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的命题解读:从改造到创造*

2017-03-11 08:38张猛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化教育

张猛猛,毛 芸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庄泽宣(1895-1976)作为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在比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均有建树,而在新教育中国化方面的探索更凸显了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在其留美期间,已经开始对国内外教育有所关注,回国后任职于多所民国高校继续对中国教育进行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新教育中国化有了新的认识:由前期提出新教育要中国化,主张全面改造,到后期认识到中国社会改造和教育改造的同步性,建议将二者融为一体。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西教育交流更加频繁,异域理论“中国化”的需求亦更加迫切。因而,本研究不仅可丰富对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的研究,也可对当下汲取他国经验,发展中国教育提供借鉴。

一、适切意识觉醒:“新教育中国化”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美新教育运动正值高潮,留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的归国带回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也推动了国内的各种教育实验开展,西方学者的陆续访华,更是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到2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仍有待提高,国民政府也认为中国的教育无论数量与质量均不足以满足国家的需要,“而弊害之最显者,尤莫如教育设施,与国民实际生活不相应……”*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教育部公报》,1931(23):55.以至于学校多一名毕业者,社会即增加一名失业者。一时间“轮回教育”“高等游民”“新八股”“拉洋车”等标签贴在了新教育身上。在外国能够发挥效力的新教育,能够帮助日本实现富强的新教育,为何在中国反倒使社会情况似乎更糟了?这着实迫使学者们进行反思。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并非主动探索的过程,而是始于坚船利炮的攻击之下,成长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局势中,匆忙移植过来的新教育与中国社会的排异反应日渐明显。因此,如何实现新教育的“中国化”,完成新教育的本土化转变,是对时代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所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对教育问题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关于教育如何生存与发展,使其更贴切地满足中国本土需要与现实需要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仲九在1920年就指出一味的模仿“总脱不了奴性”,应该“一方面当然取法法美和他国的学说,一方面不妨凭着自己的能力去从事创造”。*仲九.教育改造的方法[J].中华教育界,1920(3):2.可以看出,学者的思路已从单纯批判转向寻求解决办法。《中华教育界》主编陈启天在1924年说道: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拥有独立创造的精神而不是抄袭国外教育,“所以我们希望教育界从今后应多多依据本国的历史与实况,建立本国的教育。”*陈启天.本志的新希望[J].中华教育界,1924(1):1.这已可视为一个学术团体、一群学者的倡议书。庄泽宣在1928出版的《教育概论》中认为在当时的教育研究中,教育经费及乡村教育之研究“二者在中国均系亟待解决之问题而不能抄自欧美者”。*庄泽宣.教育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9):164.可见他已经意识到中国情况的特殊性,要求不能抄袭。致力于寻觅中国教育曙光而殚精竭虑的陶行知更是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在制度、内容与方法上都不应依靠稗贩和抄袭,“而应该准照那国家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4:568.从国家精神和需要的层面提出了教育的适切性要求和创造主张。这种适切性意识在学界日渐得到广泛认同,急需一个新概念来表达,“中国化”一词也就呼之欲出了。

早在1924舒新城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在用科学的方法,切实研究中国的情形,……使中国的教育中国化。”*舒新城.论道尔顿精神答余家菊[J].中华教育界,1924(8):11.这也是学界第一次将“教育”与“中国化”并提;而“新教育中国化”一词的首次出现,则是在庄泽宣1927年发表的《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中。诚然,在这之前虽然没有其他学者明确使用“新教育中国化”一词,但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为了彰显“新教育中国化”一词的具体内涵,庄泽宣进一步提出“新教育中国化”至少要满足的几个条件:“一、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二、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三、能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点;四、能改良中国人的恶根性。”*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23.“合于”一词的使用其实已经体现庄泽宣对于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的认识。

细加分析,我们发现庄泽宣已经将教育问题放在社会背景下思考。“教育是社会文化事业中的一部,所以我们谈教育不能把它脱离了社会文化的全体。”*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6.将事物放在它得以产生的整体中进行思考,从问题产生的源头来分析问题本身,如此则抓住了本质。“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中国化运动’的实质,就是反思从西方而来的新教育如何适切于中国本土国情,寻找适切的可能和现实道路”。*李政涛,李星云.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85.可以说,从对新教育的不满开始,中国学者的适切性意识已经开始萌发,随着要将本国的教育本国化的意愿加强,这种追求体现地更加明显,“新教育中国化”一词正是对这一种意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出中国学者适切性意识的觉醒。

