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文
注重“微培训” 提升实效性
◎赵万文
“微培训”以教师为主体,时间不长,内容集中,形式多样,呈现“简单化、草根化和显性化”的特点,是农村校本培训中的新型培训方式。针对农村师资缺乏和队伍素质较低的现状,“微培训”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理念先行。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难有出彩的教学实践。为此,学校一定要注重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用简明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切实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报告“长、繁、杂、慢”,更因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常给人以“听不懂、看不透、想不通、做不到”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多做一些“短、平、实、易”的微报告。微报告针对教学或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办法和思路,切实解决教育中的“微问题”。主题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由本校教师主讲,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智慧和信息的同时,也促进自我的反思。如在“班主任管理论坛”中,很多教师就从学生的活动安全、文明习惯和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入手,各抒己见,深入探讨,效果颇佳。
教师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理论,要实践,还得有丰富的教育故事。课堂上的一个细节、教育学生的一件小事、教师成长的一点顿悟、与家长沟通的一回经验等,都有可能产生一个具有意义的教育故事。讲好教育的事,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教师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并把它讲出来,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教育智慧,还能引发他人的共鸣和借鉴。微故事有趣、有味、有意,引人入胜,讲“微故事”、听“微故事”,是教师培训的有效形式。两年来,我校的教育故事精彩纷呈,共有12个“微故事”在洪泽区教育“微故事”评比中获奖,有6个“微故事”发表在《洪泽教师研修》“教师手记”中。
案例解读与分享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案例解读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中既可以让教师通过分析、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也可以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视野,从而丰富知识。如针对学校一年级某班不仅成绩差,而且习惯也差的情况,我们就以此为案例,通过现场诊断,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又如针对某英语教师工作很努力但成绩不见提高的现状,我们又组织教学诊断小组,分析跟踪该教师的教学情况,力图找到具体原因,寻找可行的方法。在案例分享与解决问题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为此,在培训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校多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备课的效率。但教师各自为战,只有借鉴,没有讨论,效果并不明显。而“微备课”可以有效解决备课与教学不统一的问题。“微备课”,即同学科同组教师集中时间,就教学内容进行课前探讨,由教师畅谈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注意问题,或者谈自己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其他教师进行补充与完善。备课次数不固定,只要认为有需要,教研组长就可组织;时间也不长,可以是晨读前,也可以是午后休息时间等;内容也不多,只要是探讨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即可。微备课虽“微”,作用却不小,教师不仅无心理负担,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严密、安排正规的“大”活动,确实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师资的缺乏和不够专业,开展起来往往“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组织的“微”活动,反而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常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校开展的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一课多上”,即一节课,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由一位教师在同年级两个班或三个班进行巡回上课,边上课,边研讨,边完善,上课教师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这节课也就成为了精品。课堂即培训,“微教研”以课堂为阵地,虽只有一名教师上课,但背后是一个团队的力量与成长。微教研让教师们走得更近、聚得更紧、处得更亲。
营造必要的竞争环境和竞赛氛围,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对于提升教师个人教学基本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才能参与其中,体会艰难,也更容易获得认同感;而当活动结束取得成绩时,又能增加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对接上级部门各类比赛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开展校内的微竞赛。针对教材分析能力不足的教学设计现场赛;板书不规范的板书现场赛;教师专业知识考试等都是竞赛的内容。“微竞赛”强调的不是整体,而是需要提升的不同教师小集体。如现场拟卷比赛,参加对象就是35周岁以下的学科教师,因为他们是教学的中坚力量,需要学会拟卷能力,开展活动能促进他们的学习与提高。微竞赛让教师在竞争中有了动力,在动力中有了学习,在学习中有了提高。
教师评价是校本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评价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态度。“微”评价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对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多元化的评价。
校本培训内容多、时间长,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不利于对教师培训效果的检测与评价。为此,我校制订了“微分积累”评价办法,对教师平时的学习、教学、成果等进行量化积分,年终考核。积分有单项的,如在教师“读书会”等专项活动时就明确了“上传读书心得百字文一次得2分、向教师推荐一篇好文章得2分”等积分内容。积分又有综合的考核,如在教师发展中心“送培进校”活动中,我们又制订了详细的积分考核的细则,明确“考勤、上课、发言、作业”等方面的得分办法和具体要求,使教师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积分还有年终的总考核,即根据年初制订的积分办法,结合实际中的分项积分和教师的成果积分进行统计,并以最终积分评定年终等级。微分积累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全部,有单项有综合,有过程有结果,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统领、跟踪、评价等作用。
教师的成长有些能衡量,而有些却难以量化评价。如何才能把教师的工作和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得见,想得明?“微信展示”是个不错的方法。首先,学校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工作要求建立不同的微信群。如以青年教师为主的“青年教师读书群”,以中层及以上领导为主的“行政工作群”、以班主任为主的“班主任管理群”等。在这些群中,我们可以发放通知、表扬先进,也可以进行工作探讨、经验总结,还可以开展活动展示、成果分享。如在“德育实践基地——红领巾卫生街活动”后,相关班级在班主任微信群中上传了“新年,我们再出发”的微信,向大家展示了德育实践基地活动的过程和快乐;当拓展课结束时,辅导老师在“学校正能量群”中上传了“青春·飞天梦”的微信,向大家展示了二年级手工制作“火箭”的过程与作品。这些展示既晒工作,又晒成果。教师在关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制作微信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工作的艰辛和美好。
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多是综合性、结论性的,而单项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激情,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微”评价,让教师感受工作中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在平时,当教师展示学生活动时,我们给“点赞”;当师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在校园媒体中给予公布表彰。在期末,我们又根据工作的表现评选各类星级教师,肯定教师一年来的劳动成果。如对一年内的教师,我们评选“教学新星”“成长之星”“希望之星”。对所有教师,我们又根据其在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评选“管理之星”“教学之星”“科研之星”“阅读之星”等荣誉。这些评选关注的是教师在某个领域的工作成果,在发挥正能量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我们要多注重“小、细、易”的“微培训”,把握培训中的细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变不想培训为“想培训、愿培训”,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江苏省淮安市万集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