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令李连宏韩 静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研究
周 令1李连宏2韩 静3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不断创新载体。创新工作载体建设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统战工作影响,有利于提高高校知识分子工作水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建设稳定的高校统战信息化管理队伍,拓宽统战工作渠道,丰富统战工作内容,建立政治舆论筛查机制。
“互联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培养、选拔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人物的重要基础和源头。[1]近年来,高校统战工作日益得到重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水平,则必须从加强其工作载体建设着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一整套制度化、常态化、行之有效、充满活力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机制。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网络科技日益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大的浪潮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新特点,需要从“大统战”理念出发,以“互联网+”视角,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建设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发展的需求。统战工作是“和而不同”,在高校要利用先进的统战思维指导统战工作。高校知识分子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受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变化趋势。一些人选择加入民主党派或成为无党派人士,日益壮大了党外人士队伍。据中央统战部统计,2011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知识分子共有11964万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占75.1%,数量已达8986万人。[2]党外知识分子目前已经成为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都是学术造诣颇深的专家和学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判标准,简单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对他们作用甚微。原有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简单信息灌输,缺少统战主体与统战客体之间互动和沟通,思想传达滞后性明显,时效性不强。因此借助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和成熟的自媒体传播平台,能有效克服信息传达的滞后性,实时掌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推送其关注的思想政治信息,循序渐进地开展统战工作,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统战工作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建设有利于统战工作影响的扩大。统战工作中的信息与信息传递载体对统战工作影响范围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获得资讯的渠道日益便捷和多元,使传统统战工作载体诸如座谈会、学习班、报告会等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对于信息传递即时性的要求。传统的以集体为单元的动员组织形式逐渐被以个体为单元的组织形式所替代,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动员能力逐渐减弱。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活动领域范围逐渐扩大,流动频率日益频繁,传统的依靠开会、信件、报刊、广播和电话等媒介的工作载体在传统组织关系较为紧凑的地方比较适用,但因传播范围有限、时效性差、滞后性明显等诸多不足,已不能适应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统战工作需要。[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党外知识分子之间的组织关系已经逐步淡化,大规模集体组织已经愈发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肩负着教学或科研重任,平日时间安排紧凑,经常无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等活动。然而,他们参政议政积极性较高,一旦党的政策在信息传递环节遇到障碍,无法及时传达或者澄清存在的模糊认识,将会对高校统战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和新形式,强化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联动,能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避免了在统战主体和统战客体之间出现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滞后情况,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以及统战主体与统战客体的紧密联系。
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建设有利于高校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能够承载和传导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各要素,能够被高校各级统战组织运用,各级统战组织之间、统战组织与党外知识分子之间可借此相互作用,是实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目标的一种活动方式、操作过程和工具性手段。延伸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触角、丰富工作内容、活化工作方式,从而把原则性、思想性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使得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更加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保障实效[4]。一个好的工作载体,是决定一项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的日益壮大,这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要求构建起一整套更加高效实用的工作载体体系,通过系统功能发挥工作效能。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以受网络文化影响较深的中青年一代为主,他们对网络信息传递依赖较强,或多或少对传统工作载体具有一定抵触情绪,影响其工作效率和水平。工作载体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工作载体消亡或淘汰,而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提升统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路径,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信息的实效,并通过后台对信息进行汇总筛选,能够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进行跟进,提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水平。
党中央一直都将网络化、信息化作为统战工作发展的重点,在“互联网+”概念还没被提出时,对统战工作信息化建设就已经高度重视。全国统战系统互联网网站建设发展总体情况相当迅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高校统战工作网络载体建设。2005年中央统战部制定了《关于推进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2012年中央统战部制定下发《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2012-2016年)》,对基层统战工作网络载体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也树立了将基层统战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的意识,推进了基层统战工作信息化发展。
