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

2017-03-11 10:08刘文生
理论探讨 2017年5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马克思

陈 琪,刘文生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批判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

陈 琪,刘文生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构筑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的视角对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及资本主义进行理论分析、坚持了历史性和物质性,得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关系不是永恒存在的、不能将其超历史化这一结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榨的本质,并批判地指出了古典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本本质认知上存在的某些肤浅及错误观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并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这三项内容内在关系的前提,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把握历史发展潮流、正确制定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

批判视角;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资本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1]。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有着强大生命力,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这次会议精神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路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新形势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构筑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结合历史情境、语境阅读原著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二要结合马克思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环境理解思考;三要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相印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以马列主义为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指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拓展,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和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结合我国实际,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割裂,而应使之融会贯通。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有机整体某些方面、学习研究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多,这样的学习研究损害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也使我们无法真正原汁原味地理解马克思著作所展示的思想深度。通过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对比,才是正确认识马克思后期出现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发现马克思针对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的认知具有批判性,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逻辑的过程,构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将自己的理论与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杂乱思潮加以区分。在阅读马克思原著时,会引发如下思考。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本原思想及这一思想对古典经济学的影响;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在关系;第三,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目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搞清楚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合理化逻辑的问题所在,进而深刻理解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资本论》这一经典巨著的历史意义和所具有的时代超前性,才能把握好对当前全球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马克思研究黑格尔哲学所存在的历史缺陷并指出了问题所在。同时,马克思对哲学研究之初发现这一问题,即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只是单纯地关注哲学理论层面,没有涉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中,其哲学思考也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到这一问题,就可以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内部关系。用批判的视角,从历史的维度来阅读黑格尔哲学将会发现他的历史局限性,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所做批判的历史先进正确性。黑格尔将绝对的精神、绝对自由作为伦理精神的核心,这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中表现尤为突出[2]。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他将伦理精神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也是三个不同的环节即是:家庭、社会、国家。家庭以感情为纽带实现带有个别性,国家以制度实现具有普遍性,而只有中间环节的社会是陌生的人与人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家庭阶段的形成,是通过使用身体以外的工具和劳动来实现需求的满足,满足家庭成员和自身;作为第二个阶段的社会,是通过社会规则及法律来认定和保护人们的获得和满足,这一阶段显示了社会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也说明规则和法律的产生源自人的需求,具有客观现实意义;国家作为最终的第三个阶段,人的基本需要和物质文化生活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需要通过法律及法律部门予以确定和保护,因此,有了国家,就必然需要暴力的警察机构,用以防止破坏社会制度情况的发生。马克思通过学习研究黑格尔哲学,进而发现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并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的经济情况,不再是自然经济的家庭式劳作,伴随着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换,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劳动已经完全不同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个体的需求为其他人的生产所满足,个人不能从事完全满足个人需求的生产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劳动者生产他人所需要的物品,个体需要的物品依赖于社会生产,通过市场交换或者消费获得。

当前以西方国家所引领的全球化浪潮其本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尽管当前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容,方式和形势与之前的大不相同,但是本质仍未改变。仍是沿着马克思《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资本逻辑进行。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在分析资本主义时,认为全球化的资本扩张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但是资本主义关系下还不能实现真正伦理精神意义下的人的自由和解放。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对“市民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资本主义通过市场展现的自由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资本主义劳动的精细化分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但是最终导致劳动的机器化,人们更加依赖劳动产品交接;其次,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逐利性,企业发展的最高形式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与实现真正的伦理精神意义相背离。因此,黑格尔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国家普遍性与社会特殊性相统一的最好体现。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对市民社会的认知是相一致的。对劳动的认知还是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像亚当·斯密揭示劳动是从分工的不同形式出发[3]。

通过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黑格尔哲学批判》发现,马克思明确指出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特征,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同时,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思想,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将相关思想理论化、形成有机整体,他批判黑格尔哲学这一思考过程,也使得自身理论发生巨大升华,大大促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在德国,这种批判主要针对于哲学方面的思考研究,在法国,则表现为政治理论的论述。这种理论批判初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成果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及思想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异化劳动这一理论,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概念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比任何理论都具有批判性。异化与对象化的区别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人的类本质体现在对象化,用以反对异化,用对象化来作为对异化的扬弃论证共产主义。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的逻辑无法用异化劳动理论来揭示,因此,马克思需要不断地对批判理论进行完善研究,需要不断地深入,以实现触及资本主义逻辑的批判。最终所形成的批判不只停留在哲学范畴,而是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发展的过程之中。批判的结果是马克思揭示了对象化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异化,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劳动是对象化了的,也是一种资本。劳动和资本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之中,劳动的对象化是剩余价值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之中积累着一定量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劳动是一种增值手段,劳动的产品表现为他人的财产。马克思早年的“异化劳动”理论没有揭示资本为什么增值,劳动为何异化为他人的权力。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割裂,过去讨论的马克思思想中,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的内在关系没有被详细地揭示出来。只有研究注意到这些,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超前性,才能发现它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区别,进而理解马克思是真正超越了同时代的哲学家,开创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视野。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同古典政治经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历史性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明显特征。马克思思想的明显特点是对待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关系,即:要看到它的特定性和历史性,它不是永恒存在的、不能将其超历史化,更不能将它的特定关系放到所有的社会中。这一点在他与恩格斯的信件来往中有所表达,这一思想也贯穿于《资本论》全书中,正是在这一重要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憾,使得马克思主义超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对社会主义所做的清晰的科学论述,超越了当时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其他学者的思考。

