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2017-03-11 13:14史姗姗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思想

史姗姗

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下,应“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话语生产、集聚和辐射影响的一方重镇。丰富的话语形式和多样的话语实践支撑起高校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大使命的践履,大量社会话语信息涌入这片生机活跃的思想文化土壤,交织碰撞、集散传播。高校“话语丛林”里上演着思想争夺受众的较量,“语声喧哗”中隐伏着意识形态角力的态势。要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以话语主导为价值引领筑轨铺路,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央精神落到细处、做出实效。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不在于“夺取”,而在于“生成”。树上成熟的果实,一经采摘即可享用,但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收获”却不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既需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又有细致繁复的具体工作,并在发展中不断占领话语高地、赢得“耳朵”、征服“人心”的生动过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就是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复杂生成过程的理论把握和根本说明,是这一过程从千端万绪到秩然有序的必由之路、必循之理。只有沿着生成逻辑的“枝干”输送“人”“物”“力”“法”的养分,围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工作的大量投入才能“生花长叶”,在一轮又一轮的“春华秋实”中不断促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和发展。

言与实相统一的逻辑

话语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以语服人的根本就是“用什么思想掌握人”和“如何用思想掌握人”的问题,而承载思想的话语是否“义正”、是否“得法”,进而能否“服人”并在话语竞争中占据主导主动,都需从实践中证明与体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围绕思想领航与价值主导的旨归,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并导向实践指引,在言与实相统一的逻辑中生成壮大。

社会实践是话语高地的“垒土之台”,能在开放竞争的高校话语场中掌握主导权的必然是在实践检验中颠扑不破的科学话语。列宁曾一语中的:“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然而,尽管承载正确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话语终将为实践所验证,却无法在激烈竞争中被自然推拥至话语高地;而缺乏实践根基的错误话语,尽管荣枯一瞬,却极易在乱花迷眼中蹉跎人心。为防止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噪音”“杂音”的扰攘而成为错误思想的拥趸,马克思主义科学话语必须争取主动、抢占主导,不仅要凭实践支撑起真理力量,更要善于攻城略地、脱颖而出,以主动的姿态将高校打造成为滋育大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社会实践也是话语力量驰骋的“广阔天地”。话语作为思想的“物质外壳”,只有真正生发出推动实践的“物质力量”,才能生成撼动人心的话语权。“道不能空论,德不能空谈”,理论与实践的裂缝中,透出话语说服力的虚弱,话语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登往“高处”。服务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话语权的立足之本,服务时代问题的解答是学术话语权的动力之源,服务文化强国的建设是文化话语权的发展之道。贯穿和统领教育教学全过程,瞄准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实践中找到用武之地,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依托强大现实阐释力和实践推动力的支撑,筑就坚实的生成之基。

呼与应相统一的逻辑

话语要产生主导思想、驱策行动的影响力,必然要有倾听对象、行为主体,因此,话语权与“自说自话”“自行其是”绝缘,却离不开话语关系的承托。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话语关系,必定呈现“呼应成趣”的生动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回应了青年们提出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疑问,这场“潘晓讨论”也被喻为影响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社会发展、转型中的矛盾,也会反映到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活中来,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价值迷茫之呼,若无法得到及时合理的应答,话语空谷中只留疑问的回音振荡,矛盾与彷徨就会更加放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有呼能应”中提升主流话语的存在感、显示度与解题力,在“有呼巧应”中增强思想引导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并且善于超越“闻呼而应”,主动分析、把握和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敏觉先机、主导主动中促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

对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来说,能够“应人之呼”是基本的生成条件,而能够“呼有人应”“一呼百应”则是重要的显效方式。高校意识形态主导话语的影响力正是在广大师生愿意听、跟着说、积极做的回应中,在热情庞大的话语听众群体、不断扩充的话语传播队伍以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践主体身上,一层更比一层深地呈现出来。近年来,引爆各大社交平台的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中“金句”频出,即将迈出校门的大学生为“挂科可以补考,人生没有不及格”“做自己人生的工匠”等话语鼓掌点赞时,也乐于怀揣着其中所倡导的积极人生态度、勤勉的道德品质,步入社会各行各业的实践天地。“呼”与“应”之间架起的桥梁,也是通往话语认同和话语主导的大道,循着这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大有可为。

零与整相统一的逻辑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各环节、各岗位和各领域互为支撑、相互配合,遵循零与整相统一的逻辑,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零”是做到细处,有整无零则易“大而无当”。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置于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的高度加以强调。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过程中深刻理解、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必须细致安排、逐级分解、务求落地,打磨好保障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工作高效运转的各个“零部件”。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样,他们接受思想影响的“时空无限性”使得一时一事上的话语空场很可能造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链条的破坏性缺口,导致教育效果的损失。只有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话语主体队伍,加强课堂、论坛、网络等话语阵地建设,推动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改善话语流通和管理模式等具体而微的途径,寻根解决失语、失声和失踪的问题,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每“一段渠”、每一方“责任田”得以体现,进而有效实现。

