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伟
理论
试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高建伟
“问题学生”普遍存在于中学阶段。此时,学生的身心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加之外界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会爆发出学习、行为、心理、品德上的诸多问题,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是破坏者,而是教育的受害者。对“问题学生”不应进行差别教育,而应采用全纳教育。发扬全纳教育的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促进“问题学生”的参与、合作、集体精神,帮助“问题学生”走向正轨,引领其健康成长。
问题学生;转化;全纳教育
所谓“问题学生”,指那些学习、行为、心理、品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上课常和周围人窃窃私语,做一些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学习成绩靠后。在生活上,表现为追求奇装异服、怪发型,早恋,迷恋网络,和同学常有冲突,甚至存在暴力倾向。如果学校与教师对其听之任之,将产生严重后果,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如何使“问题学生”转变为“正常”的学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表现
1.学习问题
“问题学生”具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学习成绩差。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较为复杂,学生个体间分化开始显现,学生的学业成绩差距明显扩大。几场考试后,如果一些学生的成绩一直靠后,他们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挫折感。“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在于错误地应对挫折,自暴自弃,逃避学习。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和学习适应性不佳两个方面。
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是“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不足将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只要提到学习,学生就会表露出烦躁的表情:上课无精打采、走神、打瞌睡,做作业速度慢。长期学习动力不足会导致学生出现很多问题,诸如逃学、结交社会朋友、迷恋网络,甚至校园暴力。
当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而一些学生的心理无法承受时,轻者将出现自我迷茫、烦躁、无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情绪和反应,重者会出现自杀倾向。学生学习适应性不佳不完全是智力问题,也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存在密切的联系。
2.行为问题
在行为方面,“问题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让人感觉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显偏离正轨。这些行为习惯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网络成瘾、攻击性行为、早恋。
网络成瘾指由于长期使用网络所产生的一种慢性着迷状态,网络成瘾可分为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关系、网络信息成瘾五类。网络成瘾会引发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症状;诱发中学生逃学、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走向犯罪的不归路。网络成瘾是学生缺少教育和关怀的表现,对其进行治疗需要教育者的爱心、耐心和关心。
攻击性行为是由学生不良品行、习惯、非理性冲动引起的表现为用语言和身体去伤害别人的行为,是“问题学生”最为严重的行为问题。具有这种行为倾向的学生情绪状态不稳定,易冲动、鲁莽、不计后果,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心理尚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差;一方面由于外界的教唆,对他人表现出敌对、攻击性行为。
学生早恋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学生的情感需要存在关联,也与社会不良环境的袭扰、学习压力的释放、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有关。所以,即使那些品行皆优的学生,也可能早恋。通常女性早恋要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发育较早有关。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早恋成功者,但早恋给中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心理问题
“问题学生”缺乏关怀、理解和支持,这些迫切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学生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暴躁、人际关系障碍、缺乏责任心等。
暴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正值发育期的青少年在受到违背自己意志的刺激时,会表现出缺乏耐性、脾气暴躁,甚至会侵犯到亲友与教师。这既是一种发育期的生理现象,也与遗传素质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
人际交往障碍大体是在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交际能力障碍的影响下形成的,表现在经常和同学“闹翻”。但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后天的实践,完全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
责任心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青少年责任心的缺失已成为教育的重大问题。由于责任心的缺乏,“问题学生”经常惹事生非,并认为自己没有过错。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会因无法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感到迷茫,进而失去进取的动力,难以找到社会归属感,更易为一些物质性的事情所吸引并沉溺其中。
(二)“问题”成因
由于遗传因素、学习、生活环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有好坏之分,中学与小学相比则更加明显,所以在学校内部也存在“马太效应”。大多数教师总是爱戴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是教师的“心尖尖”,大多教师对他们关心备至,给予其更多的注意和辅导。而“问题学生”各方面表现差,有可能成为教师的“眼中钉”,大多教师对其极为反感,经常加以批评、指责。
1.学业成绩不佳
经过长期的在校学习,“问题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次性因素是直接相关因素,分为教师方面因素和学生方面因素,二者相互关联。二次性因素和三次性因素为间接相关因素。二次性因素包括智力、性格、兴趣、动机等心理性因素。三次性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班级、家庭等。
