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启示*

2017-03-11 08:38李睿明卢东民王旗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教学方法

李睿明,卢东民,王旗春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明体达用”,是宋代胡瑗对苏湖二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总括与升华,是“苏湖教法”的核心。从现代教育思想出发,重新认识、审视、发掘“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价值,对医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胡瑗与“明体达用”教育思想

胡瑗在长期的官学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明体达用”是胡瑗教育思想实践的总结和凝练,是胡瑗本人个性的张扬,也折射了宋代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诸方面的时代特征。“明体达用”既是宋代国家教育思想的反映,也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胡瑗与“苏湖教法”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海陵郡(江苏如皋)人,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卒于宋仁宗嘉祐四年。胡瑗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十三岁即学完儒家经典。青年时期的胡瑗,曾在泰山苦读10年,为其日后从事教育实践奠定了坚实、深厚的知识基础[1]。

胡瑗41岁(1034年)起在苏州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第二年范仲淹创立苏州郡学,聘胡瑗为郡学教授,胡瑗开始了地方学校教育。此后,胡瑗曾随范仲淹在边疆任职,且“颇知武事”。边疆生活为胡瑗以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元1038年湖州知州滕宗谅创立湖州州学,胡瑗任州学教授,以“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当时的教育进行改革和探索,创立了著名的“苏湖教法”[2]。在此期间,正值范仲淹领导的北宋第一次兴学运动,社会经济、文化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在兴学运动中,范仲淹向宋仁宗推荐胡瑗和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经验,并把胡瑗的教育教学经验,作为教育范本,进行教育改革。“苏湖教法”曾被宋仁宗定为“太学法”。公元1056年胡瑗任太子中允,兼管太学事宜,1059年胡瑗卒于杭州。

胡瑗从事教育二十余年,为北宋王朝培养了大量人才,欧阳修高度评价了胡瑗的学术成就和对宋王朝的影响。程颐尊胡瑗为“天下道德君子之首”。

(二)“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内涵

北宋初年沿袭了唐代科举取士制度,学风浮靡,以文治国,籍功名以劝学。宋真宗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家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语”,就是当时重功利、务虚、浮靡学风的真实写照。

胡瑗认为,自汉唐以来,为学之风尚党、风尚浮、风尚怪,均源于学校教育。他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取教化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郡学之任;而教化之所在本者,在学校。胡瑗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不局限于应付科举考试,而在于培养明体达用的人材[2]。所谓“明体”,是指培养研学儒家经典著作、道理,领悟圣贤之意;掌握伦理纲常内容、范畴与要求。“达用”,是将所明之体,付诸实践,做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简言之,“明体达用”即是“通经致用或学以致用”。

胡瑗弟子刘彝在答宋神宗问时,曾对其师“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做过解释:“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万世不可变届,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3]。“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对宋代及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乃至现在仍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体现于:

1.注重研修实学,反对诵经浮靡

单一诵经浮靡的学风严重影响着宋初的教风和学校教育。胡瑗认为研学儒家经典,不能只停留在记诵层面,而应着眼于理解、融通儒家经典之本质。“明体”,通过教化学子的人格和心灵,起到传承儒家思想和民族文化的作用。胡瑗始终以诚信、向善、自律要求学生,强调为人要谦和、正直,他尊重、爱护学生,善于唤醒、教化学生的心灵。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胡瑗强调“治诗者必论其大体,其章句细碎,不足语也”。他把学诗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化学生的浩然正气,仁善之心,主张实学,反对浮靡。

2.强调务求实效,施行分斋教学

经历了唐朝中后期、五代十国、北宋初期的战争频繁,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学校教育日益没落,浮靡的教风、学风,加上专一的经学教育,更使学校教育困境重重。胡瑗在承袭唐代分科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的分斋教学模式,这既避免了学生的学识单一,学习兴趣枯竭,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一专多能。这种专门、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大批人力资源,适应并满足了社会分工的需要[1],为宋初社会稳定、繁荣做出较大的贡献。

3. 革新教学方法,张扬学生个性

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经典著作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胡瑗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学中做,做中学。其进一步指出,“欲求圣人之道,必于其变,所谓变者何也?盖尽中道者,圣人也;而中道不足以尽,圣人故必观于变,何变则纵横反覆,不主故常皆合道,非贤人所能也”[4]。在教学中采取讨论式、问题式、实地考察式等教学方法,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及时地发现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张扬学生个性,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培养出一大批才德兼备、通经致用的优秀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启示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融合、分离、再融合,对教育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当今时代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融合的期求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总的发展趋势。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内化学生人文精神;注重实践教育,强化学生专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实施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明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服务于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胡瑗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虽起源于宋代,但它影响了自宋代以后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在近代仍受推崇和关注。发掘“明体达用”的内在教育价值,对现代医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对医学教育理念的启示

