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家庭档案研究述评

2017-03-11 05:29付双双王凝萱叶晓静
兰台世界 2017年22期
关键词:家庭研究

付双双 王凝萱 叶晓静

(苏州大学苏州215000)

国内外家庭档案研究述评

付双双 王凝萱 叶晓静

(苏州大学苏州215000)

家庭档案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欧美日国家,学者从不同学科与视角对家庭档案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我国学者对家庭档案的研究无论实践还是理论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档案的研究进行综述与对比分析,提出扩大家庭档案在学科结构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视,重视师生及与大学密切相关的个人档案保存与研究,进行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创新。

家庭档案研究述评

G275.9

A

2017-06-28

中国是一贯重视“家族文化”的国家,家是社会责任的基本单元。家庭档案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蕴含巨大价值。在多元的社会空间下,家庭档案凸显的“微权利”不仅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彰显和未来世界民主进程的动力。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于家庭档案的研究对比、思考观察,探寻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城市化进程增速、个体民主与权利意识增强的新社会形态下我国家庭档案存在的问题、变化趋势及进行家庭档案实践路径与理论创新更有意义。

一、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档案的相关研究

我国从档案学角度进行家庭档案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王大德在《个人档案初探》一文首次具体阐述个人档案的范围、作用及整理方法,认为个人档案从微观上记录了一个人的经历,一个家族的繁衍兴衰,是国家全部档案的一部分[1]。沙菲在《我国家庭建档实践与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对1984—2007年的家庭档案发展与研究做了大概的梳理:“1984年山东省济南市档案局孙嘉焯同志在《家庭》杂志第九期上发表了《谈谈建立家庭档案》一文,主要论述了家庭档案的种类、特点与管理、作用等问题,引起了档案界关注,拉开了家庭档案研究的序幕。”这一时期,国内关于家庭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点。(1)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档案的概念、特点、分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如荆绍福界定的家庭档案的定义与分类;潘新荣对家庭档案特性的扩展,除家庭档案的私有性、广泛性、社会性外,还具有多样性、历史的真实性、一定的保密性、价值性;卞龙云认为家庭档案还具有珍藏性。(2)家庭档案的作用与家庭建档的重要意义。对家庭档案的认识上升到家庭建档对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的重要作用。2007年9月,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中国·沈阳家庭建档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将家庭档案作用和家庭建档的重要意义的研究推向了高潮。(3)各地陆续推出家庭建档活动。如屈干臣私人家庭档案馆建立及沈阳市的“档案进家庭”活动等。(4)对于家庭建档问题的研究。一些文章开始把家庭档案提升到促文明、促社会和谐的社会工程层面[2]。

郭厚芳在《对家庭档案及其理论研究的探讨》一文提出家庭档案应作为社会档案的补充。家庭档案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凸显其与社会档案不同的价值,应成为家庭档案跨越式发展的基点[3]。宋琦、张玉坤在《从央视“鉴宝”栏目谈家庭档案的社会价值》一文中指出家庭档案研究开始关注档案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4]。

从2008开始,家庭档案研究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范围扩大,研究价值上升到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社会记忆的层面。闫红丽在《谈家庭档案的社会属性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文中探讨家庭档案的属性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研究如何发挥家庭档案的积极作用[5]。这一时期,政府、社会对家庭档案也开始重视,如沈阳、天津、太原、南京分别举办了家庭档案巡回展,台州市建立了首家家庭档案馆等。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电子载体家庭档案增多,学者对家庭档案的认识更深入,管理思维也发生转变。胡玲巧在其硕士论文《信息化背景下家庭档案管理研究》中论述:家庭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表现形式和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档案,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同时有效补充国家信息资源;信息时代新的数字化档案类型陆续出现,如数码照片、音频视频、微博、电子票据等,数字化家庭档案的管理应该立足于“大档案观”[6]。张东华等人提出让家庭档案信息准确地记录平民记忆、反映平民历史[7]。任越、杨桂明在《档案双元价值视阈下家庭档案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探析》一文指出信息文化背景下,家庭档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它既是推动社会主体构建档案价值意识的主要工具,又是构建社会档案文化体系的重要推手,更是个体文化积累进而影响社会整体文化的潜在动力[8]。龙琛在《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一文提出通过优化顶层制度设计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9]。付双双在《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理论探析》一文提出以“社会空间辩证法”、“后现代思想”指导家庭档案的理论研究。

