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探索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2017-03-11 13:14刘杰磊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富川旅游业精准

寇 垠 王 桢 刘杰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力度予以推进。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就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去除“等靠要”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移风易俗和改变落后生活方式等作出重要批示,为做好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思路。我国贫困问题最复杂突出地区是民族贫困县,占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51%,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底线和短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下称富川县)进行文化精准扶贫调研,深入了解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模式经验、问题和对策,为其他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思路借鉴。

一、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背景与成效

(一)富川县文化精准贫困背景

富川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黄金地带,离广东连山140公里、桂林272公里,县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聚居了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回族、彝族等七个民族,总人口33.2万人,其中瑶族占比47%。富川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和“瑶族长鼓舞”,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溜喉歌”“富川上灯炸龙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声瑶歌”“瑶族八音”和“花炮制作工艺”,以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殷庙、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富川县多次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秀水状元村)、中国历史文化古村落和中国风雨桥之乡等荣誉称号。

富川县虽然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但存在诸多困境。首先,地理交通位置不便。富川县地处广西都庞和萌诸两岭余脉间,山水相交,地形复杂多变,造成交通网络复杂闭塞,制约了地方特产脐橙和石斛等产品外销及外部资源流入,成为制约富川县经济社会发展障碍。其次,多元民族文化制约发展效率。富川县境内聚居瑶、汉、壮、苗、侗、回和彝等七个民族,不同民族精神文化习俗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时顾虑更多,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再次,贫困文化基因根深蒂固。由于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劣,贫困人群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形成了自身适应性文化习俗,如封建迷信、宿命论、等靠要等贫困文化思维,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障碍。

(二)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在县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下,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助力群众贫困文化改造,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物质文化脱贫,取得较为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覆盖面最广和群众参与率最高的先进文化传播载体,是改造民族地区贫困文化基因的重要抓手,为此富川县不断加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提高先进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带动贫困群众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富川县贫困人口精神文化风貌,摒弃贫困文化基因。除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改造贫困文化基因,富川县通过培育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物质脱贫,建成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生态工业、文化生态健康产业等为节点的“文化+”县域文化产业体系,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和提升劳动技能,通过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改造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文化基因。

据调研发现,2014年富川县年接待文化旅游人数达94.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4.6%,实现文化旅游业收入9.85亿元,较上年增长25.7%;2015年,富川县年接待文化旅游人数18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89.6%,总收入超过15亿元,较上年增长52%,创富川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新高。与此同时,2013—2015年富川县贫困情况不断改善。富川县贫困人口数从2013年的92362人降至2015年的64283人,减少了43.68%;贫困家庭户数从21618户减至15465家,减少了39.79%;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2300元增加至2855元,增长了24.13%,可见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富川县精准脱贫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基本模式分析

精准扶贫体现为物质条件精准扶贫和精神文化精准扶贫,既需要政府政策性救济,也需要精神文化熏陶改造贫困文化基因,从而实现政府帮扶和个人积极配合的参与式脱贫。富川县结合本地贫困特征,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改造贫困文化基因,同时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物质脱贫。

(一)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造贫困文化基因

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呈现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贫困特征,常常伴有封闭落后的贫困文化基因,制约了民族地区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精神动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Oscar Lewis提出了著名的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贫困是一种自我维持的保守文化体系,源于长期贫困环境影响下,群体为适应环境而积累形成的特定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文化体系,如常以宿命论看待世界,以自暴自弃或消极等待等思想指导生活。贫困文化对后代子孙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代际相传逐渐固化和延续,成为贫困群众内心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可见文化精准扶贫核心应该是改造落后贫困文化基因,通过先进文化传播改变贫困人口精神文化价值观,进而催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基于此,富川县树立了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改造贫困文化基因的公共文化精准扶贫思路。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吸引群众参与,改变贫困文化生态

以地方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年年有大赛为目标,组织策划了大量文化服务活动,如富川县春节民族文艺汇演、上灯炸龙节等活动。引导基层文艺队伍按主题要求创作先进文艺演出,吸引贫困群众广泛参与,从而培育贫困群众先进文化观。结合民族地区轻视阅读问题,富川县精心筛选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图书资料,深入基层为贫困人口送图书、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培育贫困人口阅读兴趣,推动贫困人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文化改变。

