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秋梅
关注细节,让科学课堂更具吸引力
◎陶秋梅
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教育,再一次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教学细节,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发展性、联系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立体思维空间,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认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课堂细节的把握,能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自己生成问题。这种过程的积累本身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一节科学评优课,当大家走进教室看到《把固体放到水里》课题时,不禁佩服授课教师选题的胆识和勇气,也暗暗地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想通过一节课让三年级的学生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谈何容易!可当这节课结束之后,大家不仅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而且还有一种“知而获智,智达高远”的感觉。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智慧,教育技巧的高低往往着眼于细节。
回顾整节课,该教师先是让学生预测:把一整个苹果和一小块苹果、一个胡萝卜和一小块土豆块放入水里,谁沉谁浮?学生的答案很简单,当然是大的沉,小的浮。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们动手来验证。本人发现,桌子上的实验材料与书上的配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师这种关注细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学生们认真实验,仔细观察,随着一声声的惊叹声,得出实验结论,与预测的大相径庭——一小块苹果和一小块土豆块都沉入水中,而一个苹果和一个胡萝卜却浮在水面上。这时,教师激动地说:“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潜心研究、细心观察,值得老师学习。”这时,教师边说边把讲台上的胡萝卜和苹果放进装有水的水槽里,只见那个胡萝卜和苹果都奇迹般地沉入水中。此时,鸦雀无声的教室顿时喧闹起来。在学生眼里,教师绝对掌握课堂的“真理”。“谁错了呢?”学生们坐不住了,七嘴八舌地探讨起来。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说:“实验的材料是一样的,大小也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会不同呢?”学生们都好奇地打量着、琢磨着。
“不对,老师的水槽和我们的水槽,装的水不一样多。老师的少,我们的多,这说明必须在水量满足的情况下,体积大的物体会浮,体积小的就会沉。”
面对一位学生稚嫩而又斩钉截铁的回答,教师抓住时机,步步跟进:“那固体的沉浮到底取决于什么呢?”“我认为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与物体的轻重无关”。教师对此大加赞赏,顺势引出了教学内容:“实践出真知,通过你的细心观察,同学们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全班同学也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创新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一样数量的水”这一细节的巧妙安排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也是教学活动的亮点。教师需要做个有心人,关注细节,精心设计,及时捕捉,适时“引”“导”“拨”,用心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不断给课堂生成活力与生机。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科学学习态度。可见,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实现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成败的关键所在。
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拓展”课中的一个实验:教师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有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倾斜一定角度后把试管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加热,直到上部的水沸腾,管口冒出热气,以此来研究金鱼是否会有生命危险。其实,这是研究“水的传热”实验。因为液体的传热方式主要是对流,使热在水中传导的方向是向上聚集的,所以平时烧热水必须在下部加热。而在实验中,教师只加热试管的上半部分,让上部的水开了,下部的水还不烫,所以小鱼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安然无恙。但是,由于教师的疏忽,将倾斜的试管直立起来,只听周围的几个同学发出“哎呀……”的声音,再看试管中的小鱼,已经变成了白色,肚子朝上一动不动了。
从这件事以后,这位教师在实验时更加细心了。每次实验前,他都会考虑到各种因素,预先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设计周详,以致精益求精。因为,“科学来不得半点疏忽。”
科学课不是科普活动,科学课堂要上出科学味。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科学常识,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发现。教师运用真实的探究过程和体验,使学生感到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然而,许多教师上课时用上“十八般武器”,制造所谓的“亮点”,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课堂开展的探究活动是走过场和做形式,学生动手机会多,动脑机会少,缺少科学的时效性。
所以,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潜心琢磨,在细节上下功夫。也许实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就可能预示着一个重大的发现。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精心设计,与其为了体现完整的课堂结构匆忙地“赶路”,还不如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上反复挖掘,以致深入。就像陈建先老师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与细节处见功夫”。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一起关注科学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快乐成长,让科学课堂更具吸引力。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