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以来传统孝悌思想研究述评

2017-03-11 12:06张俊英蔡静邹璇何俊瑶谷小伟宁鹏张艳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孝悌传统思想

张俊英 蔡静 邹璇 何俊瑶 谷小伟 宁鹏 张艳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近三十年以来传统孝悌思想研究述评

张俊英 蔡静⋆邹璇 何俊瑶 谷小伟 宁鹏 张艳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儒家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国内外对孝悌思想的研究文献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文化研究体系,现就学界近三十年以来传统孝悌思想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思考展望等总结概述,以期有所收获。

孝悌;传统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建立在“孝、悌、忠、信”等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仁”,而“孝悌”则为“仁”的根本和儒家精神的基石。儒家强调孝齐和教敬,主张兄弟间彼此友爱、重视家庭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孝悌思想的内涵也在不断批判、继承、发扬、阐发中得到了丰富,并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针对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有关传统孝悌思想进行梳理,以期为新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外因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发展也各有千秋,对中国传统孝悌思想的研究相对来说进展比较缓慢。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人们就把孝悌看得非常重要,但始终没有发展为一种比较系统的价值体系,大多着眼于宗教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以及对《孝经》的注解和翻译。除《圣经》之外,西方国家的研究文献和著作并不很多,甚至有的研究也并不太切题,但在研究方法和伦理视角方面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西方国家,家庭伦理的基本特征以爱为核心,以夫妻关系为主轴,表现为个人本位及契约人伦关系,“孝悌”并非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亲和对兄弟的友爱,而是与重视子女权利的平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平等,与传统的孝悌思想不一样。长久以来,西方一直对中国孝悌思想的研究,希望在中国传统孝悌思想上获得用以处理一些国家、民族在伦理、政治上所出现问题的启示。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代表性著作有美国学者阿瑟·亨德森·史密斯的著作《中国人的性格》,在书中说道,研究中国人的特征是离不开“孝”的,而要真正对孝进行研究论述是很不容易的,“孝”这个词在中国所产生的含义与国外的任何事物都不相同,英语也是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在美国人看来,对中国所讲的传统“孝”基本持否定态度,而在他们认为上帝是第一位、父母是第二位的,认为人人自由、平等,子女没有一定要赡养老人的义务。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中国的传统孝悌有着深刻的理解,所著《幸福之路》对以孝悌之道为特质的儒家伦理思想是最好的评价:中国的制度是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制度,是一种纯粹的伦理制度,并非我们观念中的宗教,与超自然或神秘的信仰无关(贝特兰·罗素,2003)。他又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对中国的传统道德和文化进行了思考,指出:“孝悌思想是某个文化阶段全世界的共有现象,并非中国人所独有。在中国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而这个旧的习惯却依然坚持和保存。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虽然同中国一样注意孝悌,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家族关系便逐渐淡漠”。

在韩国,老人处处都会受到尊敬,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年轻人见到老人还保留了鞠躬行礼的传统,对孝是非常重视的。传统孝悌观念因受我国儒家思想影响而具有政治化的特点,他们把孝作为维持家庭关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而大力倡导,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但与中国的思维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在实践上的不同。此外韩国圣山孝大学教授金时佑在他的《为了人类幸福的孝原理“爱·敬·事”——以孝经与圣经为中心》中指出:“《孝经》中的孝的本质是爱·敬·事,《孝经》与《圣经》有本质的类似性,但是孝的本质在原书和一些改编的著作上用多样的方法来说明和解释,所以到了现在这个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时代,我们应该把孝更加的简单化,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孝文化被儿童、青少年甚至更多年龄阶段的人所接受,达到更易于履行孝教育和孝实践的要求。”

在日本,儒学思想家把中国的传统孝悌思想作为重要的社会规范融于人际关系交往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特殊规范和民族行为的一种信念。如今,日本经济比较发达,个性在家庭中越来越清晰,不过民族行为没有消失,传统孝悌思想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是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与其积极意义相比,相对极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

