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圣人公义思想及启示

2017-03-11 05:56胡瑞琴
兰台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义天道圣人

胡瑞琴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烟台 264025)

论儒家圣人公义思想及启示

胡瑞琴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烟台 264025)

公义是人类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共同的心理诉求。先秦儒家圣人作为文明的开创者或先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精髓,

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保障。儒家圣人领受“天”的启示,他们忧国忧民、宣扬仁爱、勇于担当,又在变迁不断的社会迷雾中

给人们展示了伟大的理想社会。当代中国需要我们继往昔古圣贤人的公义思想传统,开太平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

儒家圣人 公义思想 道德 启示

“公义”也即公平与正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所确认的普遍核心价值,也是人类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基。中国儒道圣人先贤作为文明的开创者或先驱,如同明亮的日头引导着中华民族从蛮荒古道缓缓走近现代文明,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保障。其中,儒家圣人知“天道”并“代天化育”教导,其思想中所包含的道德诉求和精神品格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影响至深至远。本文试就先秦儒家圣人公义思想的含义及来源、体现及启示等三方面分析其历史和现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有助于促进和推动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的新认识和新实践。

一、儒家圣人公义思想的含义及根源

在古代中国,各家各派的思想家对圣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用以指君王;有的指某一方面的天才或大德。但在儒家圈子里,大都认可《孟子》最后一段话所宣示的圣人名字:“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这里明确提到的圣人有尧、舜、禹、皋陶、汤、伊尹、莱朱、文王、太公望、散宜生、孔子,以及别处提到的如伯夷、傅说、百里奚、柳下惠、武王、周公等,孟子心目中的圣人不下十几位。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如孟子本人。

“公义”一词在中国现代语境中,更多的是指向社会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不偏袒、不徇私、赏罚分明等。儒家圣人的“公平正义”思想通常表述为一个单字“公”或者“义”。“公”的本义即“公正无私”,“义”的本义也即“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春秋·元命苞》中曰:“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这里提出的“公”,就是“公义”,意即圣人行事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不会以自己的私欲或私怨来伤害天下人民的公共利益。倒是在《墨子·尚贤上》篇中实实在在地提到“公义”一词:“举公义,辟私怨。”尽管如此,儒家圣人的公义思想却早在《易经》和《礼记·礼运》中就有阐发。《易经》中的“元、亨、利、贞”中的“贞”就是“正”,后来《易经·文言》中将其概括阐释为“刚健中正”。《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是阐发遵循天道来求得天下人间社会畅行公正和公道的伟大心愿。

这里的儒家圣人公义思想,主要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圣人信奉“天命”,哲学思想体现于“天人合一”、“中和”的观念,以整体和谐观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个人品格实现内在超越尤为重要。在孔子眼中,其公义思想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第一,天是有意识的主宰。儒家圣人认为,“天”是有意识的主宰,公正公平的思想是在完成上天的旨意,人是不能违背的。譬如,“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君奭》),“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大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皇矣》);“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第二,“天”是有权柄有能力的主宰,并将按照人的正义行为来做出选择和评判。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曾有一段对话,说:“‘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孟子的意思是,舜之所有能拥有天下,不是因为尧禅让天下给舜,而是上天把天下授予舜。并且上天是按照舜的行为、品格来显示上天的旨意。正如孟子总结的:“‘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孟子·万章上》)第三,“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宰,圣人是上天的选择。孔子虽然没有自称为圣人,然而他认为,人应有的公义、圣洁的道德生命从“天”而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表明他意识到,倘若自己有什么好的德行,是上天所赋予的。可以说,圣人拥有的配天之德和源于上天的使命,是上天的旨意。如果没有上天的授意和成全,他们是无从晓得“天道”而成圣的。第四,“天”赋予圣人的社会功能就是警示、教化,上至君王下及民众。《论语》说:“天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意指“上天”让孔子扮演警醒世人的角色,好让“无道久矣”的天下复归于有道。《孟子》中记述伊尹辅助成汤的故事:伊尹是一个在田野耕耘的农夫,喜好尧舜之道,诵其诗,读其书。之后,商王成汤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伊尹出山辅助他治理天下。起初,伊尹不为所动,宁愿身居旷野以独自穷究尧舜之道为乐。汤王再三垂顾,伊尹幡然改变主意,认识到何不把尧舜之道付诸实施,使汤王成为和尧舜一样的明君,使百姓成为和尧舜时代一样的百姓?因此,他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也就是要以“上天”赋予“先觉”之心启发“后觉”之民。

