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历史教科书研究动态及启示*

2017-03-11 12:48张利娟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科书历史研究

张利娟

国外历史教科书研究动态及启示*

张利娟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历史教科书,研究动态,研究启示

国外众多国际性组织对历史教科书进行研究,影响力较大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教育协会、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日本教科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教学资源和教科书研究联盟、南非《昨天和今天》杂志社,等等。这些组织有专门的出版物刊登历史教科书研究成果。本文写作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这些出版物,以及网络上的专业数据库。由于语言因素局限,文章选择的研究对象以英文写作为主。另外,国外有关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成果众多,本文写作不可能也不必囊括所有,只挑选少量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为例证说明国外学界有关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动态,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给我国教科书研究带来的启示。论文写作初衷为抛砖引玉,冀能引起学界对国外历史教科书研究的关注,即为一大幸事。

一、国外历史教科书研究动态管窥

1.个人研究与团体研究相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组织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教科书进行研究。1999年,该组织联合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书研究和修订指南》。①Pingel,F.,UNESCO Guidebook on Textbook Research and Textbook Revision.Paris/Braunschweig,2010.2012年又联合阿拉伯国家联盟、瑞典等多家机构共同出版《历史教科书作者指南——共同的路径:欧洲、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新方法》。②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通过跨国的合作与协调,德法、德波、以巴、日韩、中日韩等各国学者将个人研究与团体研究相结合,成立了“教科书共同编写委员会”,对双方存有争议的历史相互协商,达成共识,共同编写教科书。

国际历史教育协会1980年成立于德国。协会成员遍布全球,每年出版年鉴,定期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协会在中国长期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如举办“1945年以来世界史的呈现:亚洲与德国/欧洲教科书叙事特点的比较”国际会议、中德历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学校等。

二战后成立的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以研究历史、地理和公民三科教科书为主,对欧洲各国教科书合作做出了极大贡献。该研究所收集有来自全球157个国家171000册教科书、70000册教科书研究文献。研究所联合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对教科书进行研究,在冲突的团体中扮演着“中立”角色,鼓励对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以消除民族偏见,为和平解决国际冲突铺设道路。①Pingel,F.,UNESCO Guidebook on Textbook Research and Textbook Revision,pp.63~65.研究所设有图书馆并对外开放,每年发布年度报告。同时该机构也是欧洲委员会的教科书研究中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关注亚太地区的历史教科书问题,2008年举行了四国(美国、日本、中国、韩国)一地(台湾)历史教科书编写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分裂的记忆:历史教科书与亚洲的战争”。另外,斯坦福大学项目组翻译和研究了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美国的历史教科书,2011年出版《历史教科书和亚洲的战争》一书。②Gi-Wook Shin,Daniel C.Sneider(Hrsg.),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 Wars in Asia.New York and London,2011.与现有的有关东亚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文献相比,该书有两大贡献,一为在备受关注,存有争议的八大问题上,如南京大屠杀、朝鲜战争的起源、东京战犯法庭、慰安妇等方面增加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二为将美国历史教科书纳入亚洲历史问题的研究范畴。作者认为从1941年甚至更早,美国已被卷入到东北亚事务中,日本的历史问题也是美国的问题,东亚的和解需要美国的参与。

另外,日本的(财团法人)教科书研究中心、美国的教科书委员会、法国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的教学资源和教科书研究联盟等组织与机构聚集了一大批从事历史教科书研究的学者,通过个人研究与团体研究相结合,涌现出大量有关历史教科书研究成果。

2.教科书的编写与修订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教科书是传递国家意志的工具,在推进集体的国家认同方面有积极作用。各国对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给予特别关注。教科书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修正过去教科书中对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的偏见,以达到促进国际理解的目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应该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各国学者在这点上逐渐达成共识。

