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双华
《周易》中的乾坤与男女——从《彖传》《象传》以及《文言》《系辞》论乾坤两卦
石双华
(北京教育学院 人文学院社科系,北京 100120)
《周易》中的乾坤之意具有广泛性,关乎天地万物的差异与相合。虽然乾坤两卦并不局限于男女两性的取象,但是仍可以作为男女两性差异的形而上之指导。就《周易》一书本身而言,其乾坤、男女之意也有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内容的变化可见于《彖传》《象传》《文言》和《系辞》本身。男尊女卑之观念并不是形而上既定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此可见于《文言》《系辞》中乾坤内容的高低描述,这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当时两性观念开始出现明显的尊卑之别。
《周易》;乾坤;阴阳;男女
《周易》①一书的通行本由经和传组成,经文由卦象、卦辞和爻辞构成。关于经文的形成时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殷末周初说(见《系辞传》记载)。第二,西周初期说(顾颉刚)、西周末年说(陈梦家、李镜池)。第三,春秋之际说(廖平、皮锡瑞)。第四,战国初期说(郭沫若)。第五,西汉昭宣年间(20世纪80年代陈玉森、陈宪猷主张)。近年来战国时代的说法已经少有人提及,但是成书时间无外乎以上几种主要观点。例如李学勤表示“经文的形成很可能在周初,不会晚于西周中叶”[1]。宋祚胤则持西周末年说,而廖名春、杨庆中主张殷末周初之说。另有学者主张春秋说,例如张增添主张春秋早期之说。关于经文的具体成书年代,各方代表观点不一。但是总体而言,《易经》大部分成书于周代,这种概括性的观点,为学界所接受。在文献资料和考古支持都不足以证明经文产生的确切年代之前,我们不妨将成书时间的具体跨度拉长,如此,定位周代,或者西周时期,则更为妥当。对此,考古界表示,西周前期易卦多以数字出现,例如周原出土的甲骨上的卦象和周初昭王时期青铜器上的卦象,说明了当时的《周易》文本与后世文本是有很大不同的,虽然这并不足以证明其经文在西周初尚未成书。
至于《易传》成书的时代,更是众口不一。《易传》分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七种十篇。在汉代之时,《易传》与五经都被认为是孔子所作,除宋代学人有所疑之外,这种观点占据学术界主流。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学界疑古思潮的兴起,学界新观点认为《易传》并非成于一人之手,成书约在战国至西汉初、中期,而成书最晚大概到秦汉之际。朱伯崑认为其中大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并在《易学哲学史》中,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考订②,除此之外,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等考古资料的发现也证实了这种观点的可靠性。而《易传》本身的思想,受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潮的影响,对经文有了很多新的诠释和创造,对此,陈鼓应曾有过详细论证③。《易传》作为对《易经》的诠释,更多了一层新的创造,有其独特的思想脉络,其中关于两性的形而上学化,也独具特色,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
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学术界向来有象数和义理两个派别的理解。象数派认为其为卜筮之书,而义理派则认为其为哲学著作,有重要的义理分析意义。就本文而言,对于其性质的分析并不在讨论之内。下面将对《周易》中乾坤思想与男女性别定位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周易》中的乾坤并济、阴阳相生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也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周易本身并不讲具体的天地万物,而只讲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2]。加之,人类思维的二元对立特点,因此,任何事物都能被两两相对地镶嵌到阴阳概念体系之中,而作为人类的基本的性别范畴——男、女,则被视为两个对偶因素纳入人们的思考范围,而由此产生的爱情、婚姻、社会关系等等,也成为《周易》的重要思考对象。有学者认为阳爻是男性生殖器之代表,而阴爻是女性生殖器之代表,继而发展到后期阳爻代表男性,阴爻代表女性。在西周初期,一夫一妻制度已经初步确立,但是男女婚恋状态仍有自由态存在。到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礼乐制度对婚姻礼数的规定则严格了许多,尤其是对于女子的要求和规定,这对于社会下层的男女两性关系约束力并不大,但是在西周贵族中却尤为显著。男尊女卑的定位在《周易》中并不明显,而是在《易传》之中才尤为分明,男女性别定位经历了其相应的发展过程。
