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琴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系,郑州451191)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蒋丽琴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系,郑州451191)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知识的匮乏是当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复合型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项目组把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变异学研究方法运用到了英美文学教学中,并通过对比实验证实了此项改革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推广价值。
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变异学研究;英美文学教学
当今世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正在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然而,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致命弱点便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知识的匮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跨学科、国别文化问题研究以及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迫在眉睫。
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分别从不同角度,如建构主义、语料库等做了大量的论述。但是,却未有将两者结合的相关研究及文献。项目组成员皆为一线教师,深知教育创新之重要,深感教育责任之重大,也深忧英美文学之未来,在过去的两年间,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
重实用、轻人文是国内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几年尤为明显。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翻译、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成了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重点发展方向。传统的英美文学、语言学等课程因其不实用而被忽略,处于越来越边缘化的地位。这一现象看似与时俱进、迎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实质上却违背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语言能力),二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三是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是对语言文学和国别文化的问题研究(研究能力),五是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格培养)。”(周洵瑛和范谊,2010)实用主义原则导致了学生文化的遗失、文学知识的欠缺、人文素养的下降,最终造成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感悟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感受人类精神的内在互通。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是实现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它被边缘化的状况实属本末倒置,令人痛惜。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有助于他们毕业后找到工作、能带来实际利益的课程上,而对英美文学课不屑一顾,课堂上消极、沉闷,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更不想通过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之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高等教育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渐行渐远。因此,对英美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诸多层次与领域有着互通,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曹顺庆,2011)把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平行研究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在讲解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把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学发展情况向学生做一介绍,这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不足。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弥补汉语言文学常识的目的,在英美文学课程开课之初,教师就把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做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使学生对西方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有整体的了解与把握。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讲授英美文学主要的作家作品时,应该把同时期或相近时期中国文学所呈现的景象也做相应的介绍。例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剧作时,可以把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与中国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窦娥冤》),他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与中国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喜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西方文学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元朝的社会生活、风俗文化、精神世界的全貌有所了解,进而使他们了解中西悲喜剧的精神实质:西方的悲剧着重表现由恐惧而来的崇高感,而中国的悲剧则重视因看透人生而达到的物我两忘的空灵超脱感,西方的悲剧崇高而惨烈,中国的悲剧深沉而飘逸;西方的喜剧重暴露与讽刺,中国的喜剧不但有讽刺也有歌颂还注重艺术的情感渲染。透过这些方面的比较分析,教师可以总结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中西戏剧不同的文化土壤与渊源,不同的地理特征。至此,学生对中西戏剧的学习就不只限于皮毛,而是有了较为深刻的实质性的把握与了解,有助于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再以对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讲授为例。最近,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余秀华。她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被称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在讲授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时,可以把这两位诗人的成长背景、创作心理、诗歌主题、写作风格等方面作比较:她们的诗歌在各自的民族文学中都别具一格、灿烂醒目;她们诗歌的主题大都是忧伤悲郁的;诗歌是她们畅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们真实而丰富;二人相比,余秀华的诗表达更加大胆、直接、无所顾忌,狄金森的诗充满了意象和象征,更难理解。这种差异与她们各自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拿两位诗人的具体诗作为例就这些方面做详细的阐释与分析,并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她们的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样的讲授与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对中国文坛最新的进展有了了解,能达到一举几得之效。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三大研究领域,各个领域又有很多具体的研究方法,笔者在此以流传学中的两种研究方法直线式影响和循环式影响为例。直线式影响指的是“一对一”单线式的影响,即放送者(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所产生的影响。循环式影响指的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的影响。
在讲授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及其作品时,教师可以插入劳伦斯对林语堂的直线式影响的讲解。林语堂“作为劳伦斯在中国的‘知音’之一,在他后来的文艺理念、创作手法以及人生观、审美观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找到劳伦斯的影子。”(吴格非,2005)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林语堂及其主要文学作品做大概介绍,然后分析劳伦斯作品对林语堂的影响。林语堂深受劳伦斯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儿子与情人》、《虹》)中性爱观、自然观中的“和谐”主旨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红牡丹》中也像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那样,注重描写性爱的和谐以及人物的情感交流;在《奇岛》中也表达了与劳伦斯一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观点。劳伦斯的女性观对林语堂亦影响颇深,如《红牡丹》中的梁丽丹极像《虹》中的厄秀拉,是现代理想的女性形象代表。当然,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也是这样的一个理想女性典型。大部分学生可能除了林语堂的名字外,对他知之甚少,以上知识的传授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补充,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劳伦斯的相关知识,还通过比较使学生对林语堂这位大家有了深层的了解,为学生学习英美作家及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再来看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文学的关系。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在英美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可能不知道如此重要的诗歌运动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在讲授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循环影响的研究方法来解释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文学的渊源。