研究家庭档案的专著从1987年后也逐渐增多,如陈波著的《家庭档案及其管理》、辜德祥等的《家庭档案》、徐迎新的《家庭档案大全》、孙嘉焯《家庭档案管理艺术》、李惠兰《家庭档案》、荆绍福《沈阳市家庭档案工作纪实》等。同时,各地陆续颁布施行了符合地方实践特点的家庭档案管理规范和规则,如沈阳市、南京市等的《家庭档案管理规范》、四川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家庭档案建档指南》等。

我国家谱档案编纂与利用服务近年来也很受重视,不少单位、团体、个人都开始重视收藏与研究。2009年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读秀统计:学者对于家谱研究的图书近60本,报纸、期刊100多篇,学位论文19篇。

二、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档案的相关研究

国外个人与家庭档案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家庭档案的概念、内涵;建档的意义、价值、目标;建立社会遗产档案;档案数字化并资源共享。家庭档案与个人档案的保存与研究更受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一是高校重视保存师生及与大学密切相关的个人档案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大学的特色。二是各领域学者利用家庭档案促进本学科深入研究。

以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为代表,人们相当重视家庭档案管理与研究。欧美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家族档案馆和私人档案馆。据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1975年的一次调查,该国私人企业档案馆的数量正在增加,一些大的私企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档案馆,如波音飞机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私家档案的管理就比较完善。很多欧美国家的档案馆中,家谱档案是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资源,反映了公民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它对于研究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类学、遗传学等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日本的家谱档案研究较好,如《萧氏家谱》等。

伊藤隆在《個人文書の蒐集·その実践》(《个人档案的搜集与实践》)中提出个人档案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并在文中以其自平成三年(1991)以来搜集各种私人书信、日记的经历来印证这一观点[11]。日本学者村上晴美早在2006年便在系列论文《日本国民のパーソナルアーカイブ構想》(1-3)(《日本国民的个人档案构想》(1-3))中提出,个人生活的记录、个人形成的数据不仅对于亲人、后代有特殊意义,对于后世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日本当时并没有专门用于永久保存个人档案的机构,于是作者从个人生活记录、个人户籍信息和网民对个人档案的认识和保存需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对于个人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一系列构想[12][13][14]。松浦さと子在《記憶の贈与と共視の関係:コミュニティアーカイブと町家シネマの活動の事例から》(《记忆的赠予与共视的关系:以社区档案与家庭微电影的活动事例展开》)中重点从社区及家庭影像档案为切入点,突出了这些档案在社区交流、世代沟通及历史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15]Donghee Sinn、Sue Yeon Syn、Sung-Min Kim在《Personal Records on the Web:Who’s in Charge of Archiving,Hotmail or Archivests?》一文认为档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在个人层面上,个人档案帮助创建者记住历史,在档案层面上,个人档案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重现历史的机会[16]。

在重视保存师生及与大学密切相关的个人档案,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大学的特色方面,美国、日本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先行一步。如1971年,Walter Rundell在《Personnal Date from University Achives》提出个人文件是否应该被保存的问题,还提出个人文件是大学档案馆收集的能够帮助个人从不同角度了解大学全貌的文件,包括个人的照片、信件、研究笔记等资料。大学档案馆应保存与大学密切相关的个人文件,对大学教授、职工及捐赠者的个人文件进行存档,对全面展现校园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7]。小池圣一在《高校档案馆的可能性——以个人档案为中心》一文中提出高校师生的个人档案能够体现出该校的特色,文中以广岛大学文书馆为例,讨论了在将来高校档案馆协同国家及其他各类档案机构,共同为档案查询利用提供便利的可能性[18]。

