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的古今词义变化

2017-03-11 11:10张东峰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共同性代词词义

张东峰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文化研究】

“是” 的古今词义变化

张东峰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是”字本身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正是从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它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起源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阶段,直到近现代才完全转化为系词表判断和非判断。

是;指示代词;系词

“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就认为做系词用,表判断用,殐不知“是”这个词从古到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同一时代,它的词义也是变化多端。

一、古代汉语里“是”主要作指示代词,还可以作系词及形容词使用

(一)文言文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于主语、谓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这)”

1.指示代词充当判断句的主语

(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许行》

孤立地看,以上两句“是”像判断词,其实是指示代词,“是”在句中有复指前半句的作用。

(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上句就是用意义和“是”相当的指示代词“此”来复指。

(4)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5)此皆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也,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

同一篇古文里,“是”和“此”交替使用。

2. “是”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译为“(是)这样的”。

(1)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非子·十过》

(2)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指示代词“是”用于判断句的谓语,说明主语的属性。

3.指示代词“是”字经常与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或补语,有时还可以放在句首起上下句的关联作用。

(1)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石钟山记》

“自是”、“由是”、“是以”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

(4)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5)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中山狼传》

“于是”、“乎是”、“如是”介宾结构用在的后面对谓语补充说明作表语。

(7)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8)……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9)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于是”、“由是”、“是以”等介宾结构,常用于句首,在分句或句子之间起关联作用,相当于连词的作用。

(二)系词“是”正式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1.先秦文献里只有极少数几个系词“是”的用例。它经历了秦、汉的起源阶段。

(1)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这些判断词“是”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仅有极少数几个例子。史存直先生提出:“到了春秋时代,判断句就了系词,这时充当系词的主要有‘为’‘是’两个。”②近年来不少学者列举了《诗经》、《左传》、《论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的“是”来证明先秦时系词“是”已经产生了。当然也有专家质疑这个时期出现的有限几例系词“是”是古书传抄过程中后人误加的。

系词“是”经历了汉代以后用例有所增加。

(3)是是帚慧,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墓帛书》

(4)此必是豫讓也。《史记·刺客列传》

(5)鬷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以上各例的“是”字处在两种组合之中:一是“单个名词+是+名词性成分”;二是“代词+是+名词性成分”,这两种组合里的“是”都应该看作系词。

系词“是”究竟是什么时产生的,王力先生说:“先秦时代判断句不用系词,这是肯定了的。”“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①据一些专家对西汉十部典籍:《谷梁传》、《新语》、《春秋繁露》、《淮南子》、《新书》、《韩诗外传》、《法言》、《史记》、《说苑》、《武威汉代医简》统计共有15例“是”用作系词。对东汉的十五部经典:《汉书》、《潜夫论》、《论衡》、《新论》、《吴越春秋》、《越绝书》、《风俗演义》、《释名》、《太平经》、《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兴起行经》统计共有104例“是”用作系词。

2.系词“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成为口语中表判断的固定成分。

(1)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西京杂记》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只要是口语成分较多的作品,系词“是”的出现频率就高。

3.仿古的文言作品里依然很少用系词“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五四”时期。

(1)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2)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三)当“是”的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时候,“是”作形容词,当“是”的词义是“认为……对”、“认为……正确”时,“是”这个形容词用作意动

1.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是”单独用作谓语,既不是代词也不是系词,而是形容词,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其的话是对的”。

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是”虽然处在“单个名词+是+名词性成分”的组合中,但他不是系词而是形容词用作意动,这句话的意思是“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是对的”。

二、现代汉语里“是”主要用作系词,在句中表示的作用不外乎两种情况,表示判断和不表示判断

(一)系词“是”是判断句的标志,它决定判断的性质,起判断作用,又叫判断动词

1.系词“是”表判断时,“是”所联系的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只有两种。当主语和宾语同指一个事物,两者的外延相同时,系词“是”表同一,等于。

(1)太原是山西的省会。

(2)《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洗星海。

系词“是”的主语和宾语,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概念是同一事物,所以可以互相调换。如:

(3)山西的省会是太原。

(4)洗星海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

2.当主语和宾语所代表的概念具有从属关系时,主语与宾语从外延上说,一个从属于另一个。一般来说,主语是属概念,宾语是种概念,主语属于宾语的,宾语的外延大于主语。系词“是”表从属,属于。