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导人庞德崇尚中国的儒家思想,尤其青睐中国古典诗歌,并把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语收集在《华夏集》中。受中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影响,庞德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两行短诗《在地铁站》,意象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十分契合。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声势浩大,成了20世纪初英美文坛上闪亮的风景,举世瞩目,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现代诗人如胡适、闻一多、郭沫若等。这样,一个循环影响的现象就得以产生。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把中国新诗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现代重要的诗人向学生做大致介绍,如新月派的代表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现代派代表戴望舒、卞之琳以及中国新诗派的代表穆旦等。如此,学生在学习英美意象主义诗歌的同时也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常识进行了补充。
变异学研究理论是以曹顺庆为首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者们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像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一样,变异学研究也包括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以及许多种具体的研究理论。笔者将以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两种理论研究方法作为示范,来探讨变异学研究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习美国迄今为止唯一荣获四次普利策诗歌奖的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时,我们可以把他的诗歌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弗罗斯特被称为“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在美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也深受读者的欢迎(彭予,1995)。唐代诗人寒山与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在中国的名气实在不能与李杜二人相比,然而寒山在美国的名气却出人意料之高。为什么寒山在美国有那么大的名气?为什么弗罗斯特能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用比较文学变异学中文化过滤的理论进行分析。“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曹顺庆,2005)文化过滤在这两位诗人在他国的接受方面都有明显体现。弗罗斯特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许多诗歌如非常著名的《未被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摘苹果之后》等都凸显了中庸精神,这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一贯追求的中庸之道。寒山在美国因同样的原因受到许多读者,尤其是“垮掉的一代”的追捧。寒山隐居山林、与世无争,创作的诗歌自然、飘逸、空灵,不少诗作中表现出驳杂的儒、释、道思想,他的诗歌表现手法与主题思想都契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读者尤其是垮掉的一代的诗人的需求:当时的美国处于二战后高度工业化时期,许多美国文人对于本国的文化充满了不屑,他们力图寻求精神上的“知己”,寒山诗歌中的狂疏飘逸以及流露出的禅宗思想引发了他们心中强烈的共鸣。归根到底,两位诗人在异国的受欢迎都源于他们的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让接受者通过文化的过滤找到有益于自己、能与自己达成共鸣的元素。分析到此,除了诗歌赏析外,学生对两位诗人在不同国家享誉盛名的根本原因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他们解读文学作品、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互通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比较文学的误读指偏离源语读者正常阅读的阅读。文学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接受,有时意味着历史时空的错位,还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在讲授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教师可以借鉴比较文学误读的理论来阐释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苔丝》在1953年被著名翻译家张谷若翻译成中文,1980年再版后很快销售一空,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大都围绕着对艾力克的批判、对克莱尔与苔丝爱情悲剧的同情展开的,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们不再把艾力克看作十足的恶魔,也不再对克莱尔给予原来的同情,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对故事本身以及故事的主人公做出较为客观的评判。这就是读者受时代与思想的局限对文学作品的误读,也体现了时空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以上解读与分析可以使学生对时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误读现象有所认知,并且能使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无限可阐释性的渊源就在于不同的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的误读,而这也正是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
传统的以教师传授英美文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以及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获得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内的并不属于某一项专门技艺,但比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抽象的东西”(虞建华,1995)。这个抽象的东西也就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说的综合素质。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手段也越来越多,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等等,将中西文学知识进行对比,也有了更多、更生动有趣的实现方式。
把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并非易事,它对任课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要同时精通英美文学及中国文学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个要求虽然很高,但教学相长,它能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提高,因而这种方法十分值得尝试与借鉴。
曹顺庆.2005.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84.
曹顺庆.2011.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
彭予.1995.二十世纪美国诗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84.
吴格非.2005.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3.
虞建华.2002.“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周洵瑛,范谊.2010.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4):38.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JIANG Li-q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gzhou Shengd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Business and Management, Zhengzhou 451191,China)
tract:Nowadays it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at some college English majors are lacking in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knowledge,which has greatly hindere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ie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members of the project made an attempt to apply re⁃search method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cluding parallel study,influence study,variation study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The reform w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and worth popularizing by the contrast test.As a part of the research result,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way of apply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rds:Parallel Study;Influence Study;Variation Study;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G423.07
A
1671-055X(2017)05-0077-04
10.16595/j.1671-055X.2017.05.016
2015-11-19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2014-JKGHC-0149)。
蒋丽琴(1976-),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E-mail:57884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