在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国民孝的教育并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提倡尊老爱幼,“尊敬和尊重老年人”,认为这种精神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的稳定。把孝、悌思想上升成了一种国家意识,并组织很多有关孝的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孝悌思想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世界孝悌文化起到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传统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作为东方特有的家庭及社会伦理道德准则,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古往今来,国内对孝悌思想的研究文献较多,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文化体系。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悌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以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李大钊等思想家为代表,主要针对传统孝悌思想的封建性、愚民性、不平等性及其危害,猛烈抨击批判孝悌之道,批判家族本位主义、忠孝合一、吃人的礼教、有悖人道的愚孝行为等方面(郁有学,1996),并且对建立现代父子平等、解放子辈、变恩为爱、变权为责等方面的新型父子关系提出了好的建设性意见,就影响力而言,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对于反封建和思想解放,起到了它的历史作用(肖群忠,1999)。另一种态度是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对孝悌思想给予积极肯定和颇高评价,认为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对孝悌之道进行现代转换进行弘扬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历史性的描述阶段,并没有对传统孝悌思想发展的内涵、变迁及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在批判继承方面,相关的论述也不很多,尤其对其现代转换与重构和当代价值的研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纵观当前国内学界关于传统孝悌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传统孝悌思想观念的形成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观念之“孝悌”思想起源很早。据传尧、舜事亲尽孝,其父欢悦,天下大治。周代的金文、《周书》、《诗经》等都有大量关于孝的记载。学术界认为孝悌之道起源于尧舜,形成于孔孟并已达成共识。

孝悌之道最初只是家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随着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被赋予政治的色彩而沦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利器。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杨伯峻,1988),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意识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倡孝亲敬长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香港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还有:林安弘《儒家孝悌思想研究》;曾抬嘉《先秦至汉初儒家孝悌思想之演变》;周惠凰《从〈论语〉〈孟子〉探讨孔孟之孝悌思想》。

(二)传统孝悌之道的内涵

孝悌思想在中国伦理规范中,居于主要领导地位,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教育的根本和实践。“孝”与“悌”是紧密相连、互为表里的。《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孔子曾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中国伦理是以“孝悌”为基础和实践的原则而发展。

(三)对孝悌思想态度的研究

孔子的弟子有若在《论语》中明确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杨伯峻,2009)。孟子也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焦循,1986)。孝悌思想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初基,是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长优良传统的体现。孝悌思想,就性质而言具有二重性。孝悌思想来自民间,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既是人类血缘关系的客观反映,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在我国封建社会,孝悌思想又是封建经济和宗法制度在家庭伦理关系上的反映,并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社会价值方面,对当今社会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有的人将之看作封建道德予以全盘否定,也有人认为应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系家庭和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发展和谐社会方面为我们提供借鉴作用。

(四)对孝悌思想文化理论的研究

肖群忠全面揭示和阐发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原发、综合意义与广泛影响(肖群忠,2001)。肖波从文化角度对孝的发生、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历史审视与辩证分析,阐明了孝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对其伦理内涵、社会基础、教育传承、法律维护等进行揭示和分析,并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并对孝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发展、开发利用以及当代转化等(肖波,2012)。

(五)关于传统孝悌思想与家庭伦理的研究

朱少舫认为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朱少舫,2012)。孝悌精神包含其中,重视父慈子孝。通过这种思想培养人才,组织社会生活,使之成为国家政治机器的重要助动力之一。

(六)儒家孝悌思想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

平海啸研究提出以孝悌思想为主线,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古今对比,古为今用,不断丰富传统孝悌思想的内涵,拓展外延的发展,培养当代中国人的孝悌精神,构建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群际关系(平海啸,2009)。