二、适应性改造:“新教育中国化”的前期设想

伴随着时人对新教育“外国化”的反思,“新教育中国化”运动轰轰烈烈的铺展开来。在这股浪潮中,庄泽宣为新教育的中国化提出了找路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从而构成了一套系统的改造理论。

(一)新教育中国化的原则和方针

在设置新教育中国化的条件之后,庄泽宣提出了寻找改造路径的四条原则:从各国新试验里找;从专家研究里找;从本国实例里找;从本国需要里找。细而言之,这四条原则包含了借鉴西方,依靠科学,立足本土,满足需要。借鉴西方是对于西方当时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各种教育试验,“这种种试验成功或失败都很难预测,不过我们找新路的时候很可以供我们参考的。”*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138.依靠科学是由于他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研究,教育研究成果要逐步借鉴到教育改造中来。如他对桑代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就比较关注,并把这个理论用到自己的改造方案中;立足本土是针对当时中国学界进行的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如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其中就有对改造中国教育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教训;满足需要则是指教育改造要认清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社会需要很多,不过没有适合的人才而已,所以办教育须要看社会有什么需要,便制造什么人才。”*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144.

可见,找路的途径不必局限于国内国外,然而一切要以适合社会的需要为改造的出发点。不过,他也强调要注意到中国的各种历史、经济、时代和政治背景,“大家要觉到教育与中国的各种组织制度不能离开”。*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120.针对当时学者对于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制度的热衷,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真正的进行研究,趋时从众。他又提出教育改造的方针是“不要好高骛远,专顾表面,而足踏实地的研究一下中国现在社会实况与经济力量。不要想包罗万象,无美不备,以为教育是万能,而去注重实际问题的讨探与解决。”*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90.也就是以中国国情之剪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将其进行解构和修改,从而适应中国的国情。如果以前对西方的学习被看作是“削足适履”的话,这一次就是“修履适足”。表面上是一种标准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重心的转移,一种观念的转化。西方的一切不再那么神圣,中国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才是最高准则。

(二)“改造中国教育之路”

理论的分析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上,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改造。庄泽宣尝试着提出一套包含各级教育体系、民众教育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在内的多角度、全方位改造办法。

庄泽宣认为中国教育最迫切需要进行改造的是民众教育,这是因为民众教育的时间最短,经济最省,同样一班的民众学校会比一班的小学教育花费少、容易办理且效益高。另外,根据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庄泽宣翻译了桑代克的《学习能力之研究》,文中桑代克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在二十二岁时最高,而以四、五岁为最低;对于学习方式,桑代克认为采用先集中再延长的方法,学习效果最好。这些结论对于庄泽宣的一些教育主张有很大的影响。,庄泽宣认为民众可以每天只花费二三小时用来学习,这样不会耽误谋生。他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学完之后就可以直接给工作带来变化,给社会带来收益。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庄泽宣对教材编写、内容安排、上课时间等都进行了规定,也使整个教育与民众的需求相适应。

广泛开展民众教育并不意味要取消中小学教育,但他提出一个主张“就是根本废除中学与小学的名称”,主张“把第一级学校称为基础学校……第二级学校称为产业学校或劳动学校……第三级称为学术院及专门学校。”*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170.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打破国人升学与读书的观念。基于中国当时经济情况,能够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寥寥无几,这些接受精英教育的人被庄泽宣赋予了领导民众的责任。因而,中小学教育的改造应该注重提升质量,为毕业生设置一个能力标准,一切教育教学以达到这些标准为指向。

针对当时师范生与中学生课程差别不大的实际,他提出加强专业训练。如注意品格培养;处于乡间的师范学校还要注意到乡村教育方面;乡村小学教师要对于小学每门功课和教法都要研究。他还十分看重实习,主张服务一年后再发毕业证书。为提高教育行政效率、保证监察及考试的公平,庄泽宣主张只要两个系统:一个管行政及督学,另一个管司法立法监督及考试。另外,仿照大学区制按师范学校划分高师区,师范学校校长管理该区的教育事业。这样在提高师范学校校长地位的同时,也有利于师范学校毕业生以后在该区“上下一气”的工作,提升效率。