2.培育现代文化艺术新乡贤,支撑基层先进文化传播与发展

基层专业文化队伍建设是确保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基因库,乡绅群体确保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因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限制,贫困地区长期缺少专业文艺人才保障,导致这些地区缺少与现代文化理念交流传播的有效媒介,进而无法迅速消弥贫困文化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影响。富川县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民族歌舞、声乐等培训班,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精神文化理念、掌握现代文艺传播技能的先进文化新乡贤队伍,使其在基层先进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破除贫困文化生存土壤,让先进文化借助文艺新乡贤的努力而不断传播和发展。

3.通过先进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文化交流消弭贫困文化

广泛深入交流才能带动贫困文化理念反思与更新,富川县实施先进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促进富川县文化生态体系现代化,包括组织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院团到周边其他省市开展文艺演出交流,吸引外地院团到本地演出汇演,促进富川县与外部先进文化交流互动。富川县也强调对外部先进文化引进吸收,鼓励本地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反哺家乡,为县域企业提供先进文化理念和管理技能辅导,促进本地创新创业文化生态体系更新,鼓励吸引在外退休优秀人士落叶归根,鼓励培养成为先进文化普及新乡贤,改变富川县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和传播生态。

(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物质文化脱贫

富川县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政府主导、集中管理、集约经营、多元参与、统筹发展”为原则,实施了乡村文化旅游富民工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文化旅游业带动贫困群众物质文化脱贫。

1.在政府主导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落地实施机制

富川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确立培植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建设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瑶族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专门成立富川县文化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开发指挥部,定期研究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问题,有力激发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氛围。在工作推进上,合理分配县委班子领导力量,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实行分指挥部制度,每个重点项目由几名副县级领导分任指挥、副指挥,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组织协调与督导,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步伐。为建立支持文化旅游业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富川县制定规划扶持政策,明确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配套了财政、土地和奖励扶持体系,有利地促进了富川县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

2.明确富川县主题文化概念,统筹规划和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富川县紧紧围绕“长寿、生态、慢城、民族”四大城市主题文化,以打造集长寿保健、养生、美食、娱乐、乡村度假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体系为目标,通过板块化布局、区域化联动和整合式推进,打造兼具产业驱动和景区依托的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如秀水状元村景区、神仙湖生态休闲园及神仙湖文化生态果蔬产业区等。为充分释放富川县文化旅游资源效益,政府聘请知名专家编制了富川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单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景点控制规划。以打造“瑶族生态文化旅游区”为品牌目标,对大秀水片区、古明城、神仙湖生态休闲园、碧溪湖环湖景观、湿地公园保护区、秀山民家围屋、深坡街古道村等景点进行规划整合,策划出历史文化探古游、瑶族文化风情游、湿地生态养生休闲游等富川县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全面提升富川县文化旅游品牌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3.政府引导投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支撑

富川县把打造创意景区景点作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着力点,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载体带动政府文化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培育了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有力支撑了富川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正在建设大秀水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印象凤溪”民俗风情旅游区,其中神仙湖花海旅游项目已成为贺州市文化旅游业新亮点,年带动贫困群众就业超过800人次。除了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县政府按“城即景、景即城”的发展理念,对县城中心区和城东新区实施了全方位高层次开发,对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成了具有瑶族符号特色的霓虹灯一条街、夜市一条街、商业步行街和瑞光休闲公园等基础配套项目,为富川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支撑。

三、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的问题分析

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也存在财政保障、人才保障和内容创新保障等问题,结合与富川县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形成了相对应的思路对策。

(一)财政保障问题分析

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存在财政资金部分拨付滞后问题。目前富川县国家扶贫财政资金拨付主要采取直接拨付到县的方式,省市两级财政只进行合规审查备案,但仍有10%的扶贫资金采取从中央到省、市、县的逐级下拨方式,使得财政资金拨付的周期变长,影响富川县部分文化扶贫建设项目不能按时启动,制约了文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同时文化扶贫财政资金还存在被统筹使用情况,由于县财政负担较重且脱贫攻坚压力大,县级政府将部分文化扶贫资金用于其他紧急事项支出或偿还债务,如基层文化站物资设备资金被政府部门统筹他用,导致基层文化精准扶贫面临财政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富川县可以强化文化精准扶贫的政策监管,健全政府文化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将文化精准扶贫相关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详尽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的监督检查。对文化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要建立跟踪检查机制,实现从前期项目审批至后期资金使用的全程审计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罚和督促整改,对文化扶贫资金挪用问题要严厉查处、严肃对待,堵塞基层文化财政资金保障制度的漏洞。