(七)关于传统孝悌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卢泓认为在大学生的德育中融入孝悌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大学生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卢泓,2008)。罗蕊认为借鉴传统孝悌教育,以“孝悌”,“爱人”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罗蕊,2009)。马军红认为“孝悌”思想之中所包含的基本伦理道德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马军红,2009)。尤其在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一些传统美德失范的现象,传统“孝悌”仍具有不可泯灭的现代精神价值,要继续把继承传统美德与发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郜攀峰和杨强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具有一定可行性,应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孝悌思想与学生思想工作的结合方式,充分利用班会、重要节日、辩论、演讲、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优良传统美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郜攀峰和杨强,2010)。樊继轩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文化”为指导,开展创新式教育,并将其融入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之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以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孝悌文化”融入大学校园网络,走进大学生课堂与宿舍。在实施“孝悌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伦理亲情的教育,完善对大学生人格的理智探讨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品德的教育(樊继轩,2011)。陈莎认为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是构成中华传统道德思想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从儒家中关于理想人格、仁爱精神中可以提炼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陈莎,2013)。

(八)关于传统孝悌思想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罗念认为“孝悌”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感恩教育的内涵略大于孝悌,不过感恩的核心应该基于孝悌。“孝悌”观念可以充分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生中树立尊师重道、团结同学的良好风气,将中华传统美德加以发展,使之在新时期焕发风采,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罗念,2012)。徐滢认为凝聚着学校、家庭及社会责任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已逐渐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以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日渐淡薄的情况,结合儒家“孝悌”思想,剖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而以求努力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徐滢,2013)。

(九)对当代孝悌思想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

当前社会,学者们在继承传统孝悌思想的基础上,主要从当代孝悌思想构建的内涵、原则、理念、构建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倡导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当代孝悌思想体系。对我国当代孝悌建设的研究,较为典型的是阐发了孝悌思想诸要素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意蕴、影响(肖群忠,2001),以历史文化的视角来探索研究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践行孝悌文化的,并对孝悌的根本精神、实践机制、规范体系、教化模式等进行总结概括与分析阐发,让我们对孝悌思想的规范要求有整体的、清晰的把握。李默然认为在当今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们无论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儒家孝悌之道,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家庭的和睦,这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李默然,2011)。另外。还有杨振华、张践等都对儒家孝悌观有着较为细致的研究(杨振华,2005;张践,2000)。

综上,根据以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知,学术界对孝悌文化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对孝悌思想观念的形成、内涵变迁、思想文化理论、家庭伦理、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孝悌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探讨了对现代孝悌思想体系的构建,形成了部分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三、思考与展望

(一)存在问题及思考

近三十年以来,多名专家学者对传统孝悌思想探索研究的成绩突出,学术面貌得以更新,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为我们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增多,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整个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著的质量与数量不相称。数量的增长却与质量的高低成反比。许多无创新、无学术价值、低水平、重复性的论著不断出现。对学术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代学风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2.严谨认真的优良学风亟待发扬。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检索手段的开发与利用,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的同时也助长了浮躁的风气。单靠电脑软件检索,而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缺乏对最基本原始资料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在具体学术价值研究方面往往做得不够。

3.选题过于集中与单一。纵观近年社会各层面对传统孝悌思想方面的研究,大多只体现对“善事父母”、“友爱兄弟”等方面研究,难以全面展现中国传统孝悌思想的精髓,在应用的系统化、现代化进展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当前,尤其在传统孝悌思想对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家庭研究方面缺乏延展性。这与资料缺乏和研究走向有关。

目前,对于《论语》孝悌思想的研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站在人文理论的角度,以经解经,对于《论语》孝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扬弃与思想的蜕变缺乏研究,也缺乏立足在现代社会对《论语》孝悌思想进行新的理论架构研究。

4.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太少。在孝悌思想的深刻思想内涵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剖析与规律揭示,甚至有些研究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缺乏对现象各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研究的理论深度远远不够。对探讨传统孝悌思想的现代价值、当代作用、现实意义及当代境遇和转换,重塑与建构当代孝悌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方面的相关研究涉及甚少甚至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者未能从《论语》、《孟子》解析孝悌伦理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未能站在发展的角度指出传统孝悌伦理面临的理论困境。尤其是对传统孝悌的理论困境的研究和剖析有待进一步深化。