三个层级的因素中,对“问题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是教师方面的因素。首先,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存在偏差。以“分数”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永远没有自己的舞台与空间,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逐渐变得自卑,丧失动力与信心,“分数”低成为造就一批批“问题学生”的根源。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偏低。有的教师把教书当成谋生手段,只教书不育人,只照顾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导致成绩差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滋生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致使一些学生被“边缘化”,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低下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另外,学习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的不良心理得不到缓解与释放也会爆发出一系列行为问题。因此,学习问题是“问题学生”产生的首要因素,拯救“问题学生”要从学生的学习上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为业。教师在“问题学生”的转变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情感教育缺失
“问题学生”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下产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问题学生”正是萌生于学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误,例如缺少长辈的关怀与教导等,使学生的问题解决缺乏渠道,导致这些问题生根发芽,并逐渐严重化。
3.未得到及时帮助
从根本上看,“问题学生”产生于:需要“帮助”而又没有得到“帮助”或“及时的帮助”。学校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其“帮助和及时的帮助”,使“问题学生”从有到无,挽救“问题学生”于问题产生的萌芽阶段。
“问题学生”的转化离不开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大力协助,学校要帮助“问题学生”重返正道主要依靠的力量也是教师。研究表明,让“问题学生”接受平等、民主的全纳教育,能使其在学习与交往方面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需要形成全纳教育的态度和期待:给予支持和帮助
1.教师要接纳所有学生
美国的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学校的相适年龄的班级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是否具备全纳教育的态度,直接关系到“问题学生”能否得到支持和帮助。然而,大多数中学教师缺乏进行全纳教育的态度,他们只关注优等生的进步,对“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成长“置之不理”。所以,为提高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水平,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进行全纳教育的真诚态度,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听取多方面意见,愿意同“问题学生”展开对话,从而习得教育“问题学生”的方法与经验。其次,教师要富有责任感,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只有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对所有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教育对所有学生的成长能起更大的作用,才会自觉诊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2.教师需要形成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期待
教师期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对中小学学生课堂活动所进行的大量观察表明,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期望。在教师的这种高期望下,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的欣赏和信任,进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于是,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教师会更细致地对这些“有潜力”的学生进行指导,给他们更多回答问题和参与活动的机会。
相反,许多教师面对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表现不突出,尤其是课堂上表现不好的学生,往往抱有较低的期望值,态度冷漠、无情,很少用赞赏、友好的眼光去注视他们,虽然偶尔也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对他们的回答往往不置可否,不做任何评价,同时对他们的发展也明显缺乏信心。这样做的结果,导教师与这部分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
教师要期待每一个学生进步,对学生不能掺杂任何偏见,不论学生是聪明的、迟钝的,积极的、消极的,乖巧的、顽皮的,都要同样地对他们予以期待。教师对待学生也决不能有亲有疏,不能只盯着几个“尖子生”加以偏爱,而是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期待他们逐渐取得进步。教师应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被教师期待,都能享有平等、公平、公正的教育。
(二)教师需要发扬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积极参与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
全纳教育的民主观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主张学校与教师要创设条件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提高“问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所有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教师要为所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班级氛围,激发所有学生的好胜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
(三)教师需要倡导全纳教育的价值观:集体合作以增强归属感
全纳教育的主导价值观之一是集体合作观。全纳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相互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有归属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既要提高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为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合作学习的理念建立班级的奖励制度,把奖励面向小组,而不是仅面向学生个体。对合作学习提出指导性的改进建议,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在促进“问题学生”的发展方面,形成教育合力。
[1]万玮.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57.
[2]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7-21.
[4]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8.
[5]郝振军.论全纳教育与教师素质[J].中国特殊教育,2004(7):2-4.
(责任编辑:赵静)
高建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我省农村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G14CB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