各领域学者利用家庭档案促进本学科的深入研究方面,如Winddance Twine在《Visual ethnography and racial theory:Family photographs as archives of interracial intimacies.》一文指出:我在1995年和2003年间在英国使用家庭照片档案进行的跨种族家庭研究种族和人种学。以photo-elicitation访谈作为方法论的工具,采集数据来源和证据理论来解释白色生母的非洲裔孩子的“种族资料”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跨种族家庭生活[19]。Rosenberg在《The power of a family archive》一文指出,家书档案可以给史学家提供第一手资料,但文章所描述的家庭档案并不提供犹太人在二战中和战后在法国、德国被迫害的细节,而是成为记录一些人被纳粹迫害、逃离战争的证据。它本身可以被看作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更宽广的记录。但是这个家庭档案被艺术家加上人们对自己的社群在德国的历史兴趣,运用创新形式所做的记忆项目,同时也打开了一系列前所未知的散落在全世界的血缘关系,它提供了在世界潮流中意料之外、不可预测的家庭档案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之间的平行关系。该怎样做才能让家庭档案作为一个锻造当代,却能让家庭个人社会关系继续存在的策略。这些在痛苦和死亡中创造的家信,奠定了一种新的纪念和怀念的基础[20]。夏莲春、戴旸在《国外个人档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指出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个人档案的建设,个人存档项目如美国的“MyLifeBits Project”,英国的“The Digital Lifes Research Project”等。2008—2013年间出现研究的小高潮。个人档案的研究受到众多领域关注,包括通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信息系统等。笔者借助Citespace4.0分析工具绘制出个人档案研究热点分布图谱,表明档案在学科结构中应用广泛,是研究的重点;变革和文化也成为个人档案研究的新范围之一。近几年出现新热点,如无形资产、信息科学及数字档案等成为个人档案研究的重点[21]。

三、国内外家庭档案相关研究对比分析

1.扩大家庭档案在学科结构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视。纵观国内家庭档案的研究文献,可把家庭档案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84—2003年处于家庭档案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4—2011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档案的社会属性与价值挖掘,平民历史,社会记忆。2012年至今,家庭档案研究范围扩大,并把家庭档案置身于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但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于家庭档案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家庭档案研究开展早、范围广、延续性好,各领域学者利用家庭档案在一些领域研究得较深入。这与欧美日国家经济发达,企业文化的重视,个体权益的保护意识程度有关。受国内因政治、思想、学术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我国家庭档案保存起步晚,收集、整理、保存意识弱,毁坏的多,连续性差,发展不完善,学者对其关注度低,利用家庭档案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弱,各领域学者利用家庭档案在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使得家庭档案在学科结构中不被广泛应用与重视。作为社会学科分支的档案学,应加大与交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完善学科理论框架,扩大家庭理论外延。

2.重视师生及与大学密切相关的个人档案保存与研究。高校师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会产生大量有重要社会影响与价值的个人档案,特别是网络平台产生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观点。但在高校档案利用中存在很多师生因丢失各种证书、学位论文、项目材料等无法补办的现象。对比国外重视师生及与大学密切相关的个人档案保存与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于高校师生群体家庭档案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方面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建议把高校作为家庭档案宣传实践基地,在高校联合开展家庭档案的问卷调查、宣传,向社会扩展。这不仅可指导个人重视家庭建档,也可引导个人捐赠档案或为未来高校征集校友档案奠定基础,也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发展作出贡献,更是对以家庭档案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亟待创新。不同的社会空间产生不同的家庭档案。集权国家,档案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与话语权。网络自媒体对家庭档案影响巨大,再加上全球政治变化、经济转型,个体权利意识增强,个体差异化、个性化越来越明显。新社会形态下,大量微博、QQ、微信、电子邮件、各种消费平台形成了电子家庭档案,包括照片、视频、文字等,多储存于电脑、手机。家庭档案扩展到社交媒体档案,它更具个性化、即时化、交互化、碎片化的特征,尤其是在微信、QQ等平台发布的各种家庭档案信息,如照片、视频、日志、评论祝福及各种观点更是对社会空间的微观表达。这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家庭档案是对当代信息社会深刻变迁的直观反映。新社会形态下的家庭档案研究未引起学者的重视。笔者也只在《新社会形态下的家庭档案理论探析》一文指出家庭档案呈现新的特点。自媒体家庭档案海量化与传播分享化为传承文明扩大了社会空间,家庭档案在更高层次是个体的一种话语实践与权利延伸[22]。