西周中期之前,易卦是以奇偶数字来卜卦测凶吉,而由此发展来的阴爻、阳爻也只是代表奇数、偶数。对此,有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例如,彝族地区的“木刻卜”的占卜方式,即为一个例证。无论是数字时代的奇偶测算,还是卦画时代阳爻阴爻的含义,其本身并不直接针对男女而言,也更谈不上男女关系的不均等化。但是由于人类思维的天然的二元对立思维特点,人们自然地将奇偶互立,再加以卦象是由自然现象与人事组合构成,因此自然现象、人事也往往同奇偶一样,具有了对立特点。对此,英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利奇明,明确地将人类认知的二元对立比作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他指出,文化逻辑的意义在于它将可测度的边界加之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事实上,世界万物不断彼此融合或瞬息变化,由于人类心智有赖于创建明晰的分类与对立以了解我们的世界,因此不定边界与模棱两可的含糊意义往往引起人们的焦虑。
在《周易》之中,从卦爻辞到《彖传》《象传》,虽然其性别观念存在差异,但是总体区别并不显著,尤其是在男女、阴阳与乾坤的关系方面。其卦象本身并没有男乾女坤、男阳女阴的对立观念。由于人类天然的对立思维特点以及阴爻阳爻符号在关涉两性关系之时分别代表女性、男性,从而为后来男阳女阴思想做了铺垫。在《彖传》和《象传》中,乾、坤为主从关系,乾为决定性因素,坤服从配合乾,但是二者并无尊卑之分,乾坤都是君子效仿之对象。
《彖传》对于乾卦的解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作为天的表征,是万物之源,统治和操控着万物的发展运行,是决定性的事物。对坤卦的解释:“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贞。”这里,赞扬了坤的“载物”之德,而这一德行的特征乃是由于其顺承天的结果。前者乾卦之中,取象于龙,而坤卦取象于牝马,一游于天,一奔于地,牝马又具有柔顺的秉性。坤除了“资生万物”的特点之外,又服从天道,柔顺而承天。这些对乾坤的解释既突出乾元为“万物资始”,是万物的生长之源,又突出坤元为“万物滋生”,是万物生长之需的特点。两者地位并无尊卑之分、高低之别。只是表明了乾坤同样重要,而乾处于资始之位而坤处于资生之位。尽管在解释中,坤要顺承乾,以天道行之,但是其并不比乾低贱,而是乾坤互补互生,缺一不可。此种特点也可见于乾坤交感、阴阳互通的许多解释之中,例如“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交而万物通”等。
在《象传》之中,乾坤两卦是以君子为讨论对象而立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于乾坤的解释。在现代,人们通常连用“乾坤”以形容君子德行兼备的特点。古人今人都达成了共识,君子应该兼备乾坤两德,既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而奋斗不止,又要像地一样厚德载物、兼容并蓄。乾坤天地均是君子修省之对象。对于“君子”这一称呼,余敦康表示:“‘君子’是一个美称,乾卦《彖传》用来称呼具有阴柔之性而居于下位的被领导者,说明这个美称并非表示社会地位的高下,而是意味着对行为规范的要求,凡是能够自觉地遵循行为规范,履行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分地位高下,都可以冠以‘君子’的美称。”[3]既然《象传》中都是以君子为立论对象来讨论乾坤两德,那么乾坤都是君子效法的对象,并无高低贵贱尊卑之别。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彖传》和《象传》中,并未直接将乾坤对立而取象男女,这种形而上之两性差异分析,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而后世所谓的乾坤男女,主从有别、高低有差,其观念多是从《文言》和《系辞》得出,尤其是《系辞》中将乾坤男女相对立、关联而论,乾坤之意具有了尊卑之别,与其相对立并仿万物之理的男女取象,也就成为天高地卑的现实因素,仿佛成了既定的道理,不可逆转的规则。《系辞》的这种观念,也加重了当时社会中男女的差异和对立,导致了形而上层面男尊女卑的倾向。
《文言》和《系辞》对于“男为阳为乾、女为阴为坤,以及乾、阳象征尊,而坤、阴象征卑”这种观念意识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从男性权力代表者的立场出发,《周易》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性别立场的倾斜,而《周易》的内容表述中也会体现出这一视角的特点。
由《文言》我们可以看出,对乾坤两卦的倾斜性解释。将《文言》与《彖传》《象传》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乾坤两卦的解释有显著不同。《彖传》中,乾坤是主从关系,但是其对于万物之生长化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象传》中,此二者也都是君子观象修省的对象,并无高低主从之别。但是在《文言》中,乾的地位被提高,是君子观象修省的对象,而坤的地位被降低,成为臣、子在下位者修省的对象。此可见于《文言》释《乾》《坤》两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和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是君子修省的对象,元亨利贞是君子必备的四种美德,而后又讲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人的才是圣人。