马克思曾对蒲鲁东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从方法论角度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性的判断上。首先,蒲鲁东理论的问题在于理论的时代局限性,未能明确指出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其次,蒲鲁东的理论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固化,也就是超历史化,进而无法正确阐述资本主义阶段性过程中的各种内在关系而将其当作独立的存在,这就使得真实的历史变成了观念的历史。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无法真正地理解真实的历史进程。再次,蒲鲁东理论某些方面虽然也出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的思想,并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但是由于他只是出于观念想象根本没有超出古典经济学范畴,所以其批判的结果恰恰相反,反而超历史化即固化了资本主义中的资产关系,总体而言,理论及思想观点仍停留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4]。

虽然自亚当·斯密时期,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就将自然科学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成就应用于社会科学,通过经验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试图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因人类发展的自然态势而存在[5]320,相比而言,在马克思的研究理论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超出其他方面的重要特征,突出了历史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超出其他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原因。人类劳动使用工具贯穿劳动物质生产过程。如果资本失去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那么他的存在状态可能就是货币,也可能是劳动资料等,如果单纯地看待资本与人的劳动关系,认为人与物的关系只是单纯的劳动过程结合的话,必将走入以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误区[6]399-401。

从物的角度研究,无法理解资本的特征,这表现在当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时所面临的障碍,无法触及资本主义本质,进而导致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抛开了资本这一关键问题,而单纯地去研究生产和生活资料,得出片面的结果。

将产品作为生活资料所反映的只能是作为物与劳动的关系,劳动表现为支配物的活动。看不到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只存在人的活动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与它自己的“产品”的关系。这正是霍吉斯金的劳动直接交换思想[5],他将资本等价于劳动,认为资本之所以能驱使劳动是因为资本家的原因。在这种观点下,劳动者直接得到自己的劳动产品,工人工作也就不存在被资本剥削的问题了,进而他得出没有资本家只有资本的社会主义的结论,霍吉斯金认为社会主义中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原因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的使用来确立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压榨劳动者,可见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仍然没有脱离资本逻辑的束缚,没有认清资本的本质,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给予了认可。但根本问题是,没有把资本看作是历史上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产形式,所以霍吉斯金无法真正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阶段性的,马克思一直批判这一永恒化的错误观点。

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单纯地以物的概念来理解是很机械的,但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领域是相对普遍的。如对资本主义利润的认识,某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总的资本创造总体的利润,包括可变和不可变资本都创造利润,这种观点否定了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没能够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模糊了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同时,使得利润代替了剩余价值,回避了剥削的存在。从这些人的角度出发,只得到一些皮毛的简单的唯物主义观点。

如大卫·李嘉图从物的自然属性范畴来区分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他给出的定义是:“资本有些消耗得快,必须经常进行再生产,有些则消耗得慢。根据这种情形,就有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之分”[6]24。单纯地从物的角度加以区分,思维完全陷入一种拜物教,以这种方式而定,酒瓶和碗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则是酒和食物。这已经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了,他将本应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概念简单地归于物的本质自然属性,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想当然,主观臆断。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确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过程中过度地依赖物的自然属性而无视它的社会属性,这恰恰反映了将特定的暂时的历史阶段作为永久的概念进行研究的现象,忽略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研究对象简单得只有人和物[7]。

“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8]。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约翰·勃雷将解决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矛盾的重点放到流通领域,他认为资本家的资本和工人的劳动在流通交换时既是不等价的,也是不平等的,因此,为了使得双方利益绝对平等,他主张废除货币,但是实际证明这是在不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原始的物品交换,重复社会发展过程。这是没有理解货币功能概念,也是有意地忽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注定是行不通的。

英国的经济学家罗德戴尔认为:“如果对资本利润的这种理解真正正确的话,那就会得出结论说:利润不是收入的原始源泉,而只是派生源泉,并且决不能把资本看作财富的源泉之一,因为资本带来的利润不过是收入从工人的口袋转到资本家的口袋而已。”[9]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利润来自工人的劳动和资本家金钱投入所共同带来的产出效果,如果资本家没有利益的驱动不做投入,只有工人劳动的话,是无法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链条的,换言之,有了利欲熏心的资本家才会带来企业利润。对于这种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企业利润偷换概念的错误观点,马克思当时就明确地指出了它的错误。