庄泽宣对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育和教育研究几个方面的改造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职业教育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旨归而非让学生仅受书本上和中国不需要的职业教育。困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和人才状况,对于高等教育,他不主张所有大学都要各科完备,而是要每个大学专门打造某几科,注重提高质量。针对当时的教育研究现状,庄泽宣认为改造教育就要对其进行研究,既不要抄袭他人,也不能凭空说话,“我们发现一个教育问题后便要应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M].上海:民智书局,1929:165.

庄泽宣是将中国当时的教育从整体上改造和整合,以实现教育适合国情。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的有机系统,它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而每一个子系统都对整体的运行和存在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这一时期庄泽宣已经意识到教育游离于社会其他系统之外,而最干脆的办法就是将其改组以适应社会。在这种情况下认清社会现实,从教育内部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可视为他前期改造的总路线。当然,这也与他前期“深信经济力之不足实为中国采用西洋教育制度失败之主因”*庄泽宣,陈学恂.《民族性与教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3.有关。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于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思路开始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中国的教育改造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么简单。

三、建设性创造:“新教育中国化”的后期认识

前期研究中庄泽宣已经注意到教育与社会间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他更多让教育去迁就社会现实。到后期,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社会学体系,并意识到教育对社会改造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当用这个体系去思考教育问题时,他提出应将教育改造融入社会改造,由教育改造实现社会改造。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新思考

民国学者在谈教育改造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改造教育实现教育救国的设想,庄泽宣对教育功能的定位上也有这一倾向。他认为与教育发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力、民族性、社会组织。其中自然环境更多是通过间接方式对教育发生作用,后三者则直接与教育发生相互影响。在各个因素之间,庄泽宣认为“教育设施在某种条件之下也可以改造自然环境,民族性,经济力与社会组织,不过所谓某种条件便是受此三者之控制……”*庄泽宣,陈学恂.《民族性与教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4可见庄泽宣认为教育既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同时在某种条件下也会改造其他因素,这就为他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这一设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视角下,庄泽宣反思了自己和学界多年来的教育探索。他认为从自己近年来对中国教育的调查、观察和思考来看,自己和当时学者的主张*《中华教育界》在1931年推出“中国教育改造”专号,其中载有舒新城、庄泽宣、陶行知等人的文章。还不够彻底,多年来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造还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所有的头脑子(连我的在内),都是太西洋化了!”*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47(9):308.由于多年来中国学者改造教育的方法或者说依据的理论来自于西方,没有能够建构出一套自主的理论体系,只是拿着西洋的方法来改造因西洋化而出现问题的中国教育,这样还是行不通。他说“所以我以为我们要找中国民族的出路与中国教育的出路,第一件事先要打破用西洋式的办法去解决中国的问题那样的办法,这还是受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遗毒。……但是我敢断言中国民族与中国教育若是有出路的话,他的出路决与西洋现在所走的路不同。”*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47(9):309.由此可看出,庄泽宣意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教育与民族出路的独特性。然而“中国的旧社会已经破坏了,新的社会是还没有建设起来,这个建设是要在帝国主义与军阀夹攻中奋斗出来,绝不是空喊几个口号所可成功。”*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47(9):305.诚然,中国的社会已经破产,需要一个新的建设。但,庄泽宣已然看出,在这个新社会建设过程中教育必须发挥实在的作用,而不能空喊口号。

(二)中国化新教育的建设方案

庄泽宣为实现通过教育建设新的中国社会的构想,设计了一套教育建设方案。在整个方案中,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途径,在外延方面是中国社会的科学分析,在内涵方面是适应社会的教育实验,这都非有许多专家长久时期的努力不可。”*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47(9):323.即在分析中国社会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实验,以此来探索中国未来的出路,这也是当时一批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探索者最后走出的道路。