但是对坤卦的解释却具有明显的不同意味:“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在这里,坤是柔顺的,只有至柔至静才能“动也刚而德方”。一个“承天而时行”的“承”字,也表明了只有顺从于乾、承接天之意才能发挥其作用。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是因为违反坤的柔顺特性为不善,这样会有“余殃”。臣弑君、子弑父现象的出现也是因为臣、子不懂不尊坤之柔顺特质。这样的解释,明显将乾坤德行摆在不同的位置高低,拉出了两者的距离。将乾放在天的至刚高位,而将坤放在至柔低位,处顺从之态。除此之外,《文言》对乾坤两卦爻辞的解释也具有乾高坤低的特点。对于其爻辞的解释都是从君子之道出发,讲君子福祸凶吉,如何进德修业、光大圣人之治,而突出了坤的顺从特点,臣要顺从侍奉君主的特点。
《文言》对于乾坤的解释,描述了一个乾坤高低、主从的关系,乾乃君子之德,坤乃臣、子之美。在《文言》作者的眼里,坤之美德只有通过服务于乾才能体现出来,只有阴顺于阳,才能阴阳协调,和合而美、不习无不利。这种以坤为臣、子之道则对现实生活中的尊卑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来乾坤虽为主从关系但并无尊卑之意,但是与现实社会中的君臣之道相互关涉,则有了上下尊卑之别。因此,乾坤也在主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尊卑的色彩、上下的分别。例如,卢景裕曰:“坤,臣道也、妻道也。”[4]30侯果释义“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曰:“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顺承天也。马之所以行地远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马顺之至也;诫臣子当至顺,故作易者取象焉。”[4]32落实在家庭层面,在现实社会中,男女之别也因乾坤的定位不同而有所差异,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的观念也日渐深固。男性成为家庭的主要分子和代表人物,作为坤的一方的女性则被埋没,其作用也逐渐弱化。坤逐渐演变为只有顺从乾道才是吉祥的,许多人解卦也多基于此。在这些倾向的演变之中,坤对天地万物元始开通的积极意义就被弱化了,远远不能与乾相提并论,坤由一个积极而有作为的厚德载物的关键性因素变成了一个必须顺从、辅佐、突出乾才能有所作为的因素。
《系辞》之中,乾坤就有了尊卑的显著差别,并且乾坤、男女已经成了两两相互对应联系的因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5]由此可见,尊卑之别是法天地之象的结果,天尊地卑是仿天地自然之理而定的。人世间一切也遵循此规律,至于男女,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此男尊女卑不是刻意人为的,而成为法天地之象、遵自然之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系辞》又进一步阐释了乾主坤从、乾健坤顺的观念。例如“成象之为乾,效法之为坤”“崇效天、卑法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在这些描述下,乾坤的分工和定位明显不同,乾是规划世间万物的纲领,而坤只是遵照乾的规划安排而行动的从属因素,在上位者效法天道乾道,而在下位者效法地道坤道。乾是至刚至健的,而坤是至柔至顺的;乾可以经常变化以知险、随机应变,而坤只要保持简易,以不变来应对万变,配合乾道之运行。这种观念,对于现实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影响也十分深刻。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不是为别的,它就是在天地变化中所产生的万物。这里的男女与《系辞传下》所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序卦传》所说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一样,所说的男女,只是指万物中有阴性、阳性的罢了,不能理解为人类中的男女”[6]。虽然许多学者采取此种宏观的态度和观点来看待乾坤与男女,但是乾为男性特征、坤为女性特征的这种思维定式却被延续了下来,乾坤之道由原来的单纯思考君子之道被附会成了男女两性的特定行为特征和性格特点。例如对于“坤,元亨利牝马之贞”被干宝解释为:“阴气之始,妇德之常,故称元;与乾合德,故称亨。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坤阴类,故称利牝马之贞矣。”[4]30更有学者对君子作为乾、阳的一方为何具有坤之“厚德载物”之德做出了解释,虞翻解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势,力也。君子谓乾,阳为德,动在坤下,君子之德车,故厚德载物”[4]34。将乾坤之道应用于男女两性问题,则必然引申出男性刚健主动、女性柔顺被动的两性特点;应用于夫妻之间,则夫主妻从、夫外妻内,夫为刚而妻为柔。在两性关系定位之中,男性占据了主动一方,处于领导地位,而女性处于顺从的被动一方,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依照乾坤阴阳的主从规律,在现实社会之中,男女关系则必然是男主女从的,如果违反了阴阳乾坤之律,那么就被认为是不吉不祥的。