不同的社会历史空间有不同特点。家庭、个人基于自身的阶层和知识结构、历史认识、思想立场、思考方式、研究视角、方法指导等不同,对于家庭档案的保存与活化深度都不同。未来我们如何收藏、保存、开发利用这些最真实又生动、多彩而又全面的家庭个性化数据档案?如何展现不同社会空间的家庭档案文化内涵与价值?如何让家庭档案反映的微权利包括个体的行为权、生存权、话语权等展现、扩散、交流,并引导核心家庭价值观,促进社会发展等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网络化、个性化和碎片化趋势下的家庭档案呈现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在物质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等不断相互交织与发展扩张的新社会形态下,在普通民众倾吐个人诉求、发表个人观点、追求个体权利、维护自身主张等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档案学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应紧跟时代发展。本人认为“空间维度”、“微权力”已经成为档案学特别是家庭档案研究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的新特点,可以拓展档案学研究思路,融入“社会空间”理论、“共生”理论,对新社会形态下的家庭档案进行实践路径与理论创新。

[1] 王大德.个人档案初探[J].辽宁档案,1988(2):25-26.

[2] 沙菲.我国家庭建档实践与理论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08(5):44-45.

[3] 郭厚芳.对家庭档案及其理论研究的探讨[J].兰台世界,2007(4):14.

[4] 宋琦,张玉坤.从央视“鉴宝”栏目谈家庭档案的社会价值[J].山西档案,2006(5):43-44.

[5] 闫红丽.谈家庭档案的社会属性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兰台世界,2008(4):9.

[6] 胡玲巧.信息化背景下家庭档案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7]张东华,邵彦,鲁志华.论家庭档案与平民记忆构建[J].兰台世界,2010(4):14

[8] 任越,杨桂明.档案双元价值视阈下家庭档案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4(6):87.

[9] 龙琛.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16(2):21.

[10] [22]付双双.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理论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6(4):40-41.

[11] 伊藤隆.個人文書の蒐集·その実践[J].広島大学文書館紀要(17)2015.2

[12] 村上晴美.日本国民のパーソナルアーカイブ構想[J].情報処理学会研究報告電子化知的財産·社会基盤(EIP)31(2006-EIP-031)2006.3

[13] 村上晴美.日本国民のパーソナルアーカイブ構想(3):「パーソナルアーカイブ」とは何か-Web上の「パーソナルアーカイブ」概念-[J].大阪市立大学学術情報総合センター紀要(8)2007.3

[14] 村上晴美.日本国民のパーソナルアーカイブ構想(2)一個人基本データ検索機能の検討一[J].情報処理学会研究報告電子化知的財産·社会基盤(EIP)128(2006-EIP-034)2006.11

[15] 松浦さと子.記憶の贈与と共視の関係:コミュニティアーカイブと町家シネマの活動の事例から[J]龙谷政策学论集第五卷第一号2016.1

[16] Donghee Sinn,Sue Yeon Syn,Sung-Min Kim.Personal Records on the Web:Who’s in Charge of Archiving,Hotmail or Archivests?[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1(33):320-330.

[17] Walter Rundull.Personnal Date from University Achives[J].American Archivist,1971(4):183-188.

[18] 小池圣一.大学アーカイブズの可能性~個人文書を中心に~[J].情報の科学と技術,Vol.66(2016)No.42016.1

[19] Winddance Twine.Visual.ethnography and racial theory:Family photographs as archives of interracial intimacies[J].France1Departme nt of Soc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Ethnic&R acial Studies(5),Vol.29 Issue 3,p487-511.25p.4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 2006.

[20] Rosenberg.Victor1.The power of a family archive[J].Archival Science.Mar2011,Vol.11 Issue 1/2,p77-93.

[21] 夏莲春,戴旸.国外个人档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档案与建设,2016(1):26-29

Research Review on Family Archives at Home and Abroad

Fu Shuangshuang,Wang Ningxuan,Ye Xiaojing
(Archives of Soochow University,Soochow 215000,China)

Family archiv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studied b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Especially in Europe,USA and Japan,there are lots of literature about research on family archive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in both practice and theory.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udy on family archives from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amily archives and exp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Moreover,the pre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personal archives related to teachers,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Finally,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family archives should be innovated in the new social form.

family archives;research;review

江苏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课题号:2016-15;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科研课题,课题号:Jsgdz2016-08

付双双为苏州大学档案馆研究馆员;王凝萱、叶晓静为苏州大学档案馆馆员。

猜你喜欢
家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家庭“煮”夫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