按照《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孟子发挥了《易经》的思想,谓人若能尽心知性即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孟子·尽心上》)。故此,儒家圣人的公义思想就是要达到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照,来实现“天”与人合一,人与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从内心生命的“内圣”达到外在行为的“外王”,实现天下有“道”的“终极价值”。孟子在其思想中还讲了这种遵行“天道”的社会必然性:“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行,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这样看来,孔孟圣人所言的公义思想把“天”看作有情感、有意志、有能力、有权柄、有公义、有计划的宇宙、自然、人生的主宰者。他们的这种神圣超越的心理取向,内置于他们生命中产生出两种意义:先知先觉的公义情怀和严谨浓厚的哲学意味。

二、儒家圣人公义思想之体现

“天下为公”是儒家圣人一生追求并努力实现的人生理想和目的。他们对宇宙起源和自身存在意义的求索既有形而上的外在超越性,又有形而下的内在体验性。儒家圣人公义思想的超越性、前瞻性、具体性、客观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家国忧患意识、宣讲仁爱真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展望民族复兴图景等诸多方面。

1.忧患意识。儒家圣人既是先知先觉者,就承担着上天赋予他“替天宣道”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的批判,“社会批判需要一个评判尺度,也需要一个应该且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个尺度和目标就是公正。”[1]29凡不符合“公正”这一尺度的,就是背离天道,是邪恶的,是丑陋的,因而都是应该受到抨击和批判。春秋时期,周朝国势渐衰,政治四分五裂,社会贫富悬殊,民众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下。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具体表现就是整个社会充斥着不义、谎言、淫逸、骄纵、不公、虚假等现象。孔子喟叹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也警告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此,他号召人民:“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亦即人只要勉力效法尧舜,这样他就可以和尧舜一样。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其心意是,尽管他在齐国不被礼遇,心中不悦,然而对于国家社稷来说,是上天还没有到平治天下的时候。虽然天意尚不明了,可是上天的心意已经在我心里了,没有什么喜悦不喜悦的,无论怎样,乱世思治的意愿是不会改变的。由此可见,圣贤忧世之志,乐天之诚,并行不悖。儒家圣人想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就是“公正”而不是“偏私”和“不正”。惟有此才合乎天道,即是无所不包的公正无私的开放和包容的价值取向。荀子认为:“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所倾倒,夫是谓之君子。”(《荀子非·十二子》君子就当以天道为标准,端正己身,不为外物诱惑。就是在老子那里,公义的品格也是与天道密不可分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十六章》也就是说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普通民众,“公”与“义”的价值取向,必须化作个人的高贵品格。

2.仁爱思想。儒家圣人公义思想体现在伦理道德上,就是强调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举凡一种宗教和文化传统大都倡导公义和仁爱。公义的社会性就是对普通民众的怜悯、同情、关心、仁慈等道德情感的一种深切表达,要求统治者或者强势力量要维护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社会公义良善的基本根基,而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的主张则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首先,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所以“仁”是众善之长,即居众道德之首。那么“仁”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是“相人偶”,就是一种人与人相处才产生的相互关系。在孔子的眼中,“仁者爱人”,提倡仁就是提倡爱。孟子也曾说:“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其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就是要人克服自己私欲,提升个体生命的正义和高贵的道德品质。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里仁》)“克己”实质上是一个圣洁生命逐渐改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需要摒弃一切的私念、贪欲、骄傲、淫乐等与道德疏离的心思和意念,从而生发仁爱、喜乐、节制、谦卑等新兴的生命品质。而“一日克己复礼”,就是要人天天自省,日日自检,如此整个社会必要张扬仁爱,克服自我私欲,从而构建一个理想的充满公义和仁爱的和谐社会。就是孟子极力主张的“王道”政治也是一种“仁政”或者德治,是仁爱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宋代的程子也认为,仁是天下之正理,失去正理,天下不仅无序而且不和。

