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忠
谈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的基本能力
◎陈华忠
教育专家曾说过,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这充分说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那么,教师专业成长应凸显哪些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应凸显以下“七个能力”。
解读教材是教师的本份,也是教学的基本功,正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的品质。教材对教师而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心体会,用心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心中有数。由于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只能呈现结果的材料。所以,教师要将“结果”变为可以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要求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中的“三言两语”。教材上的“三言两语”,却是我们教师备好课的基础与核心,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熏陶的人文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尤其是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而便捷,视野与生活阅历变得拓展而丰富,个性与学习需求变得更加自我而强烈,为此,了解学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的教育思想应建立在三种基本学生观上:(1) 学生是生活中人,教师“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儿童对你来说不是班级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人,“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与昨天不一样”;(3)学生是一个个个性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有个性,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姑息迁就,而应该巧妙而正确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指出并要求他改正。同时,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起点不同、个性差异、基础不同等,还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所必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②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③哪些教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重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具有独立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独立地备课与预设教案等能力。我们认为,一篇的教案记载着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要预设一篇好教案是很不容易的。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设计教案时应该体现这一转化过程,在教案中要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例子,将深奥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知识。这一转化过程体现着语言的锤炼与组合,体现着数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的融合。因此,预设教案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体现教师智慧的结晶,凸显教师的业务能力。
课堂的组织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让课堂充满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
教学方法的调控。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流程的调控。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就容易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教学流程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随机进行调控。
学习状态的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进行加温或聚热,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练习的调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如独立练习有时可以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练习时,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地调控练习的要求。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通过变换练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突发事件,应具备灵活自如、化解难题的能力,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这样,不仅能使教师自己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反之则犹如掉进了泥潭。不要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同时,我们教师要把每一次突发事件当作一次教育良机,让每一次偶然事件变成一次必然教育,使学生获得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机。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教师的责任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体现。
一节课后,或一点经验,或一丝启发,或一则教训,或一丝疑难,都一一记下来,积铢累寸,这些宝贵的资料、信息、思考,将会给日后教学以莫大的帮助。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她揭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那条著名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年轻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语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强调年轻教师多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即记录一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记录一节课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失败在哪里;记录遇到了困惑,是怎么解决的;记录遭到了哪些挫折,有怎样的感受,应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为此,自我反思能力强的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就会快一些。
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和互助互利,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
一是备课交流。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预设教学方案,推敲每个细节,安排学生活动等。教师在这个小团体里,共同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是互听互评。互听互评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听课,再听其他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为教师提供了很好地学习研讨机会,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是沙龙论坛。让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困惑、与学生相处的技巧、班级管理的方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育过程的心路历程等,通过交流思想,总结方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四是网络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研究平台、跟进式教学指导平台、教师备课平台等,积极提供集课程资源、教案撰写、集体交流、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于一体的教师备课网络服务。加强教研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特别是增进与外校、外地教师的交流,做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