“整”是有机统一,有零无整则致“无序低效”。以整体思维推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就显著,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涌现出不少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带动一大批正能量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大众中乐讲乐传。然而,一些大学生“听了感动、说着激动、下来却不动”之“怪现象”却也屡见不鲜,导致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后劲不足”。究其原因,与按照大学的专业学习、学科划分、活动分类来僵化理解、生硬切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片面思想不无关联。尽管作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长的主要渠道,但这“重要一隅”的“单兵团作战力”显然与大学生全面多样、生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对等的。应以整体思维破除条块分割、职责单属的做法,在主渠道之外,广泛纳入教育力量、有效汇聚教育意识形态资源,进行大量的协调、整合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组织贯通和制度保障,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串联起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各个环节,形成全程育人的合力;此外,整体上促进不同话语场域的融合,减少话语的“各自为政”和转译困难,注重话语的灵活转化和顺畅衔接,将教材话语的理论魅力、课堂话语的春风化雨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以行证言”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在丰富生活场景中避免矛盾冲突、多加复现和印证,加强大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解、认同与信服。

持与变相统一的逻辑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时代发展的潮头往哪里奔,高校师生就应向着哪里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在坚持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探取支撑时代潮流涌动的深沉力量,也要在把握时代潮汐的更迭变化中凭借创新发展立住思想引领的潮头。持与变相统一的逻辑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的必然遵循。

高校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库,酝酿着学子的未来之路和国家的发展潜力。在这方关系个人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话语场,以谁为话语对象、组构什么样的话语主体队伍、推崇什么样的主导话语、用什么话语包裹和传递知识文化信息等事关话语权的问题,就是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具体展开。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法国学者福柯深刻剖析了知识的“价值基座”,美国教育家阿普尔关注研究了意识形态与课程的关联,纵观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培育,意识形态的光晕从未暗淡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是应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之需要而生,通过对高校话语场域的调控与主导,实现思想观念、知识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再生产,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肩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奠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引导广大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依据,也是贯穿这一生成过程的基本守持。

时代在发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对象、运行条件和工作空间无一不在发生着改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必然不会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行为结果,而是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对象需求变换话语形式、更新话语内容,在批判与竞争中不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和占据价值高地的动态过程。要“守持”就必须“改变”,“改变”必须以“守持”为方向指引,遵循持与变相统一的逻辑才能在与时俱进中生成和发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标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在感知变化、分析变化、正确引导变化上占据主导主动。通过话语内容的推陈出新、话语方式上的择取转换,增强主流话语体系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积极在网络时代不断生长的话语空间中开疆拓土、据守阵地,会说“网言网语”,能控“网事网情”,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中保持为时代诉求发声、为师生发展服务的主动姿态,不断地冲锋陷阵,占领话语高地,引领思想潮流,促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生成。

竞与合相统一的逻辑

高校不是“物外之地”,从纷纭激荡的话语竞争中赢得优势、占据主导,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生成方式;高校应做“社会之光”,通过话语融合凝聚思想认同、海纳优秀文化,提炼与传播烛照社会未来之路的大学精神,同样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生成方式。正是在竞与合的统一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断汲取到新的生长力量。

话语的主导主动是话语竞争中的胜出姿态,话语权内在地包含着比较竞争的意涵。当前,全球化推动话语空间走向开放交叠的同时,也影响与冲击着原有的话语格局,市场化加深了话语立场的分化与异质程度,加剧着话语融合的难度,在信息化浪潮下,话语传播信道趋于扁平且增添变数,而社会的个性化发展,又催生出多样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提高了对话语交流与转译能力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在复杂的话语竞争环境中为大学生提供价值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红专结合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挺身入局,积极应对挑战,在意识形态话语竞争中赢得胜势。应树立话语竞争意识,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话语攻势、价值渗透和其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扰,理直气壮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定义权、表述权和传播权,进而“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增强话语竞争实力,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密织起资源、组织、制度的保障网,坚持鼓励话语自由和加强话语管理的统一,守护大学生心灵成长的话语环境。提升话语竞争能力,在发展创新上先人一步,在反应速度上快人一拍,在处理水平上胜人一筹,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到位”、做“走心”、做“出彩”,占据话语竞争的优势地位。

话语竞争与话语融合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通过话语融合促进差异整合、共识聚合以及思想行为的配合,也是实现话语主导的应有之义。历史峥嵘中,西南联大曾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风气”(冯友兰语),在战火中坚守一方“学术圣地”和“民主堡垒”。当今时代,在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交织纵横的经纬网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更不能偏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生成路径,通过整合差异、聚合共识、引领思想是必然的时代选择。应认识到,高校中的话语竞争,既包括坚守思想防线的对抗性斗争,还包括与各种亚文化、非主流思想争夺话语受众的非对抗性竞比。对于后者,加强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交融整合与层次提升,使之转化为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手段与资源,是生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上优之策。引吭高歌的“独唱”不敌同声共应的“合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当好整合群体发声的“领唱人”,在话语融合中促进思想共识和身份认同,积极推动大学生“听众”主动“合拍而唱”,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真心受益中,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注入朝气蓬勃的生成动力。

实际上,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始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研究之基,导向探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发展策略的研究旨趣,而对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逻辑的探索则是联系和承接理论研究与实践策略不可或缺的“中观层次”。深刻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能够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研究成果得以印证与展开,使纷繁复杂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清晰可辨,有利于评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状态与和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能够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因“得法”而“得效”,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