(1)我哥哥是一名警察。

(2)海豹是哺乳动物。

系词“是”的主语所代表的概念只是宾语所代表概念的一种,而且必须是宾语所代表的概念一种。两者不是相等的,而是从属的。

3.系词“是”和结构助词“的”配合使用表示判断。

(1)这个人是卖报的。

(2)那封电报是家里发来的。

例(1)(2)都是判断句,“的”不是语气助词,是结构助词,和前面的动词短语组成“的”字短语,充当“是”的宾语,“是”表示肯定判断。例① 句中宾语“卖报的”相当于“卖报的人”,与主语“这个人”是从属关系,具有概念的共同性。例② 句中宾语“家里发来的”相当于“家里发来的电报”,与主语“那封电报”是同一关系,具有概念的共同性。这两句中的“是……的”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和原句不同了。

总的说来,表示判断的系词“是”所连接的主语和宾语不论是同一关系,还是从属关系,都具有某种概念上的共同性(同一性)。所以我们才能用“是”字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判断。从语法结构上说,表示判断的系词“是”所连接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性词语,表现出词性的一致性。

(二)系词“是”不表示判断时,主语和宾语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既不存在同一的关系,也不存在从属的关系,完全可以是不相干的概念

这时虽然也用“是”字,但“是”字不是表示判断的,而是表示另外的意义,系词“是”所联系的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1.表示确认或强调

(1)钱是不多了,我们需要节省的花。

(2)你是饿了。我这有块面包,你吃了吧。

在前一句话里,“钱”是一种物品,“不多”是一种状态,两者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在后一句话里,“你”是人,“饿”是一种感觉,也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去掉句中的“是”字,说成“钱不多了”、“你饿了”也可以。这里用了“是”字,不表示判断,表示确认、强调的意思。

2.“是”还有一种确认和强调的用法,它和语气助词“的”在句中配合使用,表示强调。

(1)大门是敞开着的。

(2)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例(1)句用“是……的”强调大门敞开着。例(2)句用“是……的”强调“我”悲痛的程度很深。这两句“的”是一个语气助词,所以可以去掉“是……的”而不影响句意,只是语气不那么强烈而已。“大门”和“敞开着的”,“我”和“悲痛的”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所以这两句不是判断句。表示强调的“是”属什么词,算什么句子成分,各家说法就不一致了。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仍是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是语气副词,作状语;而中央电视大学编的《现代汉语》(85版)则认为是语气词,不充当句子成分。从实用角度来看,名称术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弄清这种表示强调的“是”的用法和特点,把它和判断句中的“是……的”区别开来。

3.表示存在

(1)门前是一条石子路。

(2)村后是一片小树林。

需要注意的是:“门前是一条石子路”和“门前有一条石子路”;“村后是一片小树林” 和“村后有一片小树林”语义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是字句,后者是存在句。“是字句表示存在的同时,还有一层判断义,而存在句则只是单纯的描写这样事实”③如;“门前是一条石子路”表达了两种语义——门前有一种东西,这东西是石子路;”村后是一片小树林”也表达了两种语义——村后有一片东西,这东西是小树林。

4.表示对比

(1)他是爱护你,不是挑毛病。

(2)我们俩不同:我是新衣服,他是旧衣服。

“他”是人,“爱护你”、“挑毛病”都是行为,两者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我”与“新衣服”,“他”与“旧衣服”,显然也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这里用“是……不是……”,是……

是……”的说法,表示对比的意思。

5.表示说明

(1)一斤辣椒是一元五角。

(2)飞机从太原起飞是中午一点三十分。

“一斤辣椒”和“一元五角“,前者是物品,后者是钱。“飞机从太原起飞”和“中午一点三十分”前者是动作行为后者是时间。显然前后两者之间没有概念上的共同性。这里的“是”字不是表示判断的,而是表示说明的意思。

6.表示比喻

(1)人是铁,饭是钢。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逻辑语义上看,“人”怎么会是“铁和钢”?“书籍”怎么会是“阶梯”?这两句话里的“是”字,都不是表示判断的,而是表示比喻的意思。

以上各句中“是”所表示的意思各不相同,它们都不是判断句。虽然从结构上看,“是”仍和后面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这和判断句一样,但“是”所联系的主语和宾语之间没有同一关系和从属关系,没有共同性,这是非判断句的原因所在。从语法结构上说,不表示判断的系词“是”所连接的主语和宾语,主语是名词性的,谓语是谓词性的;少数不表示判断的系词“是”所连接的主语和宾语,主语是名词性的,谓语也是名词性的,这种句子只限于表示对比、比喻,、存在的句子。

“是”字词义看似简单却变化无穷。古代到近现代不论从词义还是词性、用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在同一时代“是”字的词义也须我们细加甄别。

[1]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曾常虹,李桂群.“是”字句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2017-08-16

张东峰(1973-),男,山西平遥人,吕梁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H04

A

1672-2086(2017)03-0127-03

猜你喜欢
共同性代词词义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代词(一)
代词(二)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