前文提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书研究和修订指南》,对包括历史教科书在内的教科书研究和修订方法提出了很多可供操作的建议,此书已被作为解决东亚、非洲和中东地区教科书争议问题的有效工具。201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家机构共同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作者指南——共同的路径:欧洲、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新方法》,该书的目的是为教科书编者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他者”提供建议,③④⑤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pp.8、55、10~11.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反映的跨文化碰撞,以及在教科书中应如何书写这些碰撞。④⑤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pp.8、55、10~11.该书提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该反映欧洲、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多样性,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可取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多视角方法。⑤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pp.8、55、10~11.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德法一直在开展两国间的历史教科书合作交流。编辑人员基于“多角度观点”和“两个视角”理论,采用了“交叉方法”编写教科书。2006年开始出版有德法共同历史教科书。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克服民族主义的范例。受此鼓舞,德波成立了德波教科书委员会编写两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已于2013年出版。另外,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有中日韩《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教科书辅助读物。⑥《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该书从1840年帝国主义侵略亚洲讲起一直到二战结束三国建立外交关系,其特点是不侧重于某国立场,以三国学者讨论后所得共识作为其所载内容,用开放的视野对待他国历史。此书于2002年开始撰写,2005年起陆续在三国发行。2013年,中日韩三国学者又共同出版了《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上卷《国际秩序的变迁》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东亚三国近现代的结构变迁,下卷《制度·社会·人》按专题分门别类探讨了东亚民众的生活与交流。⑦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重视教科书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社会控制的中介。教科书不可能价值中立,包含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受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发展、课程观、历史观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的价值取向会有偏重,难以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或应然状态。由于其学科属性,历史教科书在传递国家意志、形塑民族记忆、促进身份认同方面等承担了更多功能。借助教科书的叙事,国家有选择性地告诉学生有关自己和他者的历史,希望能转化认同支持,塑造集体记忆,以达成特定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目的。

历史教科书在推进形成国家认同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教科书如何构建身份认同是最近几年国际教科书研究始终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论著有:《重访广岛:美国和日本历史教科书在构建民族记忆中的作用》《寻找俄罗斯国家认同:历史教科书能提供答案吗?》《印度和巴基斯坦历史教科书在塑造集体身份认同中的作用》①Crawford,K.,Re-visiting Hiroshima:The Role of US and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emory.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3(1),pp.108~117;Ismailov,M.,&Ganieva,N.,In Search for the Russian National Identity:Do History Textbooks Hold the Answer?Journal of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2013(2),pp.366~392;Dorschner,J., &Sherlock,T.,The Role of History Textbooksin Shaping Collective Identities in India and Pakistan.In Cole,E.A.(Ed.),Teaching the Violent Past:History Education and Reconciliation,pp.275~315,Lanham:Rowman&Littlefield,2007.等等。

澳大利亚学者主编的《民族建构与全球文化中的历史教育》中收录有各国学者撰写的12篇论文,集中论述了美、加、新、俄等国的历史教科书与民族建构。②Zajda,Joseph(ed.),Nation-Building and History Education in a Global Culture.Dordrecht:Springer,2015.《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什么?从国际观点看学校历史教科书》全书按章节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典、英国、德国、以色列、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南非诸国的历史教科书改革,探讨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如何影响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该书尤其关注于教材编者有意选择或遗漏了哪些知识,选中的知识是如何被传递给学生以成为国家认同、民族意识的共同记忆。③Stuart J.Foster&Keith A.Crawford.,What Shall We Tell the Childre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Greenwich,Connecticut:Information Age,2006.

《教育在亚洲的政治工具》《历史教育与东亚的民族认同》《东亚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设计:认同政治与跨国界渴望》《东亚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组成》④Marie Lall&Edward Vickers.,Education as a Political Tool in Asia,New York:Routledge,2009;Vickers,E.&Jones,A.,Histo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ast Asia,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5;Müller,G.,Designing History in East Asian TextbooksIdentity Politicsand Transnational Aspir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1;菊池一隆:《东亚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组成》,京都:法律文化社,2013年。《历史教科书和亚洲的战争》等论著通过研究东亚历史教科书问题,关注于东亚的历史教育、民族认同等敏感议题的争论。《东亚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组成》分为六个章节,包括“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与通史教育”“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冰点事件’与上海版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历史教科书中的韩国与朝鲜”“新历史教科书与战时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作者对中日韩之间的历史争议、东亚各地区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缺失、中国及日本国内针对历史观的论争等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详细解读了东亚各国在近代东亚区域史演变过程中的历史观。《东亚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设计:认同政治与跨国界渴望》收录有十几篇中日韩德等国学者的论文,关注于历史教科书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历史教科书在解决由于国族立场不同引发的历史认知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尝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其中韩国学者在《韩国与日本的历史冲突与对话——聚焦日本历史教科书》一文中,分析了日韩共同教科书计划,试图克服过去那些不同国家历史认知间的冲突。⑤Jae-Jeong Chung,Historical conflict and dialogue between Korea and Japan:a focus on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s,Müller,G.,Designing History in East Asian Textbooks Identity Politics and Transnational Aspir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1, pp.207~228.

