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视角

2017-03-11 08:38王文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塞利幸福感交流

王文娟

(湖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马丁·塞利格曼在2000年1月出版的著作《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学科。它关注个人积极因素,倡导用积极视角对心理现象做出新解读,主张心理学要关注人的美德和善端,重在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获得更好的生活[1-3]。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PERMA理论,指出幸福由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Meaning )、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五个元素组成[4]。

“对分课堂”是由张学新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其理论基础源于认知心理学,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对半切:一半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交互式讨论学习。对分课堂又简称PAD课堂,将教学分为讲授 (Presentation)、 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和讨论 (Discussion)三个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上,对分课堂将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隔开,给学生课后一周自主学习的时间来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5-6]。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获得持续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手段。PERMA理论构建了一个幸福模型,对分课堂又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潜能的全新方法,因此,从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探讨对分课堂对大学生幸福感提升十分有意义。

二、提升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价值

大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课堂,大量教学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效果不够理想。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的“对分课堂”汲取了传统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长处,对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积极情绪体验(Positive emotion)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幸福理论的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4]。张学新认为,对分课堂重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师主要讲授基本框架、重难点,既大大降低了学生课后的学习难度,又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效果明显好于教师完整详尽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课堂模式。学生课下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可自主安排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考核环节,作业计分,优秀作业得到展示,正向反馈使学生更有动力[5-6]。对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都注重将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体验,这种积极情绪体验是幸福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体验到投入(Engagement)的心流状态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投入(Engagement)是幸福理论的一个元素,指一种感觉到时间停止、完全沉浸在任务中忘了自我的心流状态[4]。马陆艳等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授到的知识点,并做好读书笔记,以备下次课堂上交流,将书本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学生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并形成自己的“亮闪闪、帮帮我、考考你”,作为小组讨论环节的材料[7],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体验到心流状态,即流动的幸福感。

(三)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积极很少见于孤独的时候,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的闪光点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与他人相关[4]。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后学生各自学习,缺乏交流机会。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给学生一半的课堂时间用于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共同解答大家带来的问题。通过小组的学习和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还增进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建立更为深厚的同学情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可自由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也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张学新认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大幅度增加,师生情谊及生生情谊都得到提升,形成学生积极好学,教师轻松愉快的良好局面[5-6]。这种人际间联结感的建立是人的基本的需要之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分课堂中这种良性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对提升学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体会自我实现的意义(Meaning)

意义(Meaning)指致力于个体认为超越自我的东西,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将意义(Meaning )作为幸福的一个元素[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真正关心学生的需要。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简单地设置不同类别的作业,使得有不同要求的学生可以自主决定自己在该门课上的投入。对于只要求保底及格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低层次的作业,使大部分同学能够保底及格;而对于对自身和学业要求比较高的同学,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完成更高质量的作业,取得更为理想和优秀的成绩[5-6]。在这种过程中,教师的讲授能够保证人类智慧传承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的自主内化吸收,能够保证学生有时间基于自身已有经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同个体通过不同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打上个人知识经验的鲜活背景,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智慧,从而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意义,增强其幸福感[7]。

(五)增强自我成就感(Accomplishment)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成就并非追求快乐或者意义的副产品,它是幸福理论的重要元素[4]。对分课堂提倡平时学习,临考前,学生只需要复习一些需要背诵的基本概念,考试压力小。另外,在同伴的榜样示范中,不仅让示范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而且让其他旁观的学生通过自动的迁移模仿学习到了他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可能完成自我修补和完善,从而为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为每个人天赋才华的实现提供了沃土,为人类智慧的建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8]。学生学习效果和创造力的提升,让学生体会到自我成就感,提升学生幸福感。

三、PERMA模型视角下对分课堂提升学生幸福感的策略

在具体的对分教学设计中,可通过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幸福感: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的关照、注重人际互动和交流、积极引导,力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变化等。

(一)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学生自主性

在具体的对分教学设计中,基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归因特点等,在有教师引导,学生又有适度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中,做到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等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的环节,例如,自主学习的结果可通过研究设计、“亮考帮”、思维导图、课堂反思、读书笔记等形式展现;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效果,增强自我成就感的机会,也给一些可能准备不够充分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能够让这部分学生通过间接的榜样学习,达到逐步进步成长的目的[8]。

(二)注重人际互动和交流,激发积极情绪体验

在具体的对分教学设计中,充分激发人际互动和交流。罗杰斯认为,告知学生应如何,很少有效,重要的是自己体验到,教师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但能促进其学习。师生、生生间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社会情绪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课堂本身所拥有的社会属性,为学生人际沟通和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等社会技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情境。可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注重师生感情交流,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甚至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人格等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等情感体验;二创造包容安全的课堂氛围,不仅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8]。

(三)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体验成长的成就感

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通过有效而积极的评价,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提升进步的一种手段,充分发挥同伴比较和自我比较的机制,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具体来说,在对分课堂设计中,教师会有多种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就学生的作业、学生参与小组交流的情况、班级分享的表现等在课程进行中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甚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反馈调节学生的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评,为评价提供更加多元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不同角度的评价可能是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当地通过同伴之间的比较,发挥社会比较机制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评价的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时,需要提醒自己评价并不是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提升进步的一种手段,切忌笼统地评价,评价越具体,针对性越强越好,在公开场合的评价最好是一种积极的、正向的评价,而非消极的否定性的评价[8]。

参考文献:

[1] 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 Alan Carr. 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 金一波,王文娟,兰芳. 通往幸福象牙塔[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3013.

[4] 马丁·塞利格曼.2012.持续的幸福[M〗. 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5] 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6]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7] 马陆艳,陈瑞丰.对分课堂对提升大学生人格的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

[8] 王雨晴,等.2017.对分课堂之大学心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塞利幸福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超长披肩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伴随前葡萄膜炎的Behçet病的影响
幸福感
水晶石姑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