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意识在高校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2017-03-11 11:10马海涛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成年人成人公民

马海涛

(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教育研究】

成人意识在高校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马海涛

(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成人意识是帮助大学生有效培养公民意识的阶梯。而成人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基础》课这一重要途径进行唤醒和灌输,从理论和实践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成年人意识,做合格的社会成年人。经过实践运作后,以抽样调查和走访形式验证了上述结论。

公民意识;《基础》课;成年人意识

谈成人意识,必然绕不过公民意识。我们发现,经济上日渐富足的中国人在公民意识上是严重缺失的。中国社科院教授李慎之老师在《改革》杂志中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1]从但从现实来看,我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和宣传不少,可现代公民意识观念却迟迟立不起来。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强调和宣传公民意识之前,还必须要明晰成人意识。

一、明晰成人意识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阶梯

(一)两对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民与成人、公民意识与成人意识

公民与成人:《辞海》中对公民概念是这样定义:“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可见,公民是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成人是成年人的简称,它是与未成年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自然年龄上年满十八周岁的人,主要是法律意义的概念。

公民意识与成人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即公民在社会、国家中对自身所处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现实感受和自我认知,是公民身份、公民角色和公民主体的心理认同。[2]而成人意识是指超过18周岁的社会成人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中,通过自觉审视自己行动并理性地思考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关系应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3]

通过对比两对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成人、成人意识比公民、公民意识的内涵都要小,可以说是后两者的子概念,属于被包含的关系。把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分说明白,再分析为什么公民意识树立不起呢?因为相当多的公民对“公民”“公民意识”概念的理解只是政治角度的承担责任,认为自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那何必要尽自己的责任呢?所以忽略了法律角度的意义。而成人意识恰恰从法律上的角度告诉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完全民事、刑事责任人),你必须要尽自己的责任,否则可能会有违法的代价。这样一来,成年人必须要完成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不敢也不能去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样就硬性弥补了公民的认知缺失。

(二)成年人意识并不完全等于成人意识

成年人可以简称成人,但成年人意识与成人意识却略有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存在的反映,然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总是机械的同社会存在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因此,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可以以自然年龄为界,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年龄就难以界定。很多名词都能表明成年人并不一定有成人意识,比如“老小孩”“老顽童”。因此,笔者从法律角度来界定成年人意识,就是指未成年人在向法律规定的成年人过渡时,能够逐步树立起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高的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正确的法制观念,同时以社会成人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行动并理性地思考自我与社会和他人关系的一种心理认知。它代表着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这种认知是一个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是从张扬个性与逆反心理向遵循社会规范、原则的转变。

从这个定义出发,对比成人意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成年人意识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正在形成的一种心理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成人意识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做这个细微的区分是因为:当很多经过高考的中学生迈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时候,其年龄也基本同步迈向了法律规定的成年人阶段。但事实上,很多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虽跨过了十八周岁的成年人年龄坎,但心理上的成人意识并没有伴随树立起来。这是因为年龄是外在的,是岁月流逝的产物,不受人主观意识支配;而意识是内在的,受主观意志的控制,是一种心理上的成长。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成人意识,就需要外在的引导和刺激,促使其成熟。

二、以高校《基础》课为重要途径唤醒大学生的成年人意识,引导大学生做合格的社会成年人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它是通过思想、道德和法治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以合格的社会成年人身份来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一)对高校思政《基础》课的认识

1.课程的成人意识教育指引性极其明确

本课程在国家的教育目标中就包含有帮助大学生完成从校园学生意识向社会成人意识的转变,解决刚迈入成年人的大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对《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是这样说的:此课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高校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

2.课程内容涵盖了成人意识教育的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主要指成年人)具备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生态意识共十个方面的内容。[5]从绪论开始,首先就谈到怎么认识大学?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生价值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在中国精神中,谈到国家意识中的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在社会公德谈到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义务意识;在职业道德上谈到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等责任意识;谈到法治思维、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民主、法治意识。

3.课程的实践性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意识的养成

《基础》课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理想信念,可在课堂上探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理想丢在风里了吗?不然社会怎么对大学生的评价很多是负面的,“有青春无热血,有激情无理想”;还比如中国精神方面的探讨,什么是爱国主义?面对国际强权政治,大学生该怎样理性爱国?遵守道德是否也是爱国?今天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为什么要改革创新,意义在哪里?助人为乐被讹诈怎么办?公平法治如何保障?这些都可以采取课上发言探讨,课下去实践调查,参与等等。