3.使命担当。儒家圣人公义思想还表现在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始终执着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实现天道的伟大使命。在儒家文献中也记录了古代先贤以身献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吕氏春秋·有始》篇谓:“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高诱注:“以一人身喻天地万物。《易》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故曰大同也。”[2]75《礼记·礼运》篇也说:“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这里是说,天地万物之理皆可以于一人之身上体现出来,即一人之身集中统一了天下万物的所有规律与法则。这个“大同”,指的是最高的统一。而此“一人”必要承担苦难,代献为义。在《书经·汤诰》中载,商汤伐夏桀归,祭祀昭告于上天,又示万方曰:“凡我造邦,各守尔典,以承天体。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帝心。其而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又《纲鉴》记载:“成汤时,大旱七年,太史占之,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以请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谒盛欤?苞苴行欤?谗夫昌欤?’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细考两事,可以看出,儒家经典中明确记载,汤王是在向上天祈祷认罪,为民代罪为献,如语“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上天垂听祈祷,旋即从天降下甘霖。另外,儒家圣人认为,忍受患难为君子建立品行之根基,故此孟子也说:“故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随意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

4.“大同”愿景。儒家圣人公义思想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地宇宙间的“太和”与人类世界的“大同”。“太和”是宇宙人间最大的和谐,“大同”也是天地万物最大的修睦。

《礼记·礼运》篇借孔子之口描绘出一幅令圣人们向往的“大同”社会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门,是谓大同。

在这段记载中,“天下为公”彰显了两层含义:一是要崇尚贤能,任免天子与官吏的根据在于贤能与否,而不在于世袭;二是要尊爱民众,天下非一家一姓之私有物,而是天下人所共有之物。这两层含义之间,后者为根本,是前者的基础。孔子所向往的这种“大同”世界要想实现,必须是在“大道当行”的时代。所谓“大道当行”,就是人心与天上公义之神相通相连,自然产生出一种内在的、鲜活的敬畏和虔诚。孔子认为尧舜禹时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公义正直的时代。孔子极其仰慕古道,多次赞叹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论语·泰伯》)意为,伟大崇高的尧啊,独尊上天为大,一心效法天道。崇高啊,舜与禹,拥有天下而不为己。正因为此,孔子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与孔子“天下为公”的社会道德理想相一致,也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社会道德构想。荀子则提出了“至道”的社会理想:“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免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荀子·君道》)

由此可见,追求“和谐”、“大同”、“太和”是儒家圣人追求公义的伟大夙愿。先贤圣人的伟大复兴思想将激发起人们的生命激情与道德理想,也将赋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种超越神圣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各民族共同的理想。

三、儒家圣人公义思想之当代启示

儒家圣人的公义思想,作为整体的国家来说,公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公义是立德、立身之本。

1.从国家的意义上来说。

(1)明确坚持公义思想的重要性。《孟子》开篇记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精彩对话: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大意为,大王专注于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专注于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普通百姓专注于怎样有利于我自己,这样上上下下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互相追逐自己利益上,国家将会陷入危险境地。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就是想要扭转当时自上而下的一种重利轻义的普遍性心态,要求在上执政者首先要认识到唯有先寻求仁义之道,才能拔本塞源,祛除国家各种时弊。孟子对于梁惠王的提醒正是在告诫君王和国民“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都是从心上来的。君能正心,则国能安定;民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追求公义、秉行公平是国家安稳、社会安宁、人民安居的根本。朱熹也认为,倘若人能遵循天理,而不求利益就无往而不利;反之,倘若人唯求自我之私欲,则将利益未得扰害却随之而来,真是“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2)明确爱惜人民施行仁政才是符合天道的。一国一君公义丧失,则国之不存,君之不位。儒家圣人自古以来推崇上古三代为政之清明,然而其存亡也与仁义息息相关。孟子强调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这里三代指夏商周,大禹、商汤、周文武王,皆以仁义取得天下;而后皆以夏桀、商纣、周幽厉王,则以不仁而尽失天下。《大学》中提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孔子在此处表明“国家不该当以利为利,该当以义为利。”作为国君或臣子就该当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公义思想出发。西汉董仲舒认为,人君的行为必须符合天道,所谓符合天道,即是施行仁政。如果人君倒行逆施,不施仁政,就要受到天的警告、谴责以至报应。“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善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汤武》)这里说明,维护国家之公义正直当是历朝历代执政者心中时常必须警戒的。

