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命题新趋向 构筑计算新课堂
——对国家质量监测背景下“23×28”命题改革的思考

2017-03-11 13:35陈仙娟
辽宁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数感算式命题

◎陈仙娟

紧跟命题新趋向 构筑计算新课堂
——对国家质量监测背景下“23×28”命题改革的思考

◎陈仙娟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是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检测的规定项目之一。在传统的计算命题中,往往着眼于计算知识技能,更多地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规范、计算结果是否正确。2015年4月出台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 (以下简称国测),对数学学科监测的内容、目标、方式等作出指导性建议,引发了计算命题的重大改革。下面以国家质量监测背景下的“23×28”命题改革为例,谈谈如何紧跟计算命题新趋向,改进、构筑的计算教学新课堂。

一、重于考查背景意义,要重视算式的解读

传统的计算考查重视“算”,忽略了对算式本身意义的检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计算教学要源于解决问题需要,并寓于解决问题之中,并指出“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在国测的计算命题中,比较重视根据抽象的算式寻求相应的数学问题,解读算式本身的意义,以考查学生对抽象算式的提出背景、数学意义的理解水平,检测学生对数学信息的识别判断、提炼概括能力。如:

命题1:下面可以列式为23×28的数学问题有:()

A.三年级有男生23人,女生28人,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B.每千克猪肉23元,28元可以买多少千克猪肉?

C.全校学生做操,每排站了23人,排了28排,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D.每排23棵树,四年级有28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命题2:下面可以列式为23×28的问题有()

①23个38的和是多少?

②23个38的积是多少?

③23与38的和是多少?

④38的23倍是多少?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可以看出,国测中的计算命题重于对算式数学意义、提出背景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要跳出计算教计算,将计算教学的起点前移到算式的提出与发现、意义的提炼与解读之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算式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过程,摒弃为引出算式而简单地给出“标准”信息的形式化做法,而应让学生参与对众多信息的筛选、辨别、匹配与组合,并经历将生活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重于考查数感培养,要重视值域的估算

过去的计算评价,重于精确计算,命题形式较为呆板,结果唯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设计试题时,应该关注并且体现本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几个核心词:数感……”。数感,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核心所在。在国测计算命题中,比较重视通过估算、比较、判断等数学活动来考查学生数感水平和灵活计算的能力。如:

命题3:23×28≈69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23×28精确值比估算值690少一些

B.23×28精确值与估算值690相等

C.23×28精确值比估算值690多一些

D.23×28精确值与估算值690无法比较

命题4:直接估算,计算结果大于400而小于900的算式是()

A.13×18 B.33×38 C.23×28 D.11×48

可知,国测的计算命题重于借助估算来考查学生运算能力和数感水平。这就要求在计算教学中,不能将估算与口算、笔算机械地隔裂开来,而应将估算有机地融于常态的计算教学中,养成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后验一验的良好计算习惯。同时要准确把握估算教学的目标所在,摒弃把把估算教学看成求近似数的简单化教学,多让学生思考:“这样估算,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多估了多少?少估了多少?”“还可以怎样估算?怎样比较合理?为什么?”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于考查算理理解,要重视算理的内化

以往的计算考查,比较重于显性的计算法则,轻于隐性的计算算理,学生思维比较肤浅,影响了法则的牢固建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其中蕴涵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在国测计算命题中,不仅重视计算的程序操作,而且重视计算的算理理解考查,以检测学生对数学算理、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如:

命题5:在笔算23×28时,第二步计算的是()。

A.8×23B.80×23 C.2×23 D.20×23

命题6:在计算23×28时,可以理解为( )。

①8个23的和加上2个23

②8个23的和加上20个23

③3个28的和加上20个28

④30个28的和加上2个28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可以看出,国测计算命题中,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水平。这就要求在计算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会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会思、会说算理。加强计算的算理教学,教师要适时跟进,精心设问,通过情境启发、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等形象化、直观化方式,启发学生用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诠释看似复杂的计算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过程,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而促进算理的有效内化,让学生不仅会知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以理释法,法理并举,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重于考查算法多样,要重视过程探究

传统的计算考查,以精确计算结果为重,而忽略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刻板、僵化。“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多样化,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国测的计算命题中,不再着眼单一的标准算法,而是比较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性,反映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创新意识。如:

命题7: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23×28时,计算器上的“8”不灵了,他可以这样计算(),

A.23×30-2 B.23×20+23×8

C.23×7×4 D.23×30+23×2

命题8:在计算23×28时,计算错误的是(),

A.23×8+23×20 B.23×30-23×2

C.20×28+3×28 D.2×28+30×28

国测的计算命题,重于考查算法多样化,彰显学生的计算探究过程。这就要求在计算教学中,要落实好数学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实现算法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学生面临计算式题时,不得随意暗示、指导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你能自己相办法计算吗?试试看!”“比一比,谁的算法多,谁的算法巧!”为学生创设开放、自主的探究时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数学经验去探究计算,迸发个性化的计算思维火花。

五、重于考查法则构题,要重视练习的改进

传统的计算考查,给出具体算式,让学生根据特定计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单线而机械的考查方法,难以检测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水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据此,在国测的计算命题中,不再停留于利用法则计算的浅层面评价,而是拓展到了依据法则进行构题、推理等深层面评价。如:

命题9:小丽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计算23×8=184, 再 计 算 23×20=460, 最 后 计 算184+460=644,小丽计算的这道题是()。

A.23×82B.23×28C.28×32D.82×23

命题10:小林在计算一道两个数相乘的算式时,他是这样计算的:23×4×7=92×7=644,原来的算式可能是()。

A.23×11B.23×28C.27×7D.23×21

在国测的计算命题中,利用法则进行逆向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建构水平,检测的学生逆向推理能力。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练习设计的改进,仅让学生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法则的多维运用,如利用法则逆向编写算式、利用法则推理计算、利用法则发现规律等,这样让学生深度经历法则的多维运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数感算式命题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