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2017-03-11 08:16吴淑招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同义谚语日语

吴淑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福建 福州 350200)

【语言与文化】

从中日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吴淑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福建 福州 350200)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各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谚语中选用的词汇、意象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含义相同的谚语之异同,从而探讨两国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

中日;谚语;异同;文化差异

中日谚语反映了中日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中日含义相同的中日谚语中,有同形同义的,也有异形同义的,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探讨。

一、谚语的定义及特征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具有讽刺或教训等揭示生活智慧及普遍真理的短语。谚语一般通过口头留传下来,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谚语类似成语,又比成语更加通俗易懂和口语化,形式上大多是一两个短句。可以说,谚语是忠实反映古人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文化和思想的化石。

谚语的主要特征有口头性、教训性、历史传承性。口头性,如“一个巴掌拍不响”“火烧眉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教训性,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棍棒出孝子,娇养杵逆儿”;历史传承性,如“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同形同义的中日谚语

在中日两国谚语中,有很多都通过相似的词汇或意象来表达相同的道理。例如: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悪事千里を走る

闻一而知十——一を聞いて十を知る

人间到处有青山——人間到る処青山あり

覆水难收——覆水盆に返らず

汗马功劳——汗馬の労

洛阳纸贵——洛陽の紙価を高む

好事多磨——好事魔多し

上述谚语表示相同的意思,且选用的词汇是相同的,相似度极高,从史料记载来看,这并非偶然,而是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

根据张艳萍的统计,源自中国古典书籍的日本谚语,数量繁多,其中出自《礼记》的有203条、《诗经》108条、《孝经》14条、欧阳修10条、王安石10条、柳宗元10条、贾谊9条、司马迁8条。[1]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千多年来,通过船只渡海延续着文化交流活动。中日交流从唐代进入繁盛期,日本派遣大量留学僧学习中国儒学、政治制度、思想,以及文学、风俗习惯。中国的谚语也作为一种民间及口头文化,通过留学僧传到日本,渐渐融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可以确定许多日本谚语都是由中国传入的。

三、异形同义的中日谚语

异形同义的中日谚语也很多,如以下几例。

匹夫不可夺志——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牛は牛連れ馬は馬連れ

一本万利——蝦で鯛を釣る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

可望而不可及——高嶺の花

无精打采——青菜に塩

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雨降って地固まる

美中不足——玉に瑕[2]

中国谚语中的“匹夫不可夺志”,匹夫指人,而日本谚语用「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即一寸的虫子也有五分之魂,用虫子也有志气表达人有志气。“不打不相识”,形容两个人因发生争执而认识甚至成为好朋友,属于抽象概括型,而日语谚语中用「雨降って地固まる」,即下雨后的大地变得坚固,其表述具体而形象。中国谚语“美中不足”,日语谚语用「玉に瑕」,即玉中的瑕疵来表达不完美。中国谚语“可望而不可及”,日本谚语「高嶺の花」,即高岭之花,引申为难以企及。综上,可见中国谚语多用概念性、抽象性的表达方式,日本谚语多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道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容人的性格不易改变。中国谚语里,首先将目光落到祖国的“江山”上,先说江山易改,再说人的本性难移,而日语用「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即麻雀直到一百岁也不会忘记跳舞,将谈论人的话题缩小到一只麻雀身上。从中可见,中国人为了说明一个小物的问题,先用一个大物来比喻,这体现出中国人宏观、扩大的感情倾向,即扩大意识,而日本人则在谚语中体现出了缩小意识。

四、从中日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上文中的谚语分析,体现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抽象概括性和扩大意识,日本人的具体形象性和缩小意识。日本人喜欢细微性的具象思考,而中国人喜欢总结性的抽象思考。日本人喜欢从小的东西中得到大的教训,而中国人喜欢从大的视角来解释教训。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和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土地广阔、物产丰富、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喜欢首先把目光放在大的东西上,所以中国人善于从宏观角度思考,追求“雄伟”“从宏观角度解决事件”。而日本人生活在狭长的岛国,接触更多的是相对矮小的景物,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环境中,产生了细致入微的思考形态。且日本资源相对缺乏,灾害频发,危机意识强烈[3],无论发生什么事都首先将目光投向小的事物,善于微观思考,重视细节,喜欢“小而舒畅”“少而精致”“从微观角度解决事件”。

(二)历史文化差异

谚语又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留下了古代文化的痕迹。[4]中日谚语中,留下了许多古地名、名人名字、建筑、历史事件等。由于两国谚语无法一一对应,故以下分别列出。例如:

中国谚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曹操曹操就到;叶公好龙;名落孙山;叶公好龙。

日本谚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平家を減ぼすのは平家;江戸っ子は宵越しの銭は持たぬ;

大阪の食い倒れ京都の着倒れ。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与「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是同一个意思,皆表示对方的真实目的不在表面,而是另有用心。前者以“三国演义”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后者来源于日本历史上的典故“本能寺之变”。这样的谚语根据每个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形成。其不仅传承了历史,而且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谚语就像活化石一样,反映历史的样貌。

(三)宗教信仰

中日谚语也受到两国宗教信仰的影响。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因此日本谚语中既有许多与“神”相关的谚语,也有许多与“佛”相关的谚语。[5]如「苦しい時の神頼み」「触らぬ神に崇りなし」「死にがけの念仏」「仏の顔も三度」,而中国谚语里主要是与“佛”相关,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

当然,谚语的形成并不仅仅受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也对中日谚语的产生有所影响,但囿于篇幅,不多赘言。

五、结语

中日同形同义谚语是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而两国谚语差异也体现了文化差异。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明白,日本谚语多从小视角切入,中国谚语多从大视角切入,体现了日本人具体形象性的思维和缩小意识,中国人的抽象概括性思维和扩大意识。两国历史文化不同,谚语里的意象也不同,并且宗教信仰差异、自然环境差异也会对两国的民族文化产生影响。

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中日谚语差异还受一些其他因素影响,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1]张艳萍.论中国文化对日语谚语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2006,(9):165-167.

[2]倉持保男,阪田雪子.必携慣用句辞典[M].東京:三省堂,2001.1-65.

[3]李锋传.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2):52-56.

[4]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05-320.

[5]宫家准.日本的民俗宗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3-138.

H315.9

A

1673-7725(2017)12-0162-03

2017-09-25

吴淑招(1988-),女,福建三明人,助教,主要从事日语语法学、翻译学研究。

周丹】

猜你喜欢
同义谚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日常日语
24节气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