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2017-03-11 04:18李红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文学创作民间

李红梅

(山西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 036002)

20世纪末以来,当代中国文坛文学创作带有一种浓厚的民间气息,深深地反映出强烈的民间情怀,民间文化对于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显得重要。“民间”是一个很宽的范畴,民间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浸入到文学中。当今中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低迷的态势,中国文学创作者带着对文学的迷茫和困惑,纷纷将目光转向“民间”,以期在民间文化这广阔的天地中寻找到拯救文学的、拯救自身创作的方式方法。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的或者不自觉的代入民间文化,表现出他深深的民间文化情结。民间文化和文学之间总是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化的简单探讨,对20世纪末以来民间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的简单介绍,从中分析文学和民间文化间的关系,从而找寻出解决当代文学创作困境的启示。

1 简述民间文化概念

想要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首先应该对“民间”简单的解释一下,“民间”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和主流意识形态空间而存在的。在民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都处于相对真实和自由的状态。直观的了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变现为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人朴实自然的生活状态等,这在艺术的创作中是独特的存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创作的资源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民间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了,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中,是始终扎根于民间传统中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通俗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就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民间情怀,作家纷纷将眼光投向民间文化,试图在民间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民间文化也无疑给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的空间,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的根,为文学的创作提供新鲜的东西。当代著名的作家如莫言、刘震云、陈忠实、贾平凹等,他们的很多我们熟知的作品中无一不取材于民间文学,无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民间情结。如今文学网络文学如火如荼,而正统的文化却逐渐的处于“边缘化”,文学创作中结合民间文化无疑是振兴文学的途径之一,备受批评界关注的“底层写作”的内在精神就是与“民间写作”也是相通的。

2 探讨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2.1 民间文化拓展了文学创作者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艺术和文学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特质之一,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失去想象力,就犹如鸟儿失去了翅膀一般。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压抑,严重的缺乏想象力,而民间文化尤其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刺激创作者想象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丰富中国文学创造作用巨大。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道家和佛家思想,例如,当代陕西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表现的比较突出。他的震动文坛的《太白山记》系列,奇异诡谲的笔法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寡妇》中寡妇可以直接与死去多年的丈夫“做爱”,《白夜》塑造了个“再生人”的形象,直接往来于人间与幽界。尤其是创作于90年代之后的作品,我们几乎可以从每一部中找到连接阴阳的人物形象。例如《秦腔》中的中星爹、《废都》中庄之蝶的丈母娘等。这种在作品中表现贯通阴阳之人大胆的表现手法无疑是民间文化的影响和宗教的启迪。这其中还有受到民间戏剧的影响,他在观看目连戏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舞台中“阴间阳间不分,历史现实不分,演员观众不分,场内场外不分”的理解,从而激发他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

2.2 民间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活力

民间社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政治生活中,民间文化也一直是被学术精英们视为愚昧落后的领域,是尚未开化的客观存在。但这个未开化的领域未曾深受现代文明的浸润和濡染,始终保留着一种原始的,新鲜的、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特质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显得格外珍贵和特殊,是文学创作者应该具备的创作特色。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边城》中对于自然的描写和赞美,就是想通过文字,通过“湘西”世界中的野蛮的血液的注入,让“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焕发新的活力,重新“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可以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民间文化中的原始性和野性展现出的美学感受是健康的、本真的人性之美,这种美感在都市的现代化建设中逐渐消失殆尽。许多作家之所以推崇民间文化,并且以书写民间文化见长,成名,就是他们认识到民间文化中蕴含着 “人类的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这一过程中“迸发出对于生活的爱与情,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我们现代任何法律道德、政治教育都无法充分体现出的自在和自由。“自由自在是民间文化的基本的审美风格。”除沈从文先生之外,其他作家在作品中也充分塑造民间形象,例如贾平凹在《高老庄》中塑造的蔡老黑这一人物形象,就赋予他一种理想的人性。他想要通过塑造民间老百姓形象和从人物身上体现的民间原始的力量来打破现代文学的孱弱和畸形,来唤醒当代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不断丧失的道德感和独特人格魅力。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试图从民间文化中开掘出一种为当代人所缺乏的精神资源,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警醒世人。

2.3 民间文化的回热对文学的延续有这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现代化过快的发展和人性的感性层面的缺失越发的感到担忧。于是,文学创作者们将关注的目光重新聚焦到民间文化中,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一直在探索和发展民间文化对文学的促进,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20世纪末期以来,这个问题就又重新受到重视。

新文化运动旨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因此当时的文学从启蒙的立场来关注民间社会时,更多的是对当时民众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社会中的封建陋习进行深刻的批判。许杰的《出嫁的前夜》写到了乡村中的“冲喜”恶俗,台静农的《蚯蚓们》、《负伤者》表现的是农村的“卖妻”、“典妻”恶俗。当然,民间文化中也不乏有淳朴自在,反抗现实的斗争精神,这一方面是创作者们极力宣扬的。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的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中都有体现,《社戏》中浓郁的田园牧歌情调给疲惫的心灵以些许慰藉。他也多次在作品中对民间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民间大众对于自由、公平的追求使得他深受感染。他认为民间文化没有沾染上旧文学的 “痼疾”,它的“刚健、清新”是一切文艺真正的活水源头。他的弟弟周作人先生也是从民间文学找寻突破,民间民歌是找到的建设新文学的重要突破点,他认为民歌的“真挚与诚信”是艺术创作的“精灵”。由此可以观之,民间文化赋予了当时代的作品以丰厚的文化意蕴。

此后,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又一次看到了民间文学潜在的重要价值,他们看到了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而且试图从民间汲取潜在的革命力量。他们笔下的“民间”不仅是宣传革命的真谛,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子和精神资源。抗战爆发后,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下,民间文化为迎合主流文化价值,将其原始性的精神丧失殆尽,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从“阶级性”的角度来观照民间社会。

民间文化重新得到回暖是在20世纪末期,80年代初期,文化风俗小说出现,代表人物是我们熟知的汪曾祺先生,其作品《受戒》、《大淖记事》等给当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充分的展示了民间文化中自由自在的精神内涵。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的输入,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如何在多种文化发展的现实下,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知识分子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一时掀起了“文学寻根”运动,从而掀起了一场走向民间的文学热潮。文学创作者们不断试图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料。发展到90年代,乡土文学的发展又使得民间文化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呈现新的姿态,不断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民俗文化拙朴、自由多元的特性。这是民间文化对文学最直接的影响体现,也直观的表现文学与民间文化之间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20世纪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文化在其阿红始终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不同发展阶段起到的作用大小不一,却是不断地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拯救文学的颓势。中国的文学创作者们总能不断地借鉴和利用好民间文化,不断地丰富着文学创作世界,同样,文学世界的发展也不断地丰富着民间文化的内容,文学和民间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 结语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之根。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又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切合时代的需要。毫无疑问,民间文化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具有重大的价值,同时也对生成了当代人精神的内核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1]宋洁.民间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启示[J].文艺争鸣,2009(12):82-84.

[2]王光东.民间与启蒙——关于九十年代民间争鸣问题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00(5):100-106.

[3]吴棉棉,张贻发,郑庭义,等.先秦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及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9(8):339-343.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文学创作民间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梅卓文学创作论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