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人物评说
——以《评说圣人孔子》为例

2017-03-11 12:48陈玉龙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圣人贡献高中历史

陈玉龙

浅谈高中历史人物评说
——以《评说圣人孔子》为例

陈玉龙

(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河北唐山372606)

评说,历史人物,核心素养,孔子

传统的教学中,凡是涉及历史人物评说,老师往往都习惯性地采取折中意见,教条地搬出“两点论”,其实,这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就失去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意义。辩证法是方法,不是条条框框。高中历史选修评说历史人物部分,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准确、客观地把历史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值得探究。笔者以《评说圣人孔子》为例,谈谈历史人物评说课如何进行。

很多老师在讲解这一课时,总是首先归纳出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方面贡献。

例如:文化上的贡献:《诗》《书》《礼》《乐》《易》《春秋》。

哲学上的贡献:“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史学上的贡献:编撰的《春秋》,开修史之先河。

教育上的贡献: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等。

思想上的贡献:儒家学派创始人,强调“仁”“礼”。

政治上的贡献:半部《论语》治天下。

老师这样讲解,看似面面俱到,但只是轻描淡写孔圣人的全貌,再现了知识层面,没能挖掘出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所折射的智慧之光和强大的现实意义,让课堂没有一丝的历史思维,也失去了鲜活的内涵。再如:有的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角色,用戏剧形式通过对话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和贡献,看似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场面热烈,畅所欲言,但又停留在了肤浅的知识问答的水平,等于又回归了教材。

圣人孔子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其不朽的思想滋养了历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作为中国灿烂文化的代名词走向了世界。统计得知,《论语》中,“仁”字提到109次,“礼”提到73次,“道”提到60次。所以在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时,我的教学理念是重点挖掘思想家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能跨越国界,普度众生的“宽恕”这一美德教育。我的教学过程,归纳为“准确界定”“注意掌控”“区分看待”三个“度”,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三个追问”。

1.对于孔子的评价,应准确界定出教学层面与研究层面的结合点。

笔者认为,评说孔子这位圣贤,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包容、理解、仁爱的情感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感浸染给听课的学生,让学生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岁月中想到孔子、说起孔子时也会想起曾经的老师。

我布置了一个当堂作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篇自己真实经历的短文,题目就是“宽恕”要求用孔子的思想,理解自己的故事。

东周有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对于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体系和在思想文化界独尊的历史地位,虽穷尽一生的精力和智慧去探究去思考也未必能收获点滴的透亮和精髓,更何况我们的老师要用短短的40分钟来解读几片皮毛。所以,我很是担心,对评说圣人孔子而言,在有限时间内的任何形式和深度的挖掘,都会使人觉得有挂一漏万的撕裂感,甚至于肤浅成教材本身的复制品。“历史学承担了民族认同的重要职责。”①③〔美〕乔伊斯·阿普尔比:《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我不赞成走近孔子的世界,因为那是对历史的追寻,对于现实的作用微乎其微;我赞成让孔子走近我们的世界,特别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哪怕是一点点的真善美,一点点的慈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这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极力推崇孔夫子的真谛所在。

2.对于孔子的评价,应特别注意掌控知识及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仅凭课堂教育当然做不到研究,我们能做的是,让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符合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我继续让学生思考(第二次追问):怎样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大环境让孔子萌生出这种仁爱的宽恕思想?没有人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影响而凭空产生的。我试图让学生对孔子的经历感同身受。

经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讨论,几乎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迭起,充斥了争夺和厮杀,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加之孔子父母早逝的凄凉遭遇。这就使得关爱、理解、包容、仁爱成了他心中的渴望和梦想。而孔子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把这种美好的情愫推己及人,演变成了一种大爱。历史核心素养在学生的心中萌发。

3.对于孔子的评价,应区分看待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对当今社会发展所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是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使然。

“最终决定性的步骤总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力的活动。”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82页。最后,我让学生再思考(第三次追问):孔子宽恕思想能跨越国界的理由是什么?

当学生各抒己见以后,我继续深化:

我们这个世界让市场经经济浸泡在了货币的染缸里,缺失包容、缺失信任、缺失爱了。所以,孔子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人性的爱就像太阳的热,它能够溶解人们心中的冰点。

为什么今天的人们,都特别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包容,因为经过一段近似疯狂地追逐金钱的满足后,并没有心灵层面的慰藉,恰恰感觉到的是缺少了真情,幸福指数摇摆,可见只有钱币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为了本国的利益,不断地争夺着贸易、市场、能源、利润,世界几乎变得完全的物化,使得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宽容理解和包容。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孔子和他两千多年前提倡的仁爱宽恕学说和秩序规则,就地成了治国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灵丹妙药。

各国都有控制国民集体记忆的必要,因为国家若要维持安泰,就要塑造国民对历史的认识。③〔美〕乔伊斯·阿普尔比:《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历史本该很鲜活,历史人物更是活生生地存在过,所以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评说历史人物,老师一要有“起死回生”的理念,二要有“古为今用”的智慧,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历史核心素养”。

G63

B

0457-6241(2017)09-0058-02

陈玉龙,中学高级教师,唐山市历史兼职教研员,就职于唐山市开滦一中。

【责任编辑:王雅贞】

2017-03-16

猜你喜欢
圣人贡献高中历史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贡献榜
官场圣人范仲淹
海洋贡献2500亿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官场圣人范仲淹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