关于中国情形的科学分析,庄泽宣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对中国家族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二是如何能防止(且不说反攻)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农村不会继续崩溃。首先农村社会中,家族势力依然庞大,在未来的建设中一些原有组织还可以加以利用;加之中国农村正在衰败,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是当务之急。对于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实验方面,他认为中国社会当时“最迫切的莫过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其次的便是经济状况的复苏,先使整个民族能透过一口气来。”*庄泽宣.我的教育思想[M].上海:中华书局,1947(9):310.虽然中国教育界也提倡了很多年的职业教育,但是复杂的民生问题并不是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所能解决,而民众的生存和安定却是解决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基点。

至于出路上,他认为当时中国要一方面作大规模的移殖人民计划,同时还要着手整理破败的乡村。这是整个计划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并进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庄泽宣认为积极的方案*庄泽宣将这一出路分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整理乡村和殖民边疆,而消极方面则是指减少浪费。是大学教授与高年级的学生以中国的乡村整理为对象,抛弃西洋式的观点与意见,从各方面进行实质性的研究,脚踏实地的将中国社会研究清楚,再去找中国社会的改造方案。而殖民边疆是与整理乡村并列的另一条路线,因为依据庄泽宣对民族性研究的结论,内地已经人满为患,又无“法”节制生育,如果不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很难有新的生机。*殖民边疆也是庄泽宣为了改变中国民族民族性的一个方法。采用以上方法即研究中国社会情形并以高校为中心开始乡村整理和殖民边疆实验,“如此,然后殖民可以成功,乡村可以整理,学生可以有出路,民众可以有生财之道,而中国方可转危为安。”[1]这样的中国教育改造是与社会改造浑然一体的系统工程,教育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和实践对象,服务于社会改造。这种教育将不再是西洋化的,而是真真正正具有中国色彩、能够挽救民族的教育,将是以实践“改造中国”的教育,故而可称为“中国化的新教育”。

根据理论层面的设想,庄泽宣在方法层面也提出了一套教育建设方案,这就是以高校为中心,以研究院为阵地,将全部教授和学生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人进行正常的教育研究维持中国的现状,一部分人研究边疆殖民计划,另一部分人则是研究乡村整理计划。依据这一构想,庄泽宣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设置和各级各类教育的作用重新进行了规定和安排。

用自己建立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来透视中国的现实状况,反思多年的探索,庄泽宣认识到中国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设想创造一种以改造社会为目的教育系统并以此作为中国民族的出路。将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合二为一,建设以改造中国社会为目的的教育系统,这一转变摆脱了就教育而谈教育的局限,也弥补了仅改造教育去迁就社会现实的不足。根据这一设想,整个教育系统的设置和功能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的教育系统不仅是中国前所未有,即使在国外也没有出现过。

四、结语

总体来看,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前后期有明显的转变:由认识到中国教育与中国社会的不适应提出全面的改造方案,到以教育为中心,从而提出教育改造与社会改造一体化的建设方案。如果说前期庄泽宣想要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的教育,通过教育内部的努力寻求教育与国情民性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的话,那么在后期,他已开始从理论层面探索教育和社会间的关系,更多想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新社会。民国时期学者们也将“中国化”一词等同于“本土化”“本国化”等,多是在适合本国民性与国情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不过项贤明将“本土化”与“本土生长”进行了严格区分。他认为所谓“本土化”实际上是一个自内的文化殖民过程,因为本土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本土化”恰恰给西方文化深入本土文化的骨髓提供了机会。如果将“本土化”视作本土社会主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那么‘本土生长’才是发源于本土社会内部的文化自我演进过程”。[2]

从庄泽宣的整个探索历程来看,前期的努力可以说更多是一种“本土化”的努力,后期的改造理论更多是从中国实际情况生发,是一种“本土生长”出的理论。“本土生长”其实可以看作是本土化的第二个阶段,如何实现异域理论在本土环境下的解构,再依据本土需要生发出一种有民族风情、民族基因与民族特色的理论。这才是中国化的最终目的和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也是历史上异域文化元素如佛教等融入中国文化并最终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的原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对于异域文化冲击的自卫动作,移植、解构、改造、创造,这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学者的回应方式。庄泽宣的奋斗历程,更代表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自己使命的回应。

参考文献:

[2]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关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猜你喜欢
中国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什么是“好的教育”?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