(二)以《基础》课为载体,全面唤醒并强化大学生的成年人意识教育

《基础》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极强的课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间经过一个理论的总结和归纳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以《基础》课为载体,也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唤醒并强化大学生的成年人意识。

1.在理论引导上,侧重突出法治教育和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成人意识

(1)在《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首先,对于“公民”“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法律界定要清楚明晰,绪论部分作为本课的导言,解决的是大学生在人生的新阶段做什么样的人。开篇首课,就要从法律角度准确告诉大学生已经不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首先应是做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具有自主意识。在随后的讲解中可以简单概述一下公民该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去践行。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引导。今天,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严重缺乏,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行为做事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容易走极端,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等方面。因此,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要讲清讲透,突出国家观念教育,责任与权利意识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2)在《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敢于承担责任是成年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建功立业的前提。如何把责任意识灌输给大学生呢?我们可以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以“中国梦”为核心,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依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的中国梦为目标,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替代的角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人生观教育中,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强调社会价值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在法治和道德教育中,以遵纪守法做为合格成年人的社会底线加强引导等等。

2.在实践教学上,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使命,并多层次、多角度加强与校园相关部门的合作

(1)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成年人应承担的责任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很好尝试。比如组织义务献血、捐献义务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社会人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道德调查、法治调查,不仅对学生自身是一次锻炼,也是对调查者的一次警醒。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实践一天,靠自己的劳动解决一天的费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鼓励学生以社会成年人身份参与校内外的一些活动,通过自身参与和体验来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2)与校园相关部门合作,创建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成人意识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是以一种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学生,校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把社会的标准、道德的准则、民主法治的意识等观念,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行为。比如,与宣传部门合作,推出相关的成人意识专题节目,可采取广播、板报、辩论、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比如与学生工作部,团委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等等,总之尽可能的营造大学生成人意识的良好氛围。

三、把成人意识付诸《基础》课教学实践后的结论和思考

(一)抽样调查和走访的结果是可喜的、有效的

笔者把以上认识付诸于《基础》课的教学中,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抽样问卷和走访两种调查形式,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那就是:通过《基础》课的学习,相当多的学生已经从心理上自动的与未成年人划清界限,在行为认知上能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先说抽样调查,笔者以大一的文科生、理科生和艺术生为调查对象,发放有效试卷90份,回收90份,男生24人,女生66人。下面选几个代表性的问题来看结论:

第一个问题:你知道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区分吗?全部准确回答。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成年人首先应该具备的是什么?87%的同学回答责任,部分回答是自立。

第三个问题,对公民意识与成人意识,你更愿意先接受那一个?73%的同学首先接受成人意识。

第四个问题:对上一问题你的选择原因?75%的同学选择“成人”比“公民”更有亲切感。

第五个问题:对《基础》课灌输成人意识,你是否认同?82%的同学认为让自己从混沌困惑中走出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要承担的义务。

第六个问题:对校园的成人意识氛围你怎么看?只有21%的同学认同,其他同学的回答有:从未感受到、成人意识宣传较少或被其他宣传覆盖、相关部门不重视等等。

可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相当的收获,接受了“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的认识。特别是笔者要求学生“不带钱解决自己一天的吃、行、用”的实践活动,很多学生在作业中写到: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付出才有回报,懂得了责任等等。走访调查的结论同样也是,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是他们的心灵鸡汤,知道自己不再是孩子了,签字代表着完全的负责等等。

(二)实践后的思考:成人意识教育任重道远

以《基础》课为途径的成人意识教育经过实践后,笔者发现,成人意识教育仍任重道远。表现在:部分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纯为理论而理论,为教育而教育;相关部门对此重视不够,或者说仅是出于帮忙的角度来做这个事情,网络信息很少传播相关信息,社会仍从公民意识角度进行宣传。这就造成大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有效性衔接不足,成人氛围的缺失很容易又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后退。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成人意识教育必须多方努力,形成合力,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成人意识出发,宣传公民意识,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J].改革,1999(3).

[2]罗金彪.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其教育[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蒋志勇.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教社政2005第5号文件.

[5]蒋笃君.关于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017-06-25

马海涛(1982-),男,河北定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672-2086(2017)03-0010-03

猜你喜欢
成年人成人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论公民美育
成年人爆笑日常
成人不自在
成年人的辛苦
十二公民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