由此可见,早期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唯心主义因素,很多研究者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固化,并认为这将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关系而得出了一些绝对理念。马克思的研究恰是以此为突破口,从理论高度对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进行研究,重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和历史性。

三、资本主义生产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所指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无论面对何种社会、唯物主义都应植根于物质性,这也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表达的含义;二是以历史视角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层视野,坚持历史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中的生产、交换、消费环节的分析,深层次地发现劳动的价值,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幼稚病拜物教思想,在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与其他片面的社会主义思潮划分了界限。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了历史性和物质性,使得马克思建立了不同于德国古典经院哲学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通过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性,更深层次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突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无穷魅力。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研究,否则就会片面地将《资本论》看作对唯物主义历史性单纯的学术延伸的研究,并导致将马克思完整理论体系分割成不同条块的研究内容,破坏理论的完整性。因此,当前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亟须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和物质性整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原意对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过程加以分析,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介绍了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基础,以此来探讨人类历史存在的四个前提,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第一次将哲学的唯心主义带回到现实的道路上。众所周知,就生产关系而言,全球化是由资本运动引起的,是资本扩张性的结果。因此,面对全球化不能单纯地去适应,而是应当独立自主地参与。单纯地适应西方主导的经济游戏规则,可能会进入发展误区,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是物质资料的不断生产,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将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理解为维持社会存在的话,那么资本就可能被看作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资料,与一般的劳动对象类似,德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所建立的唯物主义理论就包括这一视角。他们简单地将资本主义社会看作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为满足人的需要并提供消费品获得其使用价值,而实际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地通过交换价值进而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关心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目的和结果既不是单纯的产品(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而是具有一定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所关心的是‘量’而不是‘质’,因此,就使用价值来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涉及的问题是劳动方式和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7]301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社会主义的发展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资本主义就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对待的问题,尽管资本主义在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实质没有改变,变化的目的是使资本主义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固有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决定劳动对资本的使用价值,除了劳动的数量和劳动价格(工人的工资)以外,劳动里面带有大量的抽象劳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发现抽象劳动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分析了某些学派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分解成各种物质组成部分,以一种超越社会物质生产的视角来看待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简化它的社会劳动形式,从分析劳动过程的要素入手,通过将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形式变为自然形式,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单纯地理解为物质生产劳动,这样看似合理,但错误在于把社会的特定历史性看成普遍性,还是将资本主义看成永久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延伸。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为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组合。这种关系是一种人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由于这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之前的社会不同,资本家一般并没有出现在生产现场具体指挥工作劳动,隐藏了资本家个人属性代之以资本统治工人,是一种物化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分析资本家的原始资本积累时发现的:“当把发现的隐藏了本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作本质时,也就产生了忠实的拜物教信徒。”[10]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物的固有属性,即物品的使用价值隐藏交换价值,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劳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这是区别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非生产劳动的特点,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关系领域只有建立在这种劳动关系上才可以。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从事劳动的人给提供劳动机会的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活动,并将这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收益和利润,虽然这种生产劳动也带有自然劳动形式,对它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地从人类自然劳动角度出发,则无法发现资本主义剥削劳动工人的秘密,而只有站在唯物主义历史性角度,才能走出人类学的认知束缚,发现资本主义本质。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理解框架,我们需要借助对资本主义逻辑的批判分析来建构,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需要做更深层的研究和学习。只有深刻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真正地进入历史和把握现实,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及运行分析发现产生各种拜物教的原因。因此,以批判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路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理论著作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不能局限于单独学科理解,要齐头并进,不同的领域要相互联系,在读原著的基础上看待当今的发展情况,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真谛。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以批判视角来看待当今的全球化,才能深刻认识全球化趋势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才能正确采取应对之策,避免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面对全球化趋势,我们既要融入发展潮流,又要坚持独立自主;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又要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既要利用资本的有利方面又要尽力消除其消极影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的要求,认真学习思考、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05-18.

[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3.

[3]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6.

[5] [英]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英]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 [英]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3.

[1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柏林: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43.

〔责任编辑:侯冬梅〕

TheInnerlinkbetweenPoliticalEconomyandHistoricalMaterialismfromthePerspectiveofCriticism

Chen Qi,Liu Wen-sheng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Marxism and build our way,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Marxism a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eeds to continue to deepen resear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nd materialistic, Marxist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Hegel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capitalism, get the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apital relations are not eternal, can not be super-historical conclusions.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foundly reveals the essence of capitalist society’s exploitation and crushing of workers and labor and criticize some of the superficial and erroneous views on the cognition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capital essence in classical economic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i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correctly comprehending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socialism. It is also the basis for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rrectly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econom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pital

2017-06-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亚太安全关系重构研究”(15AGJ006)阶段性成果

陈琪(1968—),男,江西彭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科学》期刊执行主编,从事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研究;刘文生(1981—),男,河北南皮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哲学、扶贫开发、城乡统筹研究。

A81

:A

:1000-8594(2017)05-0051-06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劳动与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