4.备受青睐的研究领域:教科书内容研究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研究历来是教科书研究中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领域。其中,教科书的叙事特征、自身和他者形象、性别角色研究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1)教科书叙事特征研究

德国教授马丁·吕克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的东德和西德,1989年和2007年三个阶段的德国历史教科书采取的叙事方式。①②孟钟捷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449~459、293页。70年代的东德历史教科书利用国际的视角来解释冷战复杂的因果关系,而西德的历史教科书对世界历史的解释,采取的是以反共产主义为主的叙事方式。1989年的德国历史教科书,把德国国家的历史作为主导叙事,以这种方式把德国国家历史放入世界历史中。2007年版的历史教科书似乎在倒退,没有使用新观点和新视角,德国的历史被再一次解释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级对峙世界体系中的傀儡。韩国学者裴成俊在《与冷战结束相关的韩国大众史学与历史叙事》中提出:我们在教科书编写中,应采取跨越本民族本国家局限的历史叙述,站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视角,寻求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构建一种全新的能“超越民族和国家局限的历史观”。②荣获“美国图书奖”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一书作者在考察了美国各版本历史教科书后指出: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惜“肢解”历史,英雄化历史人物,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③〔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另有相关著述,如美韩五位学者合写的《是谁的历史?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分析》《历史的路径:历史教科书的叙事分析——1945~2004年比利时的历史教科书案例研究》《二战中的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选择和遗漏》等。④Lin Lin,etc.,Whose History?An Analysis of 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 Textbooks from the United States,South Korea,Japan,and China,The Social Studies,2009,pp.222~232;Vanhulle,B.,The path of history:narrative analysis of history textbooks a case study of Belgian history textbooks(1945,2004).History of Education 2009,38(2),pp.263、282;Foster,S.,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in World War II:Selection and Omission in English History Textboo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5(5),pp.1~19.

诚如国际历史教育协会主席、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教授苏珊·波普所说:“全世界范围的各国历史教材,都把自身和自身的政治观点描绘为热爱和平与积极正面的,同时相应地把对手塑造成意识形态上茫然无知的、不人道的和侵略性的。双方都在选择性地呈现历史,并以相同的方式展开政治宣传”。⑤孟钟捷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第2页。当我们在编写历史教科书时,应该是站在本国的视角抑或世界的视角来书写?国家叙事和世界叙事是否可以?如何灵活地交融?孰轻孰重?以国家为中心的“主导叙事”与特殊群体的特别叙事如何处理?这些课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2)自身和他者形象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教科书如何构建“他者”,如何处理自身和他者以及多元化和跨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些构建能否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整合。有学者选择了八种在韩国、日本、美国普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其如何描绘朝鲜战争进行了比较分析。⑥Suh,Y.,Yurita,M.,&Metzger,S.A.,What Do We Want Students to Remember About the“Forgotten War”?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Korean War as Depicted in Korean,Japanese,and U.S.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2008,23(1),pp.51~75.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出版于1994~1996年的九种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亚裔美国人进行了分析。作者建议教科书应该覆盖菲律宾、韩国和亚印裔美国人,深入分析与所有亚裔美国人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话题。⑦Harada,Violet H.,The Treatment of Asian Americans in U.S.History Textbooks Published 1994-1996.The Educ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Center(ERIC),2000.Retrieved from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48072.pdf.有学者选择了日本和美国的五种最畅销的历史教科书,对其中的当代日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日本教科书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反核运动,而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更多强调美国1945年至1951年在日本的地位和政策。①Ogawa,M.,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Japan in Japanese and U.S.World History Textbook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Montreal,Canada,April19,1999).Retrieved from http://files.eric. ed.gov/fulltext/ED442725.pdf有学者在《中国学校所教授的“他者”历史——国家、文化不对等与递嬗的欧洲意象》中以20世纪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欧洲印象的转变为例,探讨了中国历史教科书“自我”“他者”概念以及文化不对等关系呈现方式的演变。②Müller,G.,Teaching‘the others’history’in Chinese schools:the state,cultural asymmetries and shifting images of Europe(from 1900 to today).Designing History in East Asian Textbooks Identity Politics and Transnational Aspir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2011,pp.32~59.另有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希腊2012~2013学年使用的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师使用用书)如何呈现“他者”和“不同”进行了研究。③Zachos,D.,&Michailidou,A.,“Others”in Textbooks:The Case of Greek Sixth Grade’sHistory Textbook.Theory in Action,2014,7 (3),pp.1~25.丹麦学者对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的欧洲进行了研究。④Alm,M.,Europe in American World History textbooks.Journal of Transatlantic Studies,2014,12(3),pp.237~257.李毅教授著有《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作者选择了美国选用较普遍的历史教科书,分门别类介绍并点评了其中有关中国的内容。⑤李毅:《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教科书编写中如何再现他者和自我,如何尽量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跨越教科书编者的主观意识,超越意识形态,避免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激化对立。这一议题需要多国学者的长期努力,协同合作。