(二)人才保障问题分析

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面临严峻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由于富川县地处三省交界处,为贫困地区群众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就业提供了重要地理优势,造成富川县乡村内都是老弱病残孕等弱势劳动力群体,优质劳动力长期持续外流,造成富川县缺少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力保障。在缺少大量专业性产业人才情况下,文化旅游业服务水平难以真正提高,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技能知识缺乏、服务意识不足,难以支撑富川县建设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目标。同时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普及率不高,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滞后,不利于企业形成内部创新动力,制约了富川县文化旅游业竞争水平的提升。针对该问题,富川县政府要努力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在政府推动下,通过多种渠道合作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能力和水平,建立服务富川县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培训机制,确保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艺术人才能与时俱进,成为富川县贫困文化改造的中坚阶梯力量,可与广西大专院校合作,针对富川县开展特色文化人才定向培育,完善特色文化旅游配套培育课程体系,为富川县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对口人才。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为文化艺术人才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提供基础保障。

(三)内容创新问题分析

富川县文化旅游业产品服务种类丰富但市场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不重视产品服务研发、外观包装设计和品牌宣传营销等。富川县已有文化旅游产品服务主要是欣赏瑶族文娱表演、吃农家特色饭和看山水人文景观等,这些服务附加值不高且内容重复单一,不能真正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生态内涵,文化纪念品样式老旧且应用场景不多,难以满足文化旅游消费者对富川县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富川县要加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走精品化之路,整合富川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并重点建设若干综合实验区,加大品牌营销宣传力度,培育富川县文化旅游特色品牌。要改善配套的道路交通网络条件,提高文化精品酒店品质和附加值,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完善基础配套服务。此外,注重特色文化创新与旅游发展规划,突出文化旅游业发展重点工作和重大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经济社会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文化+”产业融合和地区协同发展,如与广西省内企业联合开展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推动富川县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

四、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的经验启示

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模式对其他民族地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有较好借鉴意义,笔者将其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一)政府重视与群众动员相结合,形成贫困文化改造动力火车头

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领导重视和落实推进。要确保民族地区主管领导了解并重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借鉴富川县文化精准扶贫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项目建设推进指挥责任制经验,以县长和县委书记为首成立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文化精准扶贫研究推进会,分工明确,推进项目实施。文化精准扶贫需要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要高度重视群众动员参与,通过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其开展更多优秀活动确保贫困群众文化扶贫落到实处。如富川县实施“群众骨干培养工程”,组织乡镇、村(社区)“两委”干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指导员等,与农村群众的骨干力量开展“结对子”活动,培养大批农村骨干队伍。通过社区理事会平台,将群众骨干充实到理事会和村小组长队伍,开展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基层骨干群众参与文化扶贫的积极性。

(二)强化文化资源挖掘与品牌开发,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资产

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但只有经过挖掘、开发、包装和营销后的资源才能成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和资本,其他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和资本化开发,将特色文化资源按照无形资产确权要求进行产权界定、清产核资和会计计量,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能以价值和价格衡量的可交易流转的文化创意资产池。富川县结合历史文化、瑶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美丽乡村田园文化和特色农业文化等元素,以“古韵富川,美丽乡愁”为文化发展定位,培育打造了长寿之乡、塞上江南、生态家园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及“小桂林”等荣誉资质类无形资产。在此基础上,政府对品牌资产进行投资包装、广告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消费进而形成客户类无形资产。因此,文化资源资产化战略应该成为民族地区政府挖掘特色和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探索出符合地方资源能力特色且集资源挖掘、保护开发和产业化全链条需要的文化资源资产化路径,从而引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三)以生态系统体系为理论指导,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少数民族地区工业体系普遍薄弱但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和国家规划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符合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经济增长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既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能通过文化创意输出助力相关产业提质增效,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要有生态系统理论支持,通过文化价值挖掘开发,提高文化资产的存量与增量,形成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本存量,带动地区相关产品服务借助特色文化元素提升竞争力。富川县以生态系统理论引领文化产业规划工作,通过“文化+”推动富川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文化+健康产业的大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局面。以华润循环经济工业区为龙头,通过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打造集啤酒文化体验、风力发电观光、华润循环新城旅游项目为主体的现代循环工业文化观光游品牌;以秀水状元村、福溪宋寨、深坡古村、古明城等古村古城为龙头,打造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品牌;以广西龟石国家湿地公园、环龟石湖绿道、西岭山自治区级森林公园为龙头的瑶族生态文化养生休闲游品牌;以茅厂屋、下湾、大岭等乡村旅游点为龙头的民俗特色文化风情乡村体验游品牌。通过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富川县“文化+工业+旅游业+农业+健康产业”的新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富川县文化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体系支撑。

猜你喜欢
富川旅游业精准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精准的打铁
富川诗社年会得句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