(3)明确加强社会教化的必要性。儒家圣人所讲的学习、教化都是要通过刻意而为,方能变化气质入于士君子之列。孔子曾对子冉说过,“该当富民该当教民”,就是即使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用正直、公义的思想教化国民百姓。所谓社会教化就是通过外在的、持续的道德力量的熏习或者说道德原则的遵循,不断地生成一种正确的思想、行为、品质习惯。“礼”是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它强调尊卑长幼之序,即人们之间的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和伦常的等级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道德行为规范、遵行圣人之教导应该是新的“礼仪”要求。因此,社会教化需要有效的从上而下的制度机制来维护,通过各种渠道、媒介方式包括报刊、电视、网络、社会组织等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存有的优秀经典,并要使之制度化、形式化、系统化、长期化。社会教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要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如此,百姓可以得到圣贤教化,小孩可以得到大人教化。

2.从个体意义上说。

(1)个人要重视内在品格修养。《大学》开篇即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是后者的精神统帅,后四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展开和实践。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换言之,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一切行为都要从修身开始,它是国之公义,民之平安的基础。既以修身为本,而诚意、正心又是修身的两大先决条件。朱熹认为:“心是身之所主,意是心之所发。”[3]2这样,心意诚实使人具有公义、圣洁、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确立使人拥有内在力量,而这种内在的力量引领人选择人生正确之方向。方向正则善,不正则恶。倘若人人能够率性养性尽性以及以一己之生存本能向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之大道前进,则家可齐,国可治,天下可平。这就是诚心诚意教化的功效。

(2)以圣人为榜样,从身边做起。圣人是先知先觉之人,他们所宣扬的“天道”、“天德”是百世不可变的永恒之道。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作为一国之君的舜,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其父瞽瞍虽然愚顽,曾试图杀舜,如此之父舜还是顺亲孝父,所以孟子说舜为天下之楷模,也为天下之安定。就是告诫天下后辈,凡事从近处做起,从易处着手,从亲人开始,从擅长加强,就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尽职尽分。比如,孝敬父母,亲爱兄长,保护邻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做到了圣人所提倡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3)谨慎自守,追求公义。首先,人人要努力谨慎自己心思意念的正直。《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为,人之本性源于天,道之大源也是出于天。正因为如此,君子要常存敬畏上天之心,虽然不被人所见所闻,也不敢忽略道之教训,所以“存天理之本然”,使自己须臾不能离开真道。儒家圣人所倡导的“慎独”之处,就是君子凡事戒惧,“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这样就离“天道”不远了。其次,人亦有追求公义之心。所谓追求就是要遵行圣人教化之言。《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不是外添的,而是人本性固有的。但是倘若人不努力追求本性之善,那么善恶将相去甚远。

总之,儒家圣人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上的智慧,形而上的真理和形而下的智慧。古往今来,历代仁人志士都在追求生命的真理。真理就是公义、公平、仁爱、良善、信实、忠心、忍耐、自由、盼望、和平、喜乐、真诚等美善的力量和信念。因此,公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行为。当今社会虽然复杂多元多变,然而人们追求公平正直、善良怜悯的心却从未改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此,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小小善事做起。倘若每一个人能遵循先贤圣人的脚步,伟大中国的复兴梦一定会实现。

[1]傅有德.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6.

On the Confucian Sage Righteousness Ideas and Its Enlightenment

Hu Ruiqin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Ludong University,Yantai264025,China)

Righteousness ismankind's common psychological pursuit for peace and happiness.As the founders and pioneers of civilization,Confucian sages left a lot of valuable thought essence,and became the spiritual safeguards for China.Inspired by"heaven",Confucian sages worried about their country and people,advocated kindness and love,had enough courag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and exhibited great ideal society for people in constant social changes.Contemporary China needs us to follow these ancient sages’tradition of righteous ideas and promote the socialistmoral construction and moral practice.

Confucian sage;righteous idea;moral;implication

p

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资助项目(J20130301)。

胡瑞琴,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2.31

B222

A

2017-02-19

猜你喜欢
公义天道圣人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辛公义爱民如子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官场圣人范仲淹
公平正义视野下对洞穴奇案法学思想的探究
官场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论荀子的“德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