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薇,曾诗茹,谢 茂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地方性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翠薇1,曾诗茹1,谢 茂2*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以西南医科大学与西南地区其他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方面的比较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当前地方性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地方性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中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2],是高校发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3],也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高校工作中的龙头工程。基础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包括6个二级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及放射医学。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紧紧围绕学术队伍汇聚、科学技术平台构筑、研究方向凝练三大内容和任务,以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布局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工作切入点,学位点授权工作取得跨越性进步,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但还有待完善。
基础医学学科是我校的主干学科,近年来随着科研设备与研究条件的显著改善,我校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校拥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承担多个专业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各层次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开设课程一百五十余门。
我校属于地方性医学院校,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才引进等多方面限制性因素相对较多。因此,与部属级院校或处于省会城市的院校相比,我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硕士学位授权点少、博士学位授权点尚在申报、学科排名有待提升。迄今为止,我校基础医学一级、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四川省仅属于中上水平,在西南地区医学本科院校中也不占优势。但相信随着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成功申报,我校的学科建设将上一个新台阶。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未进入排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2011年全国医学各专业考研院校排名中,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获B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获B级,而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未上榜,专业学科竞争力有待加强。
地方性医学院校大都是从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成立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国家在学科建设方面投资力度较大,但短期内还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科研条件落后的状况还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课题、前沿课题的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速度。
地方性医学院校大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院校相比,教学和科研条件的改善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处于省会城市的院校相比,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相对较少,高精尖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实验室有些基础设备有待配套更新,不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更不用说形成强大的学术竞争力。这也是目前制约地方性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地方性医学院校的高层次科研课题项目和高水平学术成果与部属级高校相比,存量和增量均难以企及,主要表现为高水平、高资助课题较少,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欠佳[4]。到目前为止,我校独立承担国家级课题较少[5],低水平的跟踪性研究仍占相当数量,获得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不多,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交流的层次不高、广度不够,各类获奖成果在数量和等级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导致地方性医学院校的科技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并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现有的学科带头人难以充分发挥潜力,现有人才不断流失,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明显不足。近几年,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措施,我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虽有一定提高,但仍然低于发达地区高校的平均水平。而且,现有的高学历教师队伍相对年轻,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长,暂时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学术梯队,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掘和利用。
人才资源和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6],学科建设最主要的是人才建设。地方性医学院校的人才流失较严重,且引进困难,根本原因是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不够优良。虽然院校出台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是,人才严重缺乏仍然是制约地方性医学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这不是某一所高校、某个部门能完全彻底解决的,需要省市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人才建设计划,加大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资助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可以带动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作为载体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人才培养:(1)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引进和考核管理,充分发挥外聘专家对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指导作用[7],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创造条件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2)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实验室进行专题研修,加速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并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8]。(3)实行团队建设负责制,利用各类科研人才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等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长,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
坚持“狠抓开发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发展基础研究”的基本方针,把握基础与临床结合、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研发展思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研究基地,搭建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切实有效地整合资源,拓宽项目申报渠道,争取参与高层次项目和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的项目,加强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培育。
经费投入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争取各级政府在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专项资助,争取更多科研经费的支持等;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特别是与市场结合,争取企事业、社会资金用于学科及实验室建设;同时要完善学科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的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经费使用细则,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研究生既是科学研究的新鲜血液,又是促进科学研究的主力军[5]。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对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具体包括:(1)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从整体的角度促进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2)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导师岗位责任制度,实行研究生导师评价、评估制度,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导师业绩的主要指标。(3)选拔一部分优秀研究生到实验研究中心做兼职工作,培养其扎实的科研基础,提高其科研能力。(4)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不断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新情况也会不断涌现,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国家相关文件为依据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和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和学科建设制度。
综上所述,为适应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地方性医学院校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确定合理的学科体系和结构,加强科研人才建设,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研结合,加快学科建设的进程。
[1]杨晨,路海,高立.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变及教改问题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204-208.
[2]罗云,孙东平.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3):64-69.
[3]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52.
[4]李佳凌,万江中,汤军.浅析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J].基础医学论坛,2015(22):3097-3098.
[5]褚怡春,杨永华,高翔,等.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J].中国科学基金,2016(1):89-95.
[6]肖玮.加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提高院所核心竞争力[J].医学研究杂志,2007(3):97-99.
[7]郑飞中.新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2):202-204.
[8]郑先公,涂晓辉,王忠华,等.关于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机制的思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9(6):62-63.
G526.5
A
1671-1246(2017)22-0023-02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4SK-013)
(*
谢茂)