综上所述可知,乾坤之意本身并不存在男女取象的对立性,也没有既定的尊卑之别。而是在后世的阐发和诠释中,才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了一定的角色差异和男女性别倾向。需要注意的是,《周易》中重视乾坤互相配合,乾主坤从的差异、乾刚健坤包容的特性是一直存在的。这反映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并不是两性的歧视性倾向,而是两者本身存在的生理、心理、性格等差异所导致的不同人格特点和角色分工需求。
《周易》中乾坤之意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周易》编纂者的性别观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系辞》中男尊女卑的定位,离不开当时社会男性中心思想的影响,更是对当时社会性别状况的映射,需要进一步考量和研究。《周易》中对天地、阴阳、男女之意的阐发,也是后世研究两性问题的宝贵资源,因此从《周易》中乾坤之意的变化着手挖掘两性观念的形而上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内容的变化所反映出的阴阳、男女等观念并不具有局限性,而是具有形而上学化、升华性,对研究性别立场、角色分工和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之相处以及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18.
[2] 冯友兰.周易纵横谈·代祝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7.
[3] 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
[4] 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 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75.
[6] 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①本文不针对不同通行版《周易》内容的个别差异做分析。关于《周易》原文的相关内容,均可参看金景芳、吕绍刚的《周易全解》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关于此点内容,请详细参考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③具体考证内容,请参见陈鼓应《道家易学建构》,台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and Man and Woman in——On the Two Divinatory Symbols of QiankunFromandas well asand
SHI Shuanghu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120, China)
is of extensive meaning in, which relates to the difference and consistency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lthough the two divinatory symbols (andorand)ofare not confined to the images of man and woman, they can still serve as a metaphysical guide for gender difference. In terms ofitself,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tendencies toand man and woman,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ontent can be seen in,,and. The concept that man is superior to woman is not metaphysically fixed, but it takes sha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us the descrip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 ofinandpartly mapped that obvious inferiority began to appear at that time.
;and; man and woman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12
石双华(1986-),女,河北衡水人,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7CKS017)
B221
A
1673-2065(2017)06-0074-05
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