5.部分研究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刚步入本研究领域的新成员来说,由于知识结构以及经验阅历的不足,致使研究水平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产生突破性的提高,以致出现“资料罗列”、“史料推比”式的单一、简单研究,其研究显得力不从心。

6.关于近代对传统孝悌思想的批判性研究,虽学术界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侧重于五四思想家对孝悌批判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对批判本身进行分析的不多,对“为何反传统”思考得不够深入。

(二)未来研究的关注与展望

1.把握宏观学术研究史。在掌握和继承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和创新。

2.开放学术心态、开拓学术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深切关注国际、国内学术研究视野,关注大陆与海外的研究同行,我们要对日本、欧陆、英美等地区学者已有的成果要更好地加以吸收利用,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探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拓展多元化研究思路实现学术创新。

3.提高学术敏感,加强考古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史料是立论的依托,讲究实证,靠材料说话是史学家开展研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现有条件下,传世文献资料极其有限,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一些新的文献资料相继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可能导致以前某些研究要被重新认识与思考。合理运用充分占有的新旧研究资料,对已知史料进行重新的价值评估,这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并充分挖掘其深层内涵。

4.深化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转换研究角度,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新认识。课题研究的深化,研究角度的转换,是研究进一步向前推展的重要出路。

5.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从大处和远处着眼观察,贵在会通;微观研究主要对细节进行剖析,探讨一些无法置于宏观研究范围之内的课题。微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宏观研究是微观研究的最终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张俊英与刘蓉,2013)。

总之,我们今天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进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未来的、整体的视野来看,也许只是理论研究的局部,是不完整的。我们应以现有所掌握的成果为起点,探索开拓,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贝特兰·罗索.2003.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M].傅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2-45.

陈莎.2013.儒家中的人格与仁爱孝悌精神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J].金色年华(下),(02):22-22.

樊继轩.2011.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3(06):22-26.

郜攀峰,杨强.2010.试论《论语》孝悌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可能性[J].金山,02(05):29-30.

(清)焦循.1987.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35-40.

李默然.2011.儒家孝悌之道的历史反思及现代转换[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5-10.

罗念.2012.传统孝悌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J].北方文学(下),(11):174-174.

罗蕊.2009.传统孝悌教育对现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9(09):45-46.

卢泓.2008.浅议将孝悌思想融入大学生德育[J].中国农业教育,(03):55-57.

马军红.2009.“孝悌”美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传承,(22):146-147.

平海啸.2009.儒家孝悌思想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5-10.

滕传姮.2016.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浅谈“孝悌、礼、仁爱”对中职德育育人机制的影响[J].职业,(26):108-109.

肖群忠.2001.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5.

肖群忠.1999.论五四时期对传统孝悌的批判[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04):38-43.

肖波.2012.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0-15.

徐滢.2013.儒家“孝悌”思想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运用[J].大学教育,(04):112-113.

杨伯峻.2009.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3-20.

杨伯峻.1988.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62-184.

杨振华.2005.“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32-45.

郁有学.1996.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建[J].东岳论丛,(02):77-82.

朱少舫.2012.浅析孝悌精神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方法[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10):261-262.

张俊英,刘蓉.2013.六十年来中国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02):13-29.

张践.2000.儒家孝悌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03):74-79.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Idea in Recent Thirty Years

ZHANG Jun-ying;CAI Jing*;ZOU Xuan;HE Jun-yao;GU Xiao-wei;NING Peng;ZHANG Yan-jun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1,China)

ract:Confucian filial piety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of ethics.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many literatures on filial piety thought at home and abroad has formed a perfect system of culture research system to a certain extent.The paper is to summerized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filial thought prospect in recent thirty years.

rds:Filial piety;traditional culture;research status;review

B82

A

1671-055X(2017)05-0058-05

10.16595/j.1671-055X.2017.05.012

2016-07-24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ZC032)。

张俊英(1983-),男,陕西商洛人,教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哲学伦理学研究。E-mail:358277970@qq.com.

*通讯作者:蔡静,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和史学理论研究。E-mail:741670379@qq.com.

猜你喜欢
孝悌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病榻侍母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