(3)教科书的性别角色研究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和学习工具。教科书中对人物性别的描写是否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两性观?是否存在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代表性著述有《通过教科书促进性别平等的方法论指南》《美国20世纪60、80、90年代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和责任》《美国的K-12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平衡》⑥Carole Brugeilles&Sylvie Cromer,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through Textbooks,A Methodological Guide,France:UNESCO, 2009;Roger,C.,Jeffrey,A.,&Timothy,M.,How Much of the Sky?Women in American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from the 1960s,1980s and 1990s,Social Education,2004,68(1),pp.57~62;Samira Alayan&Naseema AI-Khalidi,Gender and Agency in History,Civics,and N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of Jordan and Palestine.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Memory,and Society, 2010,2(1),pp.78~96;Kay A.Chick,Gender Balance in K-12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s,Social Stud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6,1(3),pp.284~290.等。通览各国的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人物性别的描写上大都存在偏见、刻板、遗漏等现象。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是各国历史教科书由来已久的现象。

5.对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研究逐渐深入

直至20世纪70年代,教科书研究才在欧洲大学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且地位低下。教科书的使用、接受机制和使用效果的实证研究匮乏。以前学术界更多地将注意力关注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后来教科书的使用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虽然这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还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将从当代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中借鉴到的方法逐渐运用到了教科书研究领域。以前更多的是就教科书内容本身研究教科书,现在则是将教科书研究与政治、经济、文化、媒体相联系。另外,教科书在课堂中如何实施,他们如何影响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逐渐得到了关注。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国际历史教科书研究缺乏有力的理论框架,以传统的内容分析法为主。⑦Repoussi,M.,&Tutiaux-Guillon,N.,New Trends in History Textbook Research:Issues and Methodologies toward a School Historiography.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Memory,and Society,2010,2(1),pp.154~170.德国学者讨论了几种不同的历史教科书研究方法,包括解读式内容分析法、语言分析法、跨文化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等。①牛津大学学者在《学校教科书研究方法》一文中,选择了美英国家广泛使用的八本历史教科书,探讨了运用哪些方法来分析二战在这些教科书中的呈现,特别论述了如何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二战。②Nicholls,J.,Methods in School Textbook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Teaching and Research,2003,3(2), pp.1~17.另有南非学者在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中构建了一种教科书文本分析模型,提出教科书分析工具的三个阶段和五个维度。③Morgan,K.,&Henning,E.,Designing a Tool for History Textbook Analysis,Forum: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2013,14(1).

二、对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的启示

1.建立教科书研究专业机构

国际上众多国家设有专门的教科书研究机构,如德国的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的教学资源和教科书研究联盟等。这些机构会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出版教科书研究读物,采取各种手段资助学者进行教科书研究。④如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为本国研究生提供出版与教科书研究相关的著作每本10万日元的资助。德国的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每年为国际上有志于从事教科书研究的人士提供奖学金。本人有幸得到此机构的资助到该研究所短期访学。访学期间,研究所还专门指派了从事历史教科书研究的该中心主任担任我的导师。与此相比,中国虽然设有课程教材研究所,但此机构是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对外宣传的是“为全面提升人教版教材和图书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主要是针对人教版教材进行研究,对教科书的研究面还不够广,也不够深入。

