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凯
逆向思维培养: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周宏凯
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
画龙点睛,照应前义,篇末作结,揭示主旨,这是很多课文结尾的特点。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篇末入手,反向而思,从果溯源,追本求源,变归纳为演绎,变综合为分析,灵活进行教学。比如,教学《长城》一课,可直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入手展开教学:长城为什么说是一个伟大奇迹?在这个大课题目下再设计三个具体的逆推式的小题目:其一,长城显示了什么?(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从哪几方面可以说明?(第3自然段)其二,长城在规模上怎样?(气魄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自然段)其三,长城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第2自然段)由“果”追溯到“因”,由“结论”推到“过程”(逆向思维),然后再引导学生由“因”到“果”,由“过程”到“结论”,逐步归纳、综合(顺向思维),得出结论:长城无论从规模、结构、设置,还是它所显示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上看,都可以称得上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奇迹。
有些含义精深、色彩浓烈的重点词、中心句,是文章的精髓、灵魂所在。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这些精言妙语入手,步步设疑,层层布障,诱导学生向纵深开拓。比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先抓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展开分析:漓江水的特点有哪些从那些地方看出来?”(静、清、绿)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抓第三自然段中心句“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来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发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奇、秀、险)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四自然段最后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去回应全文,领会文章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赞美了什么?(祖国的壮美山河)
这样,从总结句、中心句、重点词开始逆向分析,反向思考,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捕捉重点,抓住中心,掌握思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善于顺向思考问题,还要启发学生改变思维的一般方法和习惯,从事物的反面假设想象,加以分析,反向推理,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教师可在正面理解将相的优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反面假设,逆向推理:假如蔺相如不采取回避退让的态度,而是和廉颇争锋相对,坚决斗争,将会有哪些坏处呢?让学生联系上下两个故事进行想象,从而使学生知道将相不和的危害。这样在正面分析事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假说、想象、反向思维、逆向推理,学生不仅能深入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而且初步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强化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有些结构缜密的课文,会巧妙运用过渡手法,通过过渡句或过渡段承上启下、牵制前后段落。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过渡句或过渡段入手,从中间展开阅读,瞻前顾后,背向思维,分析概括。《左公柳》一课有两处过渡句,教学时先抓第3自然段开头“这颗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这一过渡句,从中间开花,向前后展开: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却看见一颗高大茁壮的柳树?让学生通过对比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和树冠宛如帷幄,具体理解这颗柳树的不一般。接着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棵柳树生长如此挺拔?引出树的名字“左公柳”,从而理解左公柳名字的由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得名)。然后抓住第12自然段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等过渡句,向前后推进阅读左宗棠是如何建设新疆的,结果怎样(塞外连绵千里绿如帷幄)。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左公柳名字的由来。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回过头来深入理解课文开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深刻含义,使左宗棠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完整、高大、丰满。这样抓住过渡句和过渡段,从课文中间打开分析的窗口,向前后展开,逆向施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结构规律和写作方法,也能使学生思维的逆向性和灵活性得到综合训练。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把循序讲读法和变序讲读法结合起来,把思维训练和语文基本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益民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