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工作载体建设形式还较为传统和落后。部分高校习惯于沿用已有的传统统战工作载体,对新的统战工作载体接受较慢,甚至没有尝试建设新的工作载体,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于统战工作的新要求。二是工作载体形式泛滥,缺乏针对性和条理。部分高校重视将网络化信息化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开发了很多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统战工作载体但是模块之间缺乏联系,也没有互联互通机制,无法为统战工作提供完整的系统支持,反而使统战工作效率降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成分相对复杂,既有民主党派人士,也有无党派人士,其政治诉求和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一些高校的统战工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统战工作载体失去针对性,尽管形式多样,却使统战工作事倍功半。三是高校工作载体建设存在着形式主义问题。部分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建设过于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载体的先进性,忽略对载体内容的填充,导致工作载体看似先进,成绩显著,但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重视网络信息化的引入,却忽视后续维护和建设,导致统战工作载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被荒废。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基层操作层面上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不够重视。部分高校的领导干部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认识到在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没有工作热情。二是高校统战工作往往仅由统战部门负责,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一个规模化、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协调配合,绝非统战部门一己之力可完成。实际工作中统战部门经常单独实施这部分工作,没有与其他部门互联互通,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工作效果不甚明显。三是对“互联网+”及工作载体网络化的真正内涵认识还不明确。有的高校没有正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深刻变革,没有完全接受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呈现出诸如年轻化、个性化、海外经历、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等许多新特点对于工作载体变革的迫切要求,对时代背景反应较慢,造成了对工作载体的调整步伐缓慢,调整方式不当等问题。另外,经费、人员和体制等问题也经常成为工作载体建设的障碍,必须引起高校相关部门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规避。
“互联网+”时代下,不仅强调生活、工作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更倡导一种符合目前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种基于互联网工作载体的思维方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载体创新,也应该基于这种意识,而非单纯从形式上达到“互联网化”。建设一个运行稳定,工作高效的统战信息化管理队伍非常重要。目前在高校承担工作主力的“80后”“90后”教工群体对网络化管理的接受程度较高,对网络工作载体有更高的使用率。高校应组织建设一个稳定且能够持续运营的统战工作网站,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总体统筹。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间协调联动机制,要在高校内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网络化统战工作进程,保证网络统战工作的长期稳定推进。统战工作互联网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即使建设了网络化统战工作平台,也需要专人维护、更新和丰富。统战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撑,保证平台可以高效使用。在“互联网+”视角下,当前高校创新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的首要任务是在高校内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信息化管理团队,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保证统战工作网络化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维护。
工作平台是一种路径,目的是为了辅助统战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改善工作条件,调动成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微信群、公众号推送平台、QQ群等都能够更加方便广大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升统战信息的传播效率,增强广大成员间的凝聚力。要善于将网络工作载体与传统工作载体实现有机结合,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发挥出网络工作载体的优势,平衡由传统工作载体造成的不便。要提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网络化载体的实效性。统战工作网站是各项统战信息和政策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广大统战成员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平台。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载体内容的设计和创新上,不能把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摆设。要发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采写、报送信息,积极参与到平台的建设活动中来,形成全员做信息工作的浓厚氛围,保证网络统战信息发布及时,内容丰富,反映统战理论和政策的新动向。要针对本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具体特点,开设一些有时效性的栏目,吸引广大成员积极参与。如建立网络社区积极组织成员体验丰富多彩的统战生活,统战信息实时推送平台等。要把统战工作网络平台当作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舞台,全心全意加强网站建设,提高实效性,把它真正建设成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充分信赖并依赖的工作平台。
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虽然不再封闭,但传播速度极快,数量庞大,且极具煽动力,容易造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波动。统战工作相当政治性,需要统一的、正确的声音。网络造成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的现状让人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信任危机,影响网络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信息发布必须谨慎准确,要时刻注意网络信息导向,建立正确的网络政治舆论引导机制。统战部门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时一定要严格把关,保证发布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发布自拟信息时要先对信息文稿的措辞等进行评估,防止信息出现歧义等信息传播失误。在发布重要国家文件和党的指示时,要建立单向发布机制,避免失去对舆论导向的控制。统战部门领导和信息化小组相关责任人要明确意识到高校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不仅统战客体,统战主体也要定期学习交流,培养对网上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要具备对网络政治舆论导向进行引导的能力,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支持网络统战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要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跟进随访,努力通过网络化平台与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交流,了解其最新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的推送统战信息,助力统战信息化平台建设。要深刻认识到,网络统战绝不是孤立的,它是现实社会统战工作的延伸。
[1]赵 亮.基于统战思维的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创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56-57
[2]廉维亮.我国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已达8986万人[J].共产党员,2011(9):47
[3]李彦平、姜长宝、张淑娣.创新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载体[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2):23-25
[4]孙岳兵、曾贤杰.加强高校中青年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41-43
责任编辑/赵洪波
2017-07-22
1.周 令,男,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2.李连宏,男,大连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3.韩静,女,大连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调研员,讲师。
D613
A
1672—4496(2017)03—020—0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专项课题(JG16ZXTZ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