中国历史教育界成果颇丰的前辈不少,青年才俊层出不穷,但是查阅相关的历史教育(历史教科书)英文资料,国人的作品寥寥可数。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很少看见中国人的身影,实与中国大国形象不符。窃以为语言不是绝对的原因,与国外交流联系平台的缺失才是根本。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和影响力,完全可以成立单独的国际教科书研究中心,收集整理各国教科书,成立教科书图书馆,并与国内外各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召开国际学术年会,出版学术期刊著作,联合培养人才,开展中外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国际合作和交流还包括与前敌国进行,双方就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展开学术讨论。通过公开的激烈交锋,妥协与退让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别,创造和他国在理论和实践等领域内开展合作交流的可能性,让历史教科书成为联系与他国友谊的纽带,而不是成为发展国际关系的绊脚石。

2.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研究

历史教科书在促进身份认同、消除成见、化解冲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学界应丰富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研究,尤其应加强中国在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与中国在本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比较研究。反之,他国在本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及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差异也值得关注。不少外国学者已经对中国教科书如何描述本国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研究。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对于外国教科书中的中国研究较为缺乏。虽然有华东师大的杨彪教授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进行了研究,⑤杨彪:《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韦志榕等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国外中小学教材有关中国内容的研究”,相关学者正在研究“国外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⑥《历史教学问题》开设有“国外历史教材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专栏,相关学者正在进行“国外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研究,代表性的著述有:施诚:《美国大学世界通史教材对中国抗战的叙述》,《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梁占军:《欧美战争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抗战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诺维科夫、俞紫梅:《当代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中国抗战的叙述》,《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孙岳:《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赵亚夫、张汉林:《评现行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的叙事》,《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6期;杨彪:《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战》,《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6期。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教科书是“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由于意识形态、交流沟通不畅等原因,本国形象在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与误解。在这方面,中国完全可以仿效韩国的做法,①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韩国收集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教科书,对其中有关韩国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998年,韩国出版了《对韩国的谬误——究竟写错在哪里》一书。该书列举了大量实例,从18个方面对他国有关韩国的“歪曲叙述”进行了梳理。另外,韩国成立了国际韩国文化宣传中心,该中心人员不定期出访国外各大出版社,敦促他国修改教科书中的“错误内容”。参见刘东明《韩国对他国教科书有关韩国及韩国历史内容的审查》,《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1期。按国别成立研究小组,分门别类对各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国教科书中对中国描绘失实,模式化、刻板化内容,并不定期邀请国外教科书研究机构、教科书出版社共同协商,就教科书中的中国内容交换意见,以确保教科书内容随时更新且不带偏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途径融入国际交流的舞台,让世界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我们的声音越大,与世界的联系越紧,一个更丰满、真实、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在国外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可能性才会更高。

3.加强对历史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研究

学界可借鉴当代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理论对教科书的内容属性进行研究。由于历史教科书的学科特性,在分析教科书时,应跳出“知识载体”的认识局限,深入认识到其政治属性。对历史教科书的研究离不开教科书政治学、知识与控制、意识形态与课程等理论的支撑。任何研究离不开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永远是主观的。运用话语分析法可分析教科书在特定事件和人物的描绘上是否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历史构建有赖于诠释,而诠释又受制于教科书作者特定的历史情景和视野。运用诠释学方法可分析教科书文本蕴含有作者的哪些价值导向?国家间由于其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运用跨文化分析法可对教科书中的不同文化模式进行研究,以达求同存异,促进国际理解之目的。当然,对于教科书的研究,我们不应该仅仅聚焦于教科书的内容属性研究,也应该加强对教科书的教学属性研究。在对教科书的教学属性进行分析时,运用心理学、传播学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深入研究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如何有效吸收运用课本知识再传授给学生的转化能力。

通览中国对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学界对开展教科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关注甚少,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缺乏对教科书使用、接受、影响的实证研究。作为教育研究基本手段的实证研究存在规模小、类型单一、元研究元评价匮乏等问题。“纵观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实证是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水平最重要的保证。”②袁振国:《中国教育需要实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2期。实证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研究的主要方法。建议我国学者在对教科书研究时注重实证研究的反思与重构,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并加强对教科书使用的研究,如开展对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中学历史教师和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定量分析,从使用效果反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另外,当前大数据时代给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深挖现有的数据资源,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确立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秉承诠释与实证的结合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课题,需要我们持久深入地研究下去。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四川师范大学吴定初教授、成都大学冯一下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博士的悉心指导,特致谢意!)

G63

B

0457-6241(2017)09-0066-07

张利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杨莲霞】

2017-03-25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学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13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科书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