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医学发展到今天,医学的人文社会性日渐凸显,也愈受医学界关注。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务工作者履行职责,实行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的两大基石。“关乎人文,精于医技”的双中心观,是当前医学教育理念的核心。

“医乃仁术”,足见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道德、职业道德的形成,是养成教育,是有关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知识、范畴、规范的学习、理解、领悟、内化以及在实践中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大学时期是奠定职业道德基础的关键时期,并对从业后的职业道德起着决定性作用。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奠定良好的医疗职业道德基础,是医学教育的前提和灵魂之所在。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只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不可能承担起医疗卫生保健和救死扶伤重任的。宽厚、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明体达用”,从本意上讲,与医学教育理念看似乎有距离感,但从哲学内涵上讲,如出一辙。儒之“明体”,指儒家经典、伦理纲常;医之“明体”,则指医学教育所包含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基础学科、临床(医学相关学科)医学学科、预防保健以及新兴诊疗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儒之“达用”,指通经致用,归于皇极;医之“达用”,则指应用所掌握的医学相关知识,服务于人类医疗卫生保健事业。

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所倡导的宽基础、重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与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有殊途同归之感,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医学教育借鉴。

(二)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类疾病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改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服务的对象、范围,亦随之发生变化。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群,医学学科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特征。这些变化,给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社会对医学及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不同人才培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亦有差异。医学科学日益高度分化,新分支学科不断形成和产生。社会对医疗卫生健康保健事业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与规格的定位,是医学教育首当其冲,必须解决的问题。

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是“苏湖教法”的精华和核心,是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创新之举。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既满足了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又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要。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无疑对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积极的可借鉴的作用和意义。

(三)对医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启示

1.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设置体系承载着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是从根本上改革教学内容的措施。传统的按学科分类,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需要。学科整合,形成学科群(或称为新课程),密切相近学科间联系,还原医学整体性特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知识点脱节,是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改革思路虽业已明确且被接受,限于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院校办学经验、特色、师资力队伍的不同以及课程体系改革组织、实施者的主客观因素,目前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学科重组、学科群(或称为知识模块或新课程)形成的差异甚大。学科重组的出发点欠明确、学科群是否合理科学(其中包含着相近学科在重组学科群中的比重等因素),是困惑当前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因。

也许胡瑗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能给改革者以某种启示。正如前文所述,在充分广泛地思考、论证现代医学教育的“明体”与“达用”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找到既能让学生“明体”,又能让学生“达用”的理想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与实施方案。

2.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匹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体系。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填鸭式的课堂理论教学与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是传统医学教学方法的特征,这种教学方法不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胡瑗先生所倡导的讨论式、问题式、实地考察式等教学方法,不正是目前我们所认同并广泛采用的吗?而且我们现在还拥有和掌握古人所未曾想过和见过的电子设备与技术。倘只停留在创新、翻新、复制不同教学方法的表层形式上,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片面地追求、崇尚教学方法与手段形式上的多样化,而不深入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用于进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的话,那即是借改革之名,以浮躁的心态,靡华的作风,行有悖于“明体达用”的教学方法。千年前胡瑗之所以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当时浮靡教风的。

(四)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中坚,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建设师资队伍,要与本校办学层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相一致。师资队伍建设的“明体”,就是要明确建设一支拥有什么学术水平、什么学历学位层次、何种结构、多大规模的师资队伍;“达用”,就是所建设的师资队伍是否留得住、用得起、用得上,能否满足办学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多种学校评估的推动和导向下,学历学位层次高教师,成为众多高校争夺的重点。这种忽视学校自身办学定位与层次,一味地追求学历学位层次高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非理性的,也有悖于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

研学“宋初三先生”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深思之,博大精深;阐发之,力不从心;实践之,身体力行。现代医学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人才迭出时,则欣喜之!

参考文献:

[1] 姚成荣.胡瑗的教育改革实验及其文化效应[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 魏本亚.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 魏彦红.胡瑗的“苏湖教法”及其实现意义[J].衡水师专学报,2001(2).

[4]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7:38.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教学方法
医学的进步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