的胆识,以“说走咱就走”的气魄,积极实践,自觉行动,不懈地探求和施行,就完全可以开创出新的务实之道、切实之道、智慧之道、创新之道、特色之道